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提高素質還是造就“南郭”
最近聽了一些小學高年級音樂課,發現了一個共同的現象:在教唱歌曲時,教師們采用的方法都是用母音哼唱幾遍,再唱歌詞,幾乎沒有視唱歌曲曲譜這一環節。最后唱詞時出來的效果大多是含糊其詞,跑音跑調。這時,我腦海里浮現的第一個詞就是“南郭”,不是一個,是一群。我想,這不會是新課改所要的結果。
學唱一首歌曲,首先用聽、哼唱的方法熟悉幾遍是有必要的,這樣可以讓學生對有個初步的印象,產生一定的感情。但是,要在最短的時間內準確地學唱一首歌曲,最簡潔可行的方法就是視唱曲譜法。我想,大家都有切身體會,我們學唱一首歌,用聽唱的方法要花費多少時間,反復多少遍才能唱準、唱好;而用視唱曲譜的方法又花費多少時間,反復多少遍就能唱準、唱好。
作為老師,我們對學生應該“授之以漁”,而不是簡單的“授之以魚”。我們要做的不是簡單地教會學生唱會某一首、某幾首歌曲了事,而是教給學生學習拿到歌譜自己如何把它唱會,把書面作品變成聲音作品。根據課標要求,小學高年級學生應該具備了視唱簡單曲譜的能力。所以,我認為對于小學高年級學生來說,視唱曲譜教學環節尤為重要,不可忽略。學生學唱歌曲時老師應該引導學生自主地視唱曲譜,完成學習任務,在較難的地方老師進行適當指導,這樣才能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音樂素養包括一定的音樂技能,視廠唱技能就是其中的一種,如果老師不教學生認識樂譜,那么,學生面對書面音樂時永遠只是瞎子,無法自主地把他們變成聲音作品。學生永遠只能是別人給多少“魚”他就只有多少“魚”,而不會自己“釣魚”。
面對課改,我們一線教師如何正確地把握教學的精準度,真是值得我們常常反復實驗、反復思考的問題。所以,我們要讀透課改精神,熟悉課標要求,在這個大方向的正確引導下,在教學過程中多進行反思,常常微調自己的教學方向盤,以免逐漸的偏離、迷失教學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