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案例:剪蝴蝶
上海市浦東新區金童幼兒園 胡曉玲
幼稚教育是各種教育中之一種,當然也應該依著實驗的精神去研究。 幼稚園的作業(包括一切活動),就應該本著豐富兒童的經驗去做。
——陳鶴琴
[實例]
倫倫是個靦腆的男孩子,喜歡剪紙,但是至今都沒有剪出像樣的作品。
早上,倫倫又拿來了剪刀和紙專心地剪著,還不時湊過頭去看小伙伴是怎么剪的.剪著剪著,本來想剪的大作品剪小了;剪著剪著,本來要剪的小作品變沒了,結果還是什么也沒有剪成。于是他又拿了一張紙剪了起來。
我很想走到他身邊去教教他,可是一想到平時由于我對他太關注而使他形成遇事縮手縮腳、遇到困難容易放棄的特點,就想再觀察一下。而且我倫倫開始能主動地觀察他人的做法,失敗了還能自主調整,繼續嘗試,有一些克服困難的好表現。所以我沒有走近他,但是仍時時留意著他的表現。
"老師——"身邊傳來倫倫的喊聲,只見他手中拿著一張小紙片對我說,"蝴蝶!"我連忙走過去。只見倫倫手中的紙片又小又粗糙,但確實很像蝴蝶。我裝作不相信地問:"是你自己剪的嗎?是的!"倫倫用力地點頭。"剪得不錯!你真能干!再剪一個好嗎?"我邊說邊抱了他一下,還把他的作品貼到墻上。倫倫興奮地笑了,趕緊埋頭又剪了起來。
[思考]
陳鶴琴先生在《家庭教育》一書中說過:"小孩子學習事物須要自己學習。做父母的一方面不要替他學,一方面給他學的機會就是了。"對倫倫這樣內向膽小的孩子,教師應鼓勵他們勇于嘗試。但這種鼓勵不一定是從頭至尾地刻意去表示自己的關注,說一些鼓勵的話,而是孩子在孩子遭遇失敗的時候也能不動聲色,給孩子創設一個寬松的環境,讓孩子輕裝上陣,相信孩子經過自己的思考和調整能夠取得成功。我想,這也許就是陳鶴琴先生"學習是反應與刺激的聯合刺激必須要選擇得適當"這兩句話想要表示的意思吧!
倫倫雖然渴望自己能剪出好看的作品,但由于技能上的局限使他多次面對失敗。但難能可貴的是,他在面對失敗時,并沒有輕易低頭,而是選擇了努力再努力。在努力的過程中他開始向其他小朋友學習,并且一次次地進行嘗試,直至剪出一件作品。也正是這件作品激發了倫倫的自信心。
陳鶴琴先生說過:"積極的暗示勝于消極的命令。"我想如果我在不過多干預倫倫自主學習的同時再增加一些積極的暗示,如給他一些特殊的、好看的紙等,讓他感受到來自老師的支持,也許更能激發孩子的探索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