音樂教學案例
案例背景:歌曲《簫》教學中,我向學生介紹簫:“這就是簫,也稱洞簫,是我國一種古老的管樂器,常用一根竹管做成,一端有吹口,豎著吹……”我的話還沒有說完馬上有個學生叫到:“老師我見過簫,是深紫色的……”班上的一個搗蛋鬼故意插嘴:“老師,那不是簫,那是甘蔗……!”課堂頓時哄堂大笑,我立即補充:“小朋友觀察真仔細,它們長得有些相似,但有不一樣的地方,簫的身上有六個或八個孔,而甘蔗身上沒有,是一種水果,簫是一種樂器。”……
分析:孩子們的回答讓我這個做老師的感慨萬千。人的生命演變正如季節變化一樣,時序是不能變更的。兒童時代是人生的早春,這是一個想象豐富、充滿夢幻的時期。受孩子們的啟發,反思今天的教學,已不能再簡單地理解成傳統意義上的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教學的流程也不再是簡單地教流向學。華東師范大學葉瀾教授說:“一個真實的教育過程是一個師生及多種因素間動態的相互作用的推進過程,一方面它不可能百分之百的按預定的軌道行進,會生出一些意料之外的,有意義或無意義,重要或不重要的新事物、新情境、新思維和新方法,尤其師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都充分發揮時,實際的教育過程遠遠要比預定的、計劃中的過程生動、豐富得多。另一方面從教師設想、計劃的教育過程到實際進行著的過程,從教到學到學生發展的過程本身就是一個動態轉化和生成的過程。”她的描述與新課程標準關于新課堂的描述是一致的,都是強調課堂的動態、發展性。都強調課堂是師生共同開發課程、豐富課程的過程。如本案例中出現的事先未曾想到、也不可預見的情形,成了本堂課的精彩之處。這不正是我們所期待的嗎?如果教師對這種情形充耳不聞,視而不見,甚至避而不談,教學怎能有個性?又怎能有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