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欣賞教學的反思(通用4篇)
音樂欣賞教學的反思 篇1
在音樂教學欣賞中,欣賞往往被忽視,但學生如果缺少必要的音樂欣賞能力,那么音樂的美感就不能為學生所感受,更談不上達到陶冶性情,培養情操的目的。所以,在音樂教學中教師要重視欣賞教學,上好欣賞課。但學生天生活潑,愛玩好動,好奇心強,想象力豐富,不可能整堂課都安安靜靜地作在座位上欣賞音樂。根據兒童以上這些特點,運用各種教學手段啟發他們把聽到的音樂及時對音樂的感受用各種動作表現出來,充分調動起學生欣賞音樂的積極性,讓他們親自參與到音樂實踐中來,鼓勵學生跳、唱、說、演、畫,把學生從座位的束縛中解放出來,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獲取音樂知識,受到美的熏陶。
音樂欣賞教學的反思 篇2
音樂課的教學也不免存在著很多顧此失彼的現象,新教材的參透和領悟、新課改新課程在實踐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還有許多規律需要我們探索。因此,教學反思在實施新課程標準中被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美國學者波斯納提出了教師成長的公式:教師的成長=經驗+反思。經驗的重要性人人知道,而如果沒有反思,教師的教學也就僅僅是一種重復單調的工作,教師像工人,學生像產品,千篇一律地生產出毫無創新的產品。所以,創新型的教師就應該主動反思、勤于反思,并在反思中積累總結經驗,看到自己的長處,修改自己的短處,揚長避短,從而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和教學效果。
一、在備課過程中設計反思
音樂課的備課不同于語文數學,不需要把過多的注意力放在某些學生知識點或者技能技巧的掌握程度上,而是應該關注學生音樂素養的整體提高與持續發展上。如在設計“民族樂器”課的教學時,我們可以給自己設計這樣幾個問題來反思。例如:“學生對本課的民族樂器熟悉程度怎么樣”,“怎樣設計學習民族樂器的教學方式更容易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認識每一種民族樂器音色特點的同時會出現哪些問題,如何解決這些問題”等等。這樣,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就會有的放矢,避免了備課形式主義。因為音樂課的一個重要的教學目標是提高學生對音樂的興趣,所以在備課中設計的反思還是以提高興趣為主。例如,在教學《小紅帽》時,我們在備課時反復思考,怎樣才能在引入的時候就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他們對它充滿興趣而自己想去學學,達到學生自己想學的最佳效果,因此就準備了一些自制的圖片,以簡明扼要的故事來吸引學生的眼球,還設計了這樣的語言“老師今天送你們一份禮物,這份禮物比較特殊,它既看不到,又摸不到,但卻……聽得到”來激發學生聽故事的興趣。如果在實施教學的過程中發現學生特別感興趣,或者無動于衷,就該問問自己是什么原因,積累經驗教訓,并在今后的教學中嘗試運用不同的教學方法,以求得最佳效果。
二、在上課的過程中驗證反思
課堂不是車間的流水線,一成不變。同樣的教學方法,幾十名學生可能有幾十種不同的反應和情緒狀態。因此,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需要教師不斷思考,不斷地調整教學的方式方法,不斷修正在備課時設計的方案,對癥下藥。課堂教
音樂欣賞教學的反思 篇3
初中階段的學生正處在增長知識的時期,除了要加強知識框架的構建與積累外,德育也十分重要。初中階段的孩子們正處在一個心智不斷發展與成熟的階段,好的德育可以陶冶學生的性情,提升學生的審美趣味,幫助學生構建良好的人生觀與價值觀。音樂教育正是初中德育中重要的環節。然而,當下的初中音樂教育卻仍然存在許多值得我們反思的地方,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教材中“音樂”的含量較低
參看蘇教版初中音樂的教材內容不難發現,教材中“音樂”的含量其實很少,教材中很多內容都是關于音樂知識與音樂技巧的,這些技巧和學生的生活并不貼近,學生理解起來不僅存在障礙,還會絲毫提不起興趣。授課時,很多時候是教師空洞地講授某些民族音樂的發展歷程、背景以及音樂的特色,學生的參與極少,音樂課成了教師的獨角戲。此外,音樂課很多時候基本上變成了唱歌課,課程的講授就是教師簡單機械地將一首歌教給學生,直到學生們會唱為止。
在音樂課上,音樂的內涵、音樂的韻味、音樂的價值完全沒有得到體現。音樂課上教師應當注重學生們對于音樂的感知,應當將學生作為主體,應當更注重音樂本身,然而現今的音樂教育在這些方面都存在明顯的缺失。
音樂課的反思首先要從教學內容著手,教材中音樂的含量低是一個亟待改善的現狀,課堂上教師不應該一味地講授那些枯燥的和學生們所處的時代很遠的音樂的發展歷程,這對于學生們對音樂的感知并沒有實質性的作用。音樂課上,教師應當更多地讓學生真正和好的音樂接觸,讓他們有機會欣賞與領略音樂的實質。音樂是另一種形式的表達,音樂不是簡單地唱歌,透過音樂學生如果能夠體會到背后的情感與韻味,那就達到了音樂教育的真正目的,那也是音樂教師應當尋找的目標。
二、教材內容無法吸引學生興趣
現在的音樂教材中存在的另一個很大的問題是,教材內容和學生生活存在嚴重的脫節,教材的內容完全吸引不了學生的興趣。教材中,大部分是民族音樂,現在的初中生對于民族音樂基本是一片空白,那主要是因為他們對于這個領域毫無興趣,學生們更醉心于當下的流行音樂,這些音樂他們極其喜愛甚至沉迷,而教材中的內容完全不是他們感興趣的。此外,教材中的內容大部分是20 世紀七八十年代的,不要說是初中生,就是很多大學生對于那個年代的音樂基本都沒有認識,年代的跨度往往會帶來很大的認識與審美上的鴻溝。對于那個年代的音樂以及音樂背后涵蓋的情懷,那是初中生完全無法領會的,那和他們生活的時代隔得太遠。正是因為如此,很多時候學生會覺得音樂課枯燥乏味,趣味性不強,對于音樂課也絲毫提不起興趣。
這樣的現狀是目前音樂教學的一個很大障礙,想要逾越這個障礙,課堂上教師有必要做出一些革新。首先,不必完全照本宣科,一成不變地按照教程來,那樣學生接受起來難度較大。對于教材中很重要的內容,如果這些內容的確是和學生的生活隔得比較遠,教授課本知識前教師可以準備充分的引言與過渡,盡量將課本中的知識和學生的生活相結合,并且以簡單輕松的形式向學生介紹教學內容的相應背景知識,讓學生對于相關知識有充分了解,接受起來才會更容易。此外,課堂上教師可以適當加入學生們喜愛的其他的教學內容,教學形式也可以有相應改變。比如,可以讓學生們來表演自己最喜愛的歌曲,并且闡述自己喜歡的原因及自己對這首歌的體會,這個過程并不僅僅是讓學生有勇氣在同學面前來唱一首歌,更重要的是讓學生能夠深刻地去體會一首音樂作品,嘗試了解作品想要表達的內在情感。
三、教師和學生的地位不平衡
目前的音樂課堂上,還是難以避免傳統的教師講學生聽的模式,教師和學生間缺乏互動,學生的地位被忽略在音樂課堂上也十分常見。很多音樂教師一堂課下來基本沒有離開過鋼琴,和學生間也極其缺乏溝通,音樂課就是教師教給學生唱一首歌,并沒有實質性的意義。這種狀況很普遍,也是很不可取的。音樂課堂是培養學生情商的過程,是提升學生對于音樂的感知的途徑,若課堂上教師完全不在意學生的感受,教學形式枯燥乏味,學生不僅學不到東西,還會對音樂喪失興趣。
教學中教師和學生的地位應當有所改變,教師應該更多地將學生作為教學主體,時刻關注學生的反應及變化,讓他們更主動地參與到課堂中來。音樂課的最終目的不僅僅是教會學生唱一首歌,重點是透過學唱的過程讓學生能夠感受到一首歌與一首音樂作品想要表達的情感。很多時候,經典的音樂后面往往蘊含著一個深刻的故事或者一個意味深長的道理。培養學生對于音樂的感知,就是要讓學生能夠懂得如何欣賞好的音樂,欣賞音樂后面傳遞的情感,讀懂那個故事以及那個意味深長的道理,這才是音樂教學的目的,才是教學中將學生作為教學主體應當去到的方向。
總之,現今的初中音樂教學中仍然有許多值得反思的地方。首先,教材的內容過于空洞,關于“音樂”的地方比較有限,不僅如此,教材的內容和學生的生活及他們生活的年代嚴重脫節,這直接造成學生對于音樂課堂提不起興趣,對于課程難于理解,也無法產生共鳴,這都是需要改進的地方。教師應當讓課堂教學內容更充實,教學模式更新穎。此外,教師將學生作為教學主體,時刻關注學生的反應及變化,讓他們更主動地參與到課堂中來,這樣才能真正達到教學目的。
音樂欣賞教學的反思 篇4
二年級學生好說好動,注意力不夠集中,學習興趣不濃厚,針對這點,我認為應設計有趣的活動進入教室,為教學注入生命的活力和朝氣。
激發興趣,燃起孩子們學習的熱情。二年級的學生剛上二年級,各方面都有所提高,但是激發學生們的興趣更為重要。不言而喻,如果孩子們都是帶著一種濃濃的興趣走進課堂,并由興趣而帶來的學習的積極心態,高漲的熱情,投入的體驗和表現,課堂效率將是極高的。
引導創作,激發孩子們的學習潛力。二年級的學生還小,教師在學習時應給予恰當的指導,做好領路人。但應以給予其充分的展示自己的機會和時間。例如在教學中我設計的動作,學生往往不感興趣,而有的學生自己創新,型式更好,有一名學生用筆來表現,隨著音樂的強弱,在黑板上點了很多的點,時濃時淡,效果更好。
因此,我想新課標,新理念,新的教學模式,給音樂課注入了全新的生命力,以審美為中心,以音樂為主線,以音樂學科為基點,以學生為主,這才是真正的快樂教學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