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教案:懶惰的小蝸牛(通用4篇)
幼兒園教案:懶惰的小蝸牛 篇1
一、案例背景:
大自然是一位神奇的“老師”,把幼兒置身在自然自然景物中,就能真切的感知大自然,引導他們關注自然界的變化,并在此基礎上對大自然產生一種積極、美好的情緒與情感體驗。繪畫是一種特殊的理性活動,是一種把感性形象和具有一般共性的概念融合在一個統一的認識性陳述中的理性活動。在《指南》中也這樣強調:“幼兒藝術領域的學習關鍵在于充分創造條件和機會,在大自然和社會文化生活中萌發幼兒對美的感受和體驗,豐富其想象力和創造力,引導幼兒學會用心靈去感受和發現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現和創造美。”而小蝸牛也正是現在這個季節常見的小動物,所以就選擇《小蝸牛》作為這次小班美術游戲的主題。
二、案例描述:
案例目標:
1.學習用螺旋線表現蝸牛的基本特征并嘗試給蝸牛進行簡單的裝飾。
2.學會畫簡單的裝飾物,如:小草、太陽等。
3.鼓勵幼兒大膽作畫,豐富畫面。
4.初步感受大自然的美好,能關注自己身邊的美麗景色。
案例準備:
1.蝸牛圖片、小草、太陽的圖片。
2.幼兒畫紙。
3.黑色畫筆。
案例實錄:
師:蝸牛到底是什么樣子的呢?老師這里有照片,小朋友仔細看,小蝸牛是不是你們說的那樣呢?有幼兒說蝸牛背上有殼,像個房子一樣。師:那它的殼是怎么樣的呢?楊毅恒:它的殼是一圈一圈的。師:蝸牛的頭上有什么?幼兒:有兩根角。師:蝸牛的頭上有兩根細細的角,叫觸角。師:那蝸牛的眼睛在那里呢?有幼兒說:蝸牛沒有眼睛。有幼兒說:蝸牛的眼睛在觸角上。師:對了,蝸牛的眼睛就長在觸角上。師:蝸牛是怎樣走路的呢?它有腳嗎?祁思吟:我沒有看見蝸牛的腳啊?師:蝸牛有腳,而且是一只腳,就像鞋底一樣。師:那你們想不想也來畫一畫蝸牛然后把它裝飾的更漂亮呢?幼兒:想。然后我進行了示范。師:我們可以畫好多漂亮的蝸牛,還可以畫上小草、小花等。然后幼兒就開始操作畫蝸牛。大部分幼兒不能很好的掌握構圖,只是一味的畫蝸牛。有的幼兒把蝸牛畫的很大,一張紙上只能畫2只蝸牛,有的幼兒把蝸牛畫的很小,紙上到處擠滿了蝸牛,只有少數幼兒能夠畫出適當大小的蝸牛并把它們比較好看的分布在紙上,并且在空白的地方畫上了小草,還是非常好看的。不過在繪畫過程中,有些小朋友用綠色或紅色的水彩筆來畫蝸牛,經過我提醒后他們才用黑色水彩筆畫蝸牛。
三、案例分析與反思:
活動結束后,我覺得自己當時的介入和提醒并不恰當。每個人心里都有一顆美的種子,幼兒的心里也一樣。幼兒因為年齡小的特點對事物的感受和理解不同于成人,他們表達自己認識和情感的方式也有別于成人。雖然在我們眼中,蝸牛不可能是綠色或者是紅色的,但在幼兒童話般的世界里,充滿了美麗的顏色,沒有任何一樣事物用顏色來肯定它。幼兒稚嫩的筆觸、動作和語言往往蘊含著豐富的想象和情感,我們應對幼兒獨特的藝術表現給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不能用自己的審美標準去評判幼兒,更不能為追求結果而對幼兒進行千篇一律的訓練,以免扼殺其想象與創造的萌芽。
小班幼兒年齡較小,不能夠很好的感受畫面的美丑。這也就需要我們老師在平常游戲或者教學過程中讓幼兒欣賞多種多樣的藝術形式和作品,和幼兒一起發現美的事物的特征,感受和欣賞美。絕對不能以我們的審美標準來要求幼兒更不可急于指責或亂下結論來批評幼兒,這樣會挫傷幼兒繪畫的積極性讓幼兒對作畫沒興趣。
《綱要》中也提倡我們不應該吝嗇表揚幼兒的話,多給幼兒鼓勵,讓幼兒在鼓勵和贊揚聲中盡情地發揮繪畫的`藝術細胞,從而才能創造出更加有藝術價值的作品。我想我們既然作為教師就應好好的引導幼兒在繪畫過程中表現出來的創新行為,因為將來他們中的某一個或許就是畫家。
幼兒園教案:懶惰的小蝸牛 篇2
[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運用連貫、完整的語言講述圖片情節,并運用合理的想象來發現角色的心理變化。
2、鍛煉幼兒能在集體面前自然、大方、連貫的講述。
3、引導幼兒對圖片進行創造性排列并講述,培養幼兒的邏輯思維和求異思維。
[活動準備]
大掛圖、每組一套故事圖片、音樂磁帶。
[活動重點]
引導幼兒對圖片進行創造性排列并講述,培養幼兒的邏輯思維和求異思維。
[活動難點]
引導幼兒對圖片進行創造性排列并講述,培養幼兒的邏輯思維和求異思維。
[活動過程]
1、律動《春天在哪里》穩定幼兒情緒,引起幼兒興趣。
2、觀察圖片,進行講述。
教師出示掛圖,引導幼兒進行觀察:你看到了什么?(有小蝸牛、小烏龜、小蝸牛掉進水里了、小烏龜背著小蝸牛)鼓勵幼兒大膽的講述。
3、發散思維。
通過觀察圖片,提問:
(1)、小蝸牛為什么睡了?蝸牛是怎么想的?會怎么做?
(2)、小烏龜睡醒沒有看到小蝸牛,它會怎么想?又會怎么做?這時小蝸牛又在做什么?
(3)、如果小蝸牛沒有爬到小烏龜背上,而是它們比賽又會怎樣呢?
(4)、通過觀察圖片你還想到了什么?
4、幼兒自由排列圖片,進行創造性講述。
教師引導幼兒對圖片進行創造性排序、討論,并進行講述,教師進行指導,分三個步驟進行:
(1)、幼兒觀察圖片說出自己的想法,然后討論,最后排序。
(2)、大家根據排列順序進行講述并為故事取名字。
(3)、各組選派一名代表到前面喂全體幼兒進行講述。
5、教師小結:
通過這件事情,小蝸牛覺得很慚愧,它決心向勤勞的小烏龜、小蜜蜂學習,做一個人人喜愛的好孩子,教師引導幼兒隨音樂到戶外找小蝸牛一塊兒做游戲。
[活動延伸]
搜集有關小蝸牛的資料,在區域中展示,大家分享。雨后帶幼兒尋找小蝸牛,觀察蝸牛的外形特征,搜索蝸牛的生活習性。
幼兒園教案:懶惰的小蝸牛 篇3
教學目的:
1.掌握蝸牛的基本形象特征,正確地畫出不同形態的蝸牛。
2.通過畫蝸牛,學生能掌握畫圓形動物的方法。
3.培養學生善于動腦和善于想象的能力。教學重點:認識圓形并用基本形畫蝸牛。教學難點:畫出蝸牛的不同動態。教具準備:
1.老師準備:彩色粉筆、多媒體。
2.學生準備:塑料水彩筆、美術課本、圖畫紙。教學過程:
一、前置學習:
1、歌曲導入。
(1)播放歌曲《蝸牛與黃鸝鳥》,學生聽歌曲交流感受。
(2)談話:在夏天的雨季里,同學們都見到過蝸牛爬行的情景,看它那背著自己的“小屋”在草地上自由自在蠕動的姿態,真惹人喜愛。那么大家想不想把它那可愛的樣子畫下來呢?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學習畫蝸牛。
2、自主學習。
(1)出示蝸牛圖片學生欣賞,討論蝸牛的身體結構。
(2)怎樣畫蝸牛呢?先分小組討論,然后準備全班交流。
(小組合作學習,老師深入小組參與討論)
二、交流釋疑:
1、全班交流。
小組代表上臺講解怎樣畫蝸牛。(演示畫法,邊演示邊講解)。
2、教師點拔:
(1)講解怎樣畫各種姿態的蝸牛。師:蝸牛喜歡在潮濕的地方活動。它們有向前爬行的,有向后爬行的,有抬頭的,有低頭的等各種不同的姿態。這些神態各異的蝸牛,我們該如何去畫呢?
(出示蝸牛動態變化分析圖一幅)
抬頭的向前爬的后爬的低頭的
(教師設問,各種姿態的蝸牛哪里在變動)
(2)教師總結蝸牛動態畫法規律。
強調:蝸牛不同動態的畫法主要是肉體的變化,圓殼不動,因此畫蝸牛先畫圓殼,再根據蝸牛的不同動態畫出肉體及觸角。
(3)啟發引導學生繪畫:
師:蝸牛喜歡在什么地方爬行?
師生共同討論:如何讓蝸牛自由自在地爬行。
(出示范畫:蝸牛在潮濕的草地上爬行)
教師:請同學們看示范畫,畫面上的蝸牛是在干什么?上:天空上有什么?(烏云)是什么顏色?草地上有什么?(花草、蘑菇)是什么顏色?
3、課堂練習。
師:同學們,如果你是一只蝸牛,會喜歡什么樣的活動呢?
如默默地爬行,與另一只蝸牛親熱地說話等。請兩名同學說出自己要畫的場面。
作業要求:在草地上畫出不同姿態的小蝸牛(最少五只)。
注意事項:
①抓住蝸牛圓殼和肉體的畫法特點。
②注意圓殼和肉體的比例關系。
③色彩要活潑鮮艷。
(教師巡視指導,發現問題及時糾正)
三、鞏固拓展:
1、展示評價。
2、播放手工作品,學生欣賞,鼓勵學生用其它方式來表現蝸牛。
幼兒園教案:懶惰的小蝸牛 篇4
設計意圖:
在幼兒美術教學中,泥工教學作為其中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深受幼兒喜愛。通過泥工教學活動,不僅能使幼兒掌握一些簡單的塑造物體形象的方法和技能,并能增強幼兒手的協調性、靈活性,促進其智力的發展。本學期以來我們在美術活動中以泥工為主,孩子們初步掌握了捏、團、搓、壓等技能,學會了搓面條、團湯圓、包餃子、做胡蘿卜、做棒棒糖等,在此基礎上我還結合小班孩子愛動物的特點精心設計此活動。
活動目標:
1、學習運用捏、團、搓、卷等技能用橡皮泥做蝸牛。
2、初步了解蝸牛的外形特點,感受泥工活動的樂趣。
活動準備:
橡皮泥、火柴若干,PPT課件,背景音樂、草地背景圖
活動重難點:
幼兒用搓、卷的技巧制作蝸牛殼的技巧。
活動過程:
(一)欣賞蝸牛圖片,激起興趣。
1、出示蝸牛身體圖片
師:小朋友猜猜看,這是誰呀?
2、出示完整蝸牛圖片
師:那我們跟小蝸牛打個招呼吧:小蝸牛,你好呀!
師:我們來看看,小蝸牛它長什么樣呢?
師總結:小蝸牛有細細長長的身體,一頭大,一頭小。長著長長的觸角,背上還背著一座小房子呢。
(二)教師示范講解
1、示范講解蝸牛背上“小房子”。
師:小朋友,觀察的可真仔細。看,這是什么(出示橡皮泥)今天,老師用橡皮泥來變出一座小房子,小朋友看好嘍,開始變魔術啦。“搓一搓,搓一搓呀搓成條,搓成條后卷一卷,從里到外卷一卷,緊緊卷成小房子。瞧,小房子變好了,漂亮嗎?
師:老師是怎樣做出來的呀?(請個別幼兒說)師帶領幼兒一起空手練習:搓一搓,搓一搓呀搓成條,搓成條后卷一卷,緊緊卷成蝸牛小房子。恩,小朋友呀真能干,現在拿起一團橡皮泥,一起來做蝸牛背上的小房子吧。
幼兒集體操作:做“小房子”,教師巡回指導(結合兒歌制作)
師:好,小朋友,房子做好了沒呀,我們來看一看,誰的大,誰的小呀?為什么他的大,他的小呢?(個別幼兒回答)
師總結:我們把房子打開來看一看(比較橡皮泥的長短)。秘密就藏在這里:原來呀,這個橡皮泥搓的細又長,房子就會變大哦。
示范講解蝸牛的身體的制作
師:我們做好了蝸牛的小房子,身體還沒有呢,趕緊來做吧。我們現在要換一種橡皮泥的顏色了哦。蝸牛的身體是一頭大一頭小。“搓一搓呀搓成條,一頭粗來一頭細,蝸牛身體長又長”。
用牙簽來做小蝸牛頭部的觸角和眼睛
師:看,現在,小蝸牛還缺了什么呀?
幼兒:觸角、眼睛。
師:對了,小蝸牛的觸角可是很重要的,因為蝸牛的觸角就好像盲人的拐杖,是用來觸摸著走路的。“小蝸牛在走路的時候呀,如果用觸角接觸到障礙物,就會立即轉變前進的方向。觸角怎么做呢,老師就請火柴棍來幫忙。拿起兩根火柴棍,插在蝸牛的頭上,做觸角,還有眼睛。
(三)幼兒操作,教師巡回指導(播放背景音樂)
師:這只蝸牛寶寶很想找朋友,我們來幫他做一些小伙伴好嗎?橡皮泥、牙簽是做蝸牛寶寶的,小朋友不能吃,不能往地上扔,不和別人爭搶好嗎?
1、教師和孩子一起制作蝸牛,注意用兒歌引導幼兒。
2、教師重點幫助能力差的幼兒。
(四)展示作品
1、幼兒送蝸牛寶寶回家(放在樹葉上),滲透幼兒保護動物的情感。
師:這么多的蝸牛寶寶出來散步已經很久了,有些累了,我們把它們送回家吧。來,跟蝸牛寶寶說再見吧。
活動延伸:
自編故事:《小蝸牛去旅行》
師:小蝸牛在新家里住了一段時間后,覺得有點悶,想到外面去走一走,請幼兒講一講自己制作的小蝸牛要到哪里去?去干什么?
教學反思:
這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中班幼兒的手部精細動作發展還不成熟,教師在今后設計的活動中,可以從平面開始逐步過渡到立體,隨著孩子手部動作的不斷協調發展來增加操作材料的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