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級特色活動《我的面具》(精選2篇)
班級特色活動《我的面具》 篇1
追求有效的課堂教學是教師們共同的目標。在課堂教學中,有的時候,雖然按照教學設計去組織教學活動,但卻很難達到預期的效果。所以教師的教學反思顯得尤為重要。
第一,課前反思是課堂活動的成功基石。
在備課過程中首先要反思新課改下教學目標應怎樣制定,如:幼兒能力的培養,幼兒情感培養等等;其次,要結合以往的教學,對教學過程的主要環節進行反思,反思環節的設計是否做到了從幼兒的實際認知能力和興趣出發,由淺入深、由點到面等等;最后,要針對幼兒以往學習中出現的主要問題進行反思,設計出詳細的具有可實際操作性的解決辦法。這樣,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才會真正做到有的放矢,備課也就不會僅僅流于形式。比如在《我的面具》活動中,我首先考慮到幼兒對面具是非常熟悉的,如何采用不同的材料制作面具我覺得應該讓幼兒嘗試。新鮮的都是孩子感興趣的而且容易造成無法控制紀律,所以我覺得應該先要集中教學,仔細觀察材料和操作的要點這樣才能轉移幼兒的注意力,關注到此次面具活動與以往的剪、貼、畫、折等方法不同并帶有一定的探索性。
第二,課中反思是課堂活動的方向盤。
教師在進行實際教學時都遇到過這樣的問題:事先設計好的比較理想的教學環節或方法,在實際教學中效果卻不盡人意。因為課堂活動受到多方面的影響,比如幼兒情緒、課堂意外事件等,使活動不能跟教師設想的一樣。這時教師首先要認識到課堂不是車間的流水線,一成不變。因此,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需要教師不斷地調整教學的方式方法。比如在這次開展的《我的面具》中,本來我想教師示范后只要材料準備充分活動一定能有好的效果。結果我發現幼兒對這個活動特別感興趣,我還未講解清楚幼兒就蠢蠢欲動,當然,我知道操作有一定難度,特別是光滑的氣球上涂抹紙漿將會對桌面、地面和幼兒衣服的衛生產生問題,于是進行了強調。在桌子上鋪上了桌布,用針筒替代刷子這樣一來,我發現幼兒的興致更加高了,對活動也更加感興趣了。
第三,課后反思是下次課堂教學的存儲。
成功之處供以后教學時參考使用,并可在此基礎上不斷地改進、完善、推陳出新。敗筆之處是以后再教學時應吸取的教訓。教師的智慧火花是師生的思維發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創新火花是拓寬教師的教學思路,提高教學水平,豐富教學的材料養分。《我的面具》活動結束了,然而,強烈的興趣后面是教師預想不到的負效果,幼兒沒有做成功一個面具,因為等待紙漿干后揭去氣球需要一定的時間,然而正是作品完成后的等待時間,幼兒的作品都毀之一旦,沒有計劃好晾干和存放的地點,最終讓面具還是變成了紙漿。
如果一個教師僅僅滿足于獲得經驗而不對經驗進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即使是有多年的教學經驗,也許只是多年教學工作過程的重復,他永遠只能停留在一個水準上,因此,教師要不斷對傳統的“經驗”進行超越。
班級特色活動《我的面具》 篇2
今天上午執教了一個大班美術活動——我的面具,還曾記得寒假備課時就對這個教學活動把握性不是很大,覺得活動要呈現很好的教學效果非常有難度。
在昨天和同行班老師的課前探討中,我們也分別從不同的做法進行了有效的交流,因為有一個班級已經在前兩天上過了,它們采用的是剪畫的方式進行的,沒有按照實際教學活動的方法進行。所以在探討時我們也曾經想利用這樣的方式進行制作,但又想想用教案上的方法制作出來的可能會更好。于是下午開始我便進行教具制作,把廢舊報紙用漿糊一層層地涂在半個氣球的身上,貼了好多層,因為等待漿糊完全干需要一定的時間,所以制作完畢后把它晾著。今天上午我一上班直奔教室,結果效果還真不錯,一個立體的面具模型呈現在眼前,馬上決定上午第二個活動就按照這樣的方法進行。
在活動中,我發現孩子們能夠認真聽好示范講解,而且制作的積極性也相當高,能夠認認真真地把廢舊的報紙一層層的涂上去,因為結果需要時間的等待,所以做到中餐前大家的效果并沒有呈現出來。看著孩子們放在一起的毛坯,我發現要達到很理想的效果可能會有一定的距離,因為大家普遍的一個通病就是涂的層數不是很多,而且不是很密。下午又去看了孩子們的作品,因為還沒有完全干,所以效果還并不明顯。
縱觀整個教學活動的過程,雖然可能沒有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但是教師間磨課交流的過程是認真的,孩子們制作體驗的過程同樣是快樂的,相信在下一次的這個活動中,孩子們一定會制作得更加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