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下落的物體(通用5篇)
向下落的物體 篇1
活動名稱:《向下落的物體》
目標:1.讓幼兒發現物體扔到空中會自由下落,不同的物體下落的速度有快有慢。
2.培養幼兒動手試驗和觀察的能力。
3.激發幼兒對科學探索的興趣。
準備:各種糖紙、報紙、小塑料玩具、沙包。
過程:1.激發幼兒探索興趣。
師:“小朋友,你們見過樹葉落下來的樣子嗎?它和樹枝落下來的樣子有什么不一樣?”
2.讓幼兒自己試驗、探索。
(1)師:“今天我們也來做一個扔東西的游戲,看看你能把這些東西扔多高,再看看它會怎么樣?最后是怎樣落下來的,落下來時有什么不一樣?”啟發幼兒觀察東西無論扔多高總要掉下來,掉下來是有快有慢的。
(2)“你扔沙包的時候有什么感覺?扔塑料帶的時候呢?什么樣的東西可以扔的高?你發現什么東西落得快?什么東西落得慢?為什么?(重的東西落得快,輕得東西落得慢)
(3)“你能讓它們不落下來嗎?(如用嘴對它吹氣,向上打它,但一停止仍回掉下來。)東西不管扔多高,它都會落下來,但落下來有快有慢,輕得東西落得慢,重的東西落得快。”
3.引導幼兒進一步探討同樣的東西形狀不同落下的情況也不同。
師:剛才我們發現重的東西落得快,我們現在用兩張一樣的紙,一個揉成紙團,一個不揉,讓它們比一比,看看會怎么樣,為什么會這樣?(紙團扔得高,落地快,沒有揉的紙扔得低,落得慢。)
4.小結:今天,我們發現扔到空中的東西都會落下來,輕的、大的東西扔不高,落下來的速度也慢;重的、小的東西扔得高,落得也快。
5.活動延伸:剛才小朋友發現一張紙扔不高,那我們有什么辦法讓它扔得高呢?(揉成紙團、折成飛機。)我們來做一架紙飛機,比一比看誰飛得高,飛得遠。
向下落的物體 篇2
一、活動目標:1、 通過實驗發現物體扔到空中會自由下落,知道物體下落的速度受物體質量、形狀等因素的影響。
2、 提高動手實驗和觀察事物的能力。
二、活動準備:羽毛、報紙、糖紙、積木等
三、活動過程:1、 引出話題,激發幼兒探索的興趣。
提問:
——小朋友們,老師手上分別拿著樹葉和樹枝,現在我要把他們從一樣高的地方仍下來,大家猜猜樹葉和樹枝誰會先掉到地上呢?
——真的是這樣么,我們一起來試一試。
——那大家知道這是為什么嗎?
——真的是這樣嗎?我們再來看看別的東西是不是也是這樣的。
2、比較質量不同的物體下落速度的差異
用羽毛和積木做實。
提問:
——現在我們用羽毛和積木來做個實驗,大家猜猜,哪個會先落到地上呢?我們來試一試。羽毛和積木哪個更重呢?
——現在我們知道了質量重的東西比質量輕的東西下落的快。
——現在請大家來試試看(請幼兒嘗試)
——那所有的質量重的東西一定都比質量輕的東西下落的快嗎?我們再來做一個實驗看看。
3、 比較質量相同形狀不同的物體下落速度的差異
用兩張一樣的紙做實驗。
提問:
——老師這里有兩張一樣的紙,他們的質量差不多也是一樣的,現在我把其中的一張揉成紙團,把他們從一樣的高度扔下去,大家猜猜,哪個會先掉到地上。
——到底是那個會先落地呢?我們來試一試。
——現在,我們還知道了質量一樣的東西下落的速度也可以不一樣,大的紙落得慢,紙團落的快。
——大家再來試試看(請幼兒嘗試)4、 總結四、活動延伸 帶領幼兒用手帕做一頂降落傘,與沒有降落傘的物體同時往上扔,觀察對比其落下的不同速度。
向下落的物體 篇3
一、活動目標:1、 通過實驗發現物體扔到空中會自由下落,知道物體下落的速度與物體受到阻力的有關,了解物體受到的阻力與其形狀等因素有關。
2、 提高動手實驗和觀察事物的能力。
二、活動準備:羽毛、細紙條、沙包、積木(底面積相等,高不一樣的積木)、紙
三、活動過程:1、 引出話題,激發幼兒探索的興趣。
提問:
——小朋友們,前幾天,老師發現了一些有趣的現象,想和大家一起來分享一下。你們看,我一只手里拿著樹葉,另一只手里拿著積木,現在我把它們從一樣高的地方忍下去,你們猜猜那樣東西啊會掉下去?(幼兒猜測)
——真的是這樣么?我們來試試看吧。大家數1、2、3,我就把它們扔下來。1、2、3……
——嗯,真的是像大家說的這樣呢,是積木先落到地上的。/啊,現在我們知道了,原來是積木先落到地上的。
——那大家知道這是為什么嗎?為什么積木會先落到地上呢?(樹葉輕,積木重)
——老師已經給大家準備好了材料,請大家也去試試看,看看是不是重的東西會先落到地上。但是去實驗之前,我有幾個要求,請大家聽清楚:1、在做實驗的時候,要注意兩只手要一樣高,能不能一只高,一只低?還有,兩只手要同時松開;2、在做實驗的時候要注意安全,不能用實驗的材料亂玩;3、實驗結束后,請把材料留在桌子上,然后回到位置上做好。
(幼兒實驗)
2、 證明物體下落的快慢主要是受阻力的影響。
——現在大家都做過實驗了,你們得出的結果和老師的一樣嗎?請1-2個幼兒分享他們實驗的過程和得出的結論。
——大家都說是重的東西落得比較快,現在老師還有另一個實驗要做給大家看。(用底面積相等高不等的兩塊積木做實驗)大家看,這兩塊積木是哪塊先落到地上的?(同時落地)這——是為什么呢?不是打的那塊比較重嗎?大家也去試試看,看做出來的實驗結果是不是和老師一樣的。剛剛在實驗的時候老師發現了幾個問題。比如……希望大家在這次實驗的時候注意,不要犯一樣的錯誤了。
(幼兒實驗)
——大家實驗的結果是怎么樣的啊?(同時落地)那大家知道這是為什么嗎?
其實啊,物體下落速度的快慢主要是和他們受到的阻力有關的。(什么是阻力?)比如說在沒有風的情況下,我們可以很輕松的騎著自行車向前進,但是當我們迎著風騎車的時候就要費很大的力氣才能騎得動,那個就是因為我們受到了風的阻力,它阻礙了我們的前行。現在你們明白什么是阻力了嗎?現在請大家來說說你們發現的身邊的阻力。 3、 物體的形狀會影響其所受阻力的大小。
——那阻力的大小又跟什么有關系呢?老師這里還有一個實驗,我們一起來看一下。老師這里有兩張一樣的紙,他們的質量差不多也是一樣的,現在我把其中的一張揉成紙團,把他們從一樣的高度扔下去,大家猜猜,哪個會先掉到地上。
——到底是那個會先落地呢?我們來試一試。大家發現了沒,是哪個先落到地上的?(紙團)
——這是怎么回事呢?大家再來試試看,看看是不是也是紙團會先落到地上(請幼兒嘗試)
——物體受到的阻力受到它的形狀的影響。
4、 總結
物體下落速度的快慢與其所受阻力大小有關,物體的形狀是影響阻力的一個因素。 課后反思:首先,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現在我們選擇的內容一般都是照搬教材上的東西,很少對其做一些改動。殊不知其實教材上的東西不一定都是對的,它的設計安排也不一定都是合理的,不一定都是符合我們所面對的那群孩子的需要的。所以,在選用現成的教材的時候,我們應該對其進行再一次的加工,可以根據自己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和孩子的發展狀況,對已有教案做出適當的改動,去除一些不科學的,不符合時代發展的內容,也可以用現有的材料替代書中所要求的材料等,從而形成一個更科學地,更符合孩子需要的教案。
其次,在準備實驗材料的時候要注意幾個方面,第一,材料的選擇要有代表性,能夠使實驗順利的進行,可以讓幼兒明顯的看出實驗的結果;第二,材料的多樣性,提供多種材料,讓幼兒自己去選擇,可以更好的幫助他們進行探索;第三,材料的充足性,應準備充足的實驗,如果是一個人為單位的,就應該確保每一位幼兒人手一份材料。在這次上課過程中,由于第二個實驗的實驗材料沒有準備充足,出現了幼兒爭搶實驗材料現象。
再次,實驗操作型科學活動應強調幼兒的主動探索,應給幼兒充足的探索時間,鼓勵幼兒大膽嘗試,讓他們在實驗過程中去探索、發現、判斷,自己找出問題的答案。我在上課過程中,基本都是自己先演示,然后讓幼兒再去體驗,去驗證我發現的現象,這樣在一定程度上就限制了幼兒的思維,減少了他們主動探索的過程。其實可以換成讓幼兒自己先去體驗,然后,再讓他們來分享他們發現了些什么現象,接著才對實驗的現象和結果開展討論、交流,引導幼兒分析實驗中觀察到的現象,鼓勵幼兒解釋實驗結果。
另外,當幼兒對教師解釋的內容感到無法理解時,教師可以適當停頓,選取一些幼兒常見的事例進行補充說明,幫助他們理解而不是一帶而過。上課過程中,有個別幼兒無法理解“阻力”的意思,我解釋地太過匆忙了。另外,在上科學課時,經常會出現一些比較“專業”的詞語,如:面積,質量等,這些對于幼兒來說過于難理解了,我們可以依據幼兒的理解能力,進行形象的比喻,也可以用一些簡單易理解的詞匯替代,幫助他們理解。
最后,如果遇到了自己無法解決的問題一定要及時向園任老師,指導老師尋求幫助。這樣才能更好更快地解決問題。
向下落的物體 篇4
設計意圖:
本次活動是為了幫助幼兒在實驗的過程中了解物體都會下落的科學常識,并能進一步了解物體下落的特點。
另外我班的微型課題是《在科學小實驗中教師問題的提出》說以在設計本次活動時我注重教師提問的方法,讓幼兒能在問題的引導下更好地動手,動腦的進行實驗活動。激發幼兒對于科學小實驗的活動感興趣。
教學目標:
1、發現物體扔到空中會自由下落,不同物體下落的速度有快有慢。
2、知道物體下落有直線和曲線之分,嘗試用自己的方式對不同物體按下落方式
教學準備:各種橡皮、報紙、毛線、塑料杯、布、石頭、沙包、積木、羽毛等,記錄紙、筆,白紙人手兩張進行記錄。
教學過程:
一、教師引導幼兒探索物體自然下落的現象。
1、教師在幼兒桌上任意選一玩具:老師手上拿了什么?要是我松開手,它會怎么樣?(請幼兒猜想)
2、教師:將手放開:“所有的物體在手里,放手后都會是落下來嗎?”
幼兒猜想:“有的東西會,有的東西不會掉下來。”
評價:這里我是為了激發幼兒對動手實驗的興趣,為下一個環節做好準備。
3、教師:我們周圍籃子里有很多東西,請你們自己去試一試,看看和你想的一不一樣!
4、幼兒自由選擇來進行實驗,并請幼兒交流自己的試驗結果。“誰來說說,你發現的?”
5小結,原來所有的東西拿在手里松手后都會落下來。
二、探索并討論。
引導幼兒交流發現:掌握不同物體下落的路線不同的特點。
“那它們在落下來時你們有什么發現?和旁邊的小朋友輕輕的說一說。”
“誰來說一說?”
“哦!他說石頭是直直的下落。你能用動作做一做嗎?”
“我們一起來用動作來做一做石頭落下來的動作吧!”
“還有沒有別的發現?”
評價:這個環節是為了幫助幼兒在做動作時能更直觀的了解物體下落時的路線特點,為下一個完成記錄表的環節做好鋪墊,讓幼兒能更好的學會用不同的線條來表現物體下落的路線。
三、分組探索,按照物體下落的路線進行歸類記錄。
1、請分組實驗,觀察桌上的物體的下落方式,并商量用自己的方式進行記錄。“那其他的東西他們下落時又會是怎樣的呢?周老師為小朋友準備了三種不同的材料,(出示大的記錄表)分別是,,請小朋友們去試一試,把它們落下來的路線畫在相應的表格里。
提醒幼兒:“試一試時我們何以把小手舉得高高的,讓我們把它們下落的路線看的更清楚。”
評價:這里是幫助幼兒更直觀的了解實驗目的和要求,從而更有目的性的進行實驗。
2、讓幼兒介紹自己的記錄方法。
“誰來介紹一下你的記錄表?你是怎么記錄的?”
“你們同意嗎?如果不同意我們就你再來試一試!”(得出結果時,教師記錄到大表格中)
3、簡單小結:不同物體下落的方式都不一樣,有的是直線的,如:沙包,積木,石頭等,有的是曲線的,如:紙片,羽毛,塑料紙等。
四、引導幼兒和同伴比較,發現不同物體下落時速度的不同。
“物體下落時除了它們下落的路線不同,有直線和曲線,還有什么不同呢?”
“那就請小朋友選擇不同的材料來比一比。”(教師指導幼兒要在同一高度,同一時間里進行實驗。)
(1)拍手,“快來把你們的發現告訴大家吧!(請個別小組交流)你選了什么和什么?發現了什么?請你上來比一比讓大家一起看看是怎么做的?” (請幼兒示范)強調:在比較的過程中要幫助幼兒了解要將物體放在同一高度上,同一時間里放手進行對比。
評價:這里幫助幼兒更直觀的了解科學實驗是非常嚴謹的。
“誰還選了不同的材料,你們發現了什么?”(請幼兒示范)
(2)為什么石頭,塑料杯落的快,又為什么報紙、布落的慢?(請幼兒回答)
3、小結:哦!所有的物體都會下落的,它們下落的路線不一樣,而且不同物體下落的速度也有快有慢,物體越重,下落的速度越快。物體越輕,下落的速度越慢。
四、延伸活動:引導進一步探索同樣的東西形狀不同,落下來的情況也不同。
1、(出示相同的兩張紙)“剛在我們都是用不同的材料來比的,它們落下來時的速度不一樣,下落的方式也不一樣。那這兩張是完全一樣的紙,我們能不能用什么辦法讓他們落下的時候不一樣呢?”
2、請個別有說一說自己的猜想!
3、下課后我們就到科學區里去試一試吧!
評價:幫助幼兒鞏固對物體下落知識的掌握,并豐富科學區游戲的內容。
向下落的物體 篇5
活動目標
1、通過探索活動,發現物體扔到空中會自由下落,速度有快有慢。
2、提高動手實驗和觀察的能力。
3、對科學活動產生探索的興趣。
活動準備
背景圖,積木,瓶蓋,紙球,沙包,飛盤,報紙,羽毛等等
活動過程
一、激發幼兒探索的興趣
小朋友,今天智慧宮殿的智慧老人請我們去智慧宮去游戲,小朋友想去嗎?
那么在智慧宮里呢,有許多好玩,有趣的東西,但是需要小朋友來動腦筋,才能發現其中的秘密。我們現在一起去看一看吧。
二、探索物體向下落的秘密。
1、了解物體都會下落。
教師帶領幼兒來到1號智慧室,請幼兒玩物體拋向空中的 游戲,看看發現了什么秘密?
幼兒探索后再相互講述。
個別幼兒回答后教師小結:任何東西扔到空中都會落 下,有的快有的慢。
2、了解物體輕重不同,落下的速度也不相同。
教師帶領幼兒來到2號智慧室,請幼兒在游戲的時候,同時選擇2個物體,先放在手里掂一下輕重,然后再一起向上拋起,看看它們落下的時候有什么區別?
如果玩好了還可以和同伴交換材料進行游戲。
幼兒操作后進行交流,然后個別講述。
教師進行小結:輕的物體拋上去落下來慢,重的物體拋上去落下來快。
3、嘗試改變物體形狀,發現物體下落的秘密。
小朋友看,那邊還有一間里放的是什么啊?
這么多的報紙,往上扔會有什么發現呢?
如果你把其中一張報紙改變了形狀,又會有什么變化呢?
幼兒進行探索操作,教師進行指導,幫助個別能力差的幼兒完成探索活動。
幼兒講述后教師小結:改變報紙形狀后,你會發現報紙扔得更高更遠了。
三、結束活動
教師組織幼兒進行制作降落傘活動,進一步感知物體向下落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