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語言活動:聰明的烏龜(精選2篇)
大班語言活動:聰明的烏龜 篇1
教材分析:
新《綱要》指出“幼兒語言的發(fā)展與其情感、經(jīng)驗、思維、社交能力等方面的發(fā)展關系密切”;《聰明的烏龜》生動地描述了小烏龜運自己的特征和智慧戰(zhàn)勝狡詐的狐貍,幫助小青蛙和自己脫離困境的故事,寓教于故事;讓幼兒通過故事萌發(fā)“幫助他人”和“積極動腦”的愿望;特別適合大班幼兒學習。根據(jù)本班幼兒“傾聽習慣不是很好”的特點,我在教學設計中中,特意設計了幼兒情景劇表演,并用動畫視頻來引導幼兒完整欣賞故事,采用傾聽、猜測、討論等方式來發(fā)展幼兒的語言思維能力,同時重視情感目標的把握:鼓勵幼兒在日常生活中,積極運用自己的智慧來幫助同伴、戰(zhàn)勝困難。
一、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傾聽故事,理解故事內容;并能用夸張的語氣、動作表現(xiàn)不同角色在故事情景中的特征。
2、在聽聽、看看、說說中讓幼兒感知小烏龜?shù)闹腔郏劝l(fā)向小烏龜一樣愛動腦筋、助人為樂的愿望。
二、活動重難點:引導幼兒形成良好傾聽習慣,并清晰地表達自己的想法。
三、活動準備:
1、幼兒情景劇表演; 2、ppt動畫片 (幼兒活動材料3號本——視時間情況而定)
四、活動過程:
活動過程:
設計意圖:
一、教師出示小烏龜手偶導入活動,激發(fā)幼兒興趣。
1、教師出示小烏龜手偶,導入活動。
今天,老師給你們帶來了一位小客人,看看它是誰呀?(小烏龜)
2、過渡:是呀,今天,老師要講一個關于“小烏龜”的故事。
到底發(fā)生了什么事情呢?——讓我們一起來聽聽看吧!
二、借助情景劇表演,幫助幼兒理解故事內容,學說角色對話。
1、結合情景劇,傾聽故事第一部分(有一只狐貍~眼看就要抓到青蛙了):
1)故事表演至“眼看就要抓到青蛙了”,教師提問:
啊呀,這可怎么辦呢?猜猜,接下來會發(fā)生什么事情?
2)幼兒猜測,教師適當概括小結。
2、借助故事回應幼兒 (烏龜急忙伸長脖子~“撲通”一聲跳進水里):
1)教師出示手偶:這事呀,讓誰給看見啦?(烏龜)
2)教師講述至“撲通”一聲跳進水里,提問:
你們說,小烏龜會回答狐貍嗎?為什么?
3)幼兒猜測,教師小結:對呀,烏龜要是張嘴說話,不就放了狐貍了嗎?烏龜不說話,咬著狐貍的尾巴,一動也不動。
3、結合情景劇,傾聽、表演故事第三部分(沒吃到青蛙~扔到水里去了):
1)教師引導幼兒復述故事情節(jié):
狐貍為什么沒有吃到青蛙?他想去吃烏龜,結果發(fā)生了什么事?
狐貍想了哪些壞主意來對付烏龜,烏龜都是怎么回答他的?
2) 教師引導用夸張的語氣、動作表現(xiàn)烏龜和狐貍在故事中的特征。
3)幼兒猜測:小烏龜?shù)搅怂铮酉聛頃l(fā)生什么事?
4、結合情景劇,傾聽故事第三部分 (烏龜下了水~浮出水面來):
教師引導幼兒復述并小結故事情節(jié)。
5、在理解故事內容的基礎上,為故事取名字《聰明的烏龜》。
三、借助動畫完整欣賞故事,并在適當部分學說角色對話。
四、挖掘故事情感,幫助幼兒進一步萌發(fā)動腦、助人的愿望。
1、你喜歡故事中的誰,你想對它說句什么話?
2、活動延伸:說說自己“勇敢”、“智慧”的助人故事。
手偶導入,激發(fā)了幼兒的活動興趣,又設置了懸念;為接下來的傾聽奠定了基礎。
采用幼情境表演的方式,能激發(fā)幼兒的傾聽欲望,并對故事中角色的語氣動作和情感有了更深的感知和理解,有助于幼兒語言發(fā)展。
在故事開展了一部分后,讓幼兒先猜測故事情節(jié)再聽故事,有助于發(fā)展幼兒的思維能力,逐步幫助幼兒形成自己理解故事的能力。
借助動畫片完整欣賞,是“動畫教學”在課堂中的一次體現(xiàn),讓家長了解幼兒動畫片欣賞的正確指導方法。
鼓勵幼兒說說喜歡故事的的哪個角色,能幫助幼兒挖掘故事情感,并發(fā)展幼兒自我語言的組織
大班語言活動:聰明的烏龜 篇2
活動目標:
1、了解故事的內容,學習故事里的對話,學習詞:縮、硬、殼。
2、能大膽的表達自己的意愿表演故事。
3、遇事能動腦筋、想辦法。
活動準備:
《聰明的烏龜》教學掛圖一幅,狐貍、烏龜、青蛙的圖片及頭飾,烏龜?shù)氖峙肌?/p>
活動過程:
(一)謎語導入
師:胡老師想請小朋友來猜一個謎語,仔細聽:穿件硬殼袍,縮頭又縮腦,水面四腳劃,岸上慢慢爬。猜出是什么動物了嗎?
幼:烏龜。
師:你們知道烏龜主要生活在哪里嗎?
幼:烏龜主要生活在水里。
師:小朋友覺得烏龜聰明嗎?
幼:不聰明,因為它做什么都很慢。
師:葉老師今天要給小朋友講一個關于烏龜?shù)墓适拢适碌拿纸小堵斆鞯臑觚敗贰?/p>
(二)完整講述故事,幼兒了解故事的基本內容。
師:故事聽完了,老師有一些問題要問小朋友了。
提問:(1)故事的名字是什么?(《聰明的烏龜》)
(2)這個故事里都有誰?(烏龜、狐貍、青蛙)
(3)故事里發(fā)生了什么事情?
(三)看圖講述故事,理解故事內容,并學說故事里的對話。
師:小朋友看一看這是在哪里?(池塘邊)我們來看一看在池塘邊發(fā)生了什么事情。
(教師講述故事)
提問:(1)這個故事發(fā)生在什么哪里?(池塘邊)青蛙在池塘邊干什么?(捉害蟲)這時候誰出現(xiàn)了?(狐貍)狐貍想干什么?(想吃了青蛙)狐貍是怎樣靠近青蛙的?(輕輕地跑過去,(請幼兒模仿狐貍的動作))
(2)狐貍想吃青蛙,青蛙一點也不知道,情況變得很緊急,誰出現(xiàn)了?它是怎樣救青蛙的?
(3)青蛙逃跑了,狐貍想干什么?烏龜是怎樣做的?
(4)烏龜躲在殼里,狐貍吃不到它,狐貍說了什么?
(5)當狐貍說要把烏龜扔到天上去、扔到火盆里去的時候,烏龜是真的想要上天玩玩、要考考火嗎?烏龜為什么要那樣說?
(6)狐貍要把烏龜扔進池塘里,烏龜真的害怕嗎?為什么?
(7)狐貍把烏龜扔進水里后發(fā)生了什么事情?狐貍最后怎么樣了?
(8)小朋友覺得故事里的烏龜是一只什么樣的烏龜呢?(聰明的烏龜,遇到事情的時候很冷靜、能動腦筋)
(9)烏龜很聰明,表現(xiàn)在哪些地方?(可以用故事里的對話來表現(xiàn))
(四)表演故事
師:小朋友們喜歡這個故事嗎?小朋友們自己把這個故事表演出來。在表演的時候要把小動物的動作、表情都表現(xiàn)出來。
總結:小朋友們小動物們誰更聰明呀?我們遇到困難或者危險的時候要怎么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