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瓜恰恰恰》教學設計(通用3篇)
《木瓜恰恰恰》教學設計 篇1
活動目標:
1.感受樂曲結構,根據圖譜掌握相應的節奏型。
2.初步學習用打擊樂器演奏《木瓜恰恰恰》。
3.演奏中,注意互相配合,與集體形成默契。
活動準備:
1.小圖片:木瓜。圓舞板、鈴鼓、小鈴。小圖譜、大圖譜。音樂磁帶和錄音機。
2.排好打擊樂位置。位置下人手一件鈴鼓、碰鈴、圓舞板。
活動過程:
1、引題。
故事《咕咚》引題。
2、熟悉歌曲。
第一遍音樂。幼兒學說歌名。
第二遍音樂。在每一句的句末隨節奏念“恰恰恰”。
第三遍音樂。幼兒跟音樂選擇身體動作表示。
3、認識圖譜。
感知樂曲結構,幼兒學習將音樂與圖譜相匹配。
4、徒手練習。
教師引導幼兒探索配器方案。
教師慢慢指圖譜,幼兒空手做模仿樂器的動作練習兩遍。
5、樂器演奏。
聽歌曲用樂器演奏。提醒幼兒樂器的拿法和演奏要求。
跟著音樂表演數遍。
《木瓜恰恰恰》教學設計 篇2
一、回音游戲(5分鐘)1、導入:今天這節音樂課我們一起跟著音樂去旅行!跟音樂走一走,音樂會把我們帶到哪里?(跟著《郊游》音樂走一走)2、我們來到了一座大山面前。如果這時對著大山大聲喊,對面會傳來什么聲音?生回答3、請一名生試一試,其余生作回聲4、韋老師也想跟同學們玩一玩。我這里有四句旋律,韋老師每唱完一句,同學們把每一樂句的最后三個音符唱出來。師生回音游戲小結:讓我們繼續跟著音樂去旅行,跟著音樂走一走,拍一拍,音樂會把我們帶到哪里?二、水果驛站(8分鐘)1、我們來到了水果攤,這里的水果多不多啊?你平時最喜歡吃哪些水果?生回答2、韋老師這里有一些水果圖片,一起來看看(分別認一認)這些水果產自陽光充足,天氣炎熱的熱帶地區。3、這些熱帶水果成熟之后,就會被運到水果店里賣給顧客。要把顧客吸引過來,你有什么好辦法?生說,師補充:我們還可以大聲叫賣水果,吸引客人來買。我們一起來大聲喊出這些水果的名字,體驗一下叫賣的感覺。 4、聽韋老師的吆喝聲有什么特別的地方?(師吆喝,生聽后說)師補充:第三個字氣息比較長, 5、出示節奏講解附點節奏,跟師念節奏6、我們用這樣的節奏一塊來吆喝三、學習歌曲(20分鐘)1、韋老師這里有一首表現賣水果的歌曲。一起來感受歌曲的情緒怎么樣?歌中每句之后,加入了什么聲音?聽后生說“恰恰恰”2、這里的水果賣得怎么樣?從哪些歌詞看出來的?課件出示歌詞,自由讀一讀歌詞,請個別生說。這里的木瓜味道怎么樣?從哪些歌詞看出來的?個別生說3、再聽歌曲,對口型,注意聽歌詞的節奏。聽后引導生有節奏地讀詞,再跟著伴奏音樂讀詞兩段,師讀“恰恰恰”4、出示詞譜,揭題,再聽歌曲跟著音樂默唱一遍5、跟琴輕聲慢唱(不加恰恰恰),提出唱時遇到的問題,一起唱好6、聽前奏有幾拍,加入前奏完整唱。7、加速唱,跟音樂唱 8、分形式唱詞與“恰恰恰”,由生制定。在恰恰恰處加入自己創造的動作,表現出自己高興的情緒,加入串鈴、碰鈴、雙響筒、木魚(視情況而定)9、跟音樂伴奏完整表現四、拓展——“恰恰舞”(5分鐘)1、這首歌中加入了“恰恰恰”,使歌曲情緒更加歡快熱烈了。你知道“恰恰恰”和什么有關嗎?生回答,師補充,恰恰舞是拉丁舞的一種,它的節奏特點是慢慢快快快,以胯部的扭動帶動全身的舞蹈。我們班有的同學學過恰恰舞,愿意展示一下嗎?2、欣賞一段恰恰舞3、你覺得恰恰舞給你感覺怎樣?五、結束部分(2分鐘)1、恰恰舞歡快而又熱情。剛才我們學習的《木瓜恰恰恰》具有濃郁的恰恰舞曲風格,熱烈而又歡快。你知道《木瓜恰恰恰》這首歌來自于哪個國家嗎?揭示國家2、師簡介印尼的地理位置,下面我們要跟著音樂去印度尼西亞旅行嘍。一起來聽一首好聽的印度尼西亞民歌《心戀》小結下課
《木瓜恰恰恰》說課 教學目標:1、體會歌曲《木瓜恰恰恰》表現的叫賣場景,感受歌曲歡快熱情的情緒及其濃郁的舞曲風格。 2、了解并感受恰恰舞的節奏特點及舞曲風格。體會歌曲鮮明的節奏特點,能熟練演唱并能用自己的方式表現歌曲。3、感受印尼美麗風光,拓展欣賞印尼民歌《心戀》,體會音樂文化的豐富多樣性。教學重點:學唱歌曲教學難點:弱起開頭的演唱及十六分音符的吐字。難點突破及教學方法設計:1、通過音樂旅行的方式創設游戲情境。 我通過《郊游》帶生到了一座大山腳下。通過回聲游戲過渡到回音游戲。在回音游戲中,我把《木瓜恰恰恰》四句旋律設定為游戲內容,通過師生互動的形式完成。師每唱完一句,生跟在后面唱出旋律的最后三個音作為回音。在游戲過程中,四句歌曲的旋律在學生的腦海里留下了印記,為后面的學習做好了初步的準備。2、通過音樂旅行的方式創設生活情境。 我通過《木瓜恰恰恰》的伴奏音樂帶生到了一個水果攤前。學生對于水果有比較豐富的生活經驗。我出示了歌詞中的幾種水果圖片,讓學生認一認,說說水果的名字。師適時作出補充。之后我提出了問題:如果你是這個水果店的老板,你用什么辦法吸引顧客來買你的水果?這時學生的思維被激活了,各種辦法都進行著。這時教師會有選擇性地選取其中關于吆喝的回答作進一步延伸。聽聽老板的叫賣聲。教師來扮演老板,用歌曲中的節奏進行吆喝,讓學生發現特別之處在于有的字拉得很長。這樣的教學方式結合了學生的生活經驗,收到很好的效果。3、直觀地呈現歌詞的節奏,減低學唱難度。 歌曲中的四個樂句用的是同一種節奏。學生看歌詞時不太方便。為此,我設計了單獨的歌詞認讀環節,把歌詞按照節奏的疏密呈現出來,讓學生一目了然,減小學習的難度。 經過以上環節的鋪墊,學生很輕松地學會了歌曲的演唱。整節課的學習氣氛很濃,最后的完整演唱環節達到了高潮。最后的印尼風光的欣賞以及印尼民歌的欣賞更讓學生意猶未盡,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
《木瓜恰恰恰》教學設計 篇3
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大班藝術領域活動之一,打擊樂《木瓜恰恰恰》。為了讓大家更加熟悉這首樂曲的風格,先請大家來欣賞一下:
大家可以聽出,這是一首充滿印尼風味的作品。它旋律優美、節奏明快,段落清晰,意境優美,很有感染力,非常適合大班幼兒進行演奏和創編活動。由于我們班的節奏樂活動較多,幼兒已具有較豐富的演奏經驗,因而將這節活動設置在我們班舉行。
活動目標是教育活動的起點和歸宿,對活動起著導向作用。結合作品的風格特點和我班幼兒現有水平,我從三個方面提出了活動目標:
1)、情感態度方面的目標:初步感受印尼歌曲的風格,在師生合作中體驗打擊樂活動的快樂。
2)、能力方面的目標:幼兒進一步學習保持自己的聲部,并與其他聲部協調一致。
3)、認知經驗方面的目標:學習用打擊樂器演奏《木瓜恰恰恰》,并能達到簡單的分聲部演奏。
根據目標,我們把活動重點定位于:前四句的句末,邊拍“x x x”邊念“恰恰恰”部分。活動的難點是:能夠準確地進行分聲部演奏。
總之,首先要樹立目標的整合觀、科學觀、系統觀,力求形成有序的目標運作程序,使活動呈現趣味性、綜合性、活動性,寓教育于生活情景、游戲之中。為此,我做了如下活動準備:
1)、經驗準備:幼兒已經了解有關印尼的風俗民情以及生活習慣。
2)、物質準備:畫有各種水果及果籃的圖譜,磁帶,打擊樂器。
二、說教法。
新《綱要》指出:“教師應成為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活動中我力求達到“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師幼互動。本次活動采用的主要教法有:
1、激趣游戲法:游戲是幼兒的基本活動,它具有教育性、娛樂性、創造性。活動的第一環節引導幼兒通過律動活動培養良好情趣。在活動的第四步,讓幼兒邊拍邊念“恰恰恰”時,給游戲活動注入新的活力,激勵幼兒的藝術表現力與創造力,點燃幼兒的創造之花。
2、電教演示法:在回憶印尼風情時,運用多媒體課件,給幼兒以直觀經驗。在幼兒將音樂與圖譜匹配的過程中,同樣利用多媒體課件,以鮮明的小形象引導幼兒,使幼兒的理解和認識更透徹,為更好的進行難點部分—分聲部演奏奠定基礎。
3、操作法:它是幼兒建構活動的基本方法。本次活動安排了兩次操作活動,第一次是演奏歌曲基本節奏型時,鼓勵幼兒通過反復論證得到更合適的演奏方法,主要是讓幼兒體驗樂曲結構。第二次操作是在幼兒熟悉樂曲后的配器演奏活動。
此外,我將適時地采用賞識激勵法、審美熏陶法、運用練習法對活動加以整合,使幼兒獲得對樂曲更深層次的理解,達到科學性、藝術性、愉悅性的和諧統一。
三、說學法。
以幼兒為主體,創造條件讓幼兒參加探究活動,不僅提高了認識,鍛煉了能力,更升華了情感,本次活動幼兒采用的學法是:
1、多通道參與法:新《綱要》指出:“幼兒藝術活動是一種手、眼、腦并用的活動,它需要幼兒用多種感官去感知審美對象,用動作和材料的操作去表現自己的思想情感和所見所聞。”因此活動中讓幼兒看一看、學一學、拍一拍、敲一敲等的活動安排豐富,讓幼兒不知不覺的完成學習目標。
2、嘗試法:陶行知先生說過在“做中教,做中學,做中求進步”。在兩次操作活動中,鼓勵幼兒自己嘗試、創編更好的演奏方式,讓幼兒通過商量、比較等,使思維活躍起來,創造出更合適的演奏方法,來攻克本節課的難點。
與此同時,我們還通過個人演奏、集體演奏等方式,復習鞏固節奏練習。
四、說教學程序:
我采用環環相扣組織此次活動,活動流程為:
激發演奏興趣—自由探索—游戲體驗—相互交流—樂器演奏
1、激發演奏興趣,調動已有經驗。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活動一開始,以節奏明快的音樂調動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以節奏為主線,從形式、內容上極大調動幼兒參與的積極性。
2、自由探索(幼兒欣賞音樂,創編并學習基本演奏型)
初次聽到一首節奏明快的歌曲,幼兒不自覺的就會用不同的聲勢來表現,給孩子一定的時空,讓他們自己探索、創造節奏型。充分體現新《綱要》“以幼兒為主”的價值觀。
3、游戲體驗(幼兒看圖譜拍節奏,并在前四句句末邊拍邊念)
利用多種形式讓幼兒感知音樂的性質及其變化,結合多媒體課件,教師的教學藝術,讓幼兒在輕松、活潑的學習過程中,達到本次活動的認知目標。
4、指導幼兒根據形成的節奏方案設計出配器方案。
在發揮幼兒的主體地位的同時,培養幼兒的音樂理解力和表現力。到此,能力目標就基本完成了。
5、組織幼兒分聲部進行樂器演奏。
基本的配器方案出來后,通過整體演奏、分組演奏、教師指揮、幼兒指揮等形式,讓幼兒體驗節奏活動的快樂,培養幼兒的合作意識。
6、活動延伸:
活動的目標基本完成,然而活動卻并未終止,還要引導幼兒持續不斷的探索更好的配器方案,以達到分聲部演奏的最佳效果。旋律優美的印尼樂曲能夠激發人們本身的形體表演欲,因而在活動的結束部分可以引導幼兒選擇不同的方式表現樂曲,讓幼兒在輕松歡快中走出活動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