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活動區的創設與指導
區域活動的概念:
所謂區域活動,是指在一定的時間內,設置各種活動區,讓幼兒按自己的興趣和意愿選擇活動內容和方式。所謂活動區(或活動區域)就是利用活動室、睡眠室、走廊、門廳及室外場地,提供并投放相應的設施和材料,為幼兒創設的分區活動的場所。如把活動室劃分為若干個區域,把幼兒活動材料按類別分別放人這些區域,并設有屏障構成若干個相對固定的半封閉區域。
區域活動的方式:
目前幼兒園區域活動的方式大體可分為三種。
1.把區域活動視為分組教學的一種形式。教師重點在某一個區域指導一組幼兒學習新內容,其余的幼兒或者在其它區域作自己喜歡的事,或者按教師預先提出的要求復習(包括應用)以前學習過的內容,然后交換。
2.把區域活動視為集體教學活動的延伸。其因指導思想的不同分為三類:(1)考慮到集體教學不容易滿足不同幼兒的需要,故在集體教學之外,利用幼兒的其它自由活動時間,在相關的區域對那些有特殊需要的幼兒作些必要的輔導;(2)有些內容的教學(如有些主題活動)需要多種活動形式配合或補充才能完成,才能加深印象,促進幼兒理解和應用;(3)有時由于教學設備的不足,做不到人手一份操作材料,教師只能在課上演示,課后把操作材料投放到有關的區域,讓幼兒自由操作。
3.把區域活動視為在集體活動之外為幼兒創設的一種自由活動的形式。幼兒可按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活動的內容、材料和玩伴,通過游戲和自由交往獲得課堂上得不到的有關經驗。
比起正規的教育活動,區域活動以其組織形式的靈活、活動內容的豐富,有力地推動著幼兒教育朝著多樣化、個性化的方向發展,有利地促進了新《綱要》有關素質教育的貫徹與落實。
活動區域的創設:
(一) 創設良好的精神環境
一是樹立一個積極向上、比學趕幫的班風。
二是創設一個輕松、愉快的環境氣氛。
(二) 收集、提供豐富的物質材料
1. 利廢利舊,安全衛生。
2. 給予的材料應豐富多樣,能激發幼兒動手動腦。
3. 物質材料的投放應考慮可變性。
物質材料的可變性受幼兒年齡特點、季節特征、教育目標、時代節拍的影響。
年齡特點:小班幼兒以直覺行動思維為主,對規則理解較差,控制能力弱,社會性發展不夠,因此,小班活動區的材料投放以成品為主,半成品為輔,設置幼兒生活中較為熟悉的主題,如娃娃家等。中班幼兒以其認識能力及理解能力有所提高,手部動作的靈活性較小班強,對扮演角色感興趣,游戲逐漸走向集體化,所以中班活動區的材料在借助成品材料的基礎上,還應多增設一些半成品的材料,使幼兒能使用這些材料做出簡單的物品來。同時應增加活動區的種類,如商店、理發店等,培養幼兒的自由交往能力。大班幼兒已開始形成抽象邏輯思維,智力活動的能力發展也很迅速,她們可以通過事物的表象找出事物的本質特征,因此在物質此案料的投放上應更豐富、更多樣。其一,增加有一定動作難度的半成品材料,使幼兒在積極開動腦筋后能做出比較復雜的物體。其二,投放可供幼兒動手操作的實驗材料,如磁鐵、天平等科學操作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