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河邊》幼兒園小班語言教案(精選4篇)
《小河邊》幼兒園小班語言教案 篇1
一、教材簡解
喜歡動物是孩子的天性。動物們來到小河邊,“撲通”一聲跳下水,這有趣的象聲詞一下子就能吸引住孩子。動物們跳水時優美的動作讓孩子們充滿了期待,出水時的滑稽可笑又讓孩子們忍俊不禁。而且同樣的句式又能讓孩子們感受語言的韻律美。
二、目標預設
1、感受故事的趣味性,激發好奇心。
2、能完整的閱讀故事畫面的內容,并進行猜想。
3、喜愛閱讀圖書,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三、重點難點
是誰來到小河邊干什么的?讓幼兒用:來到小河邊,撲通一聲跳下水的句式進行表述,而成為這一活動的重難點。
四、設計理念
幼兒期是人類語言發展的關鍵期,作為幼兒老師要把握住這一語言發展的關鍵期,讓幼兒獲得多方面的語言信息,自由地創造性地運用語言。而幼兒園故事教學是幼兒特別是小班幼兒獲取知識、發展各種能力的手段、途徑和方法。《小河邊》這個故事能借助鮮明生動的藝術形象和簡潔明快重復的語言,充分發展幼兒的聽覺能力、視覺能力、注意能力、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而且可以使幼兒的心靈和情感受到良好的熏陶,可以為幼兒的行為、品德提供榜樣。
下午區角活動時,只見馬唯軼小朋友從圖書角中拿來一本書,指著上面的大河馬問我:“老師,這是誰?他會游泳嗎?”接著,程默涵小朋友也問我:“老師,牛會游泳嗎?”聽了孩子的.提問,我覺得有必要進行這方面的引導于是,我想到了《小河邊》這個故事,旨在讓幼兒了解更多會游泳的動物。
六、活動準備
1、知識經驗準備。
幼兒已經了解青蛙、鴨子、烏龜、河馬的基本特征和生活習性。
2、物質準備。
掛圖、音帶、青蛙等動物的圖片、一張小河背景(在小河中有個切口,圖片可以從中穿插)、故事課件,小圖書人手一冊。
3、環境準備。
在活動室墻面上布置“會游泳的動物們”的主題展,收集會游泳的小動物的圖片,讓幼兒感知。地上畫一個“小池塘”
七、活動過程
1、出示小河邊圖片導入:
師:這是哪兒?
幼:小河邊。
師:誰會來到小河邊呢?
幼兒猜想并討論。
(此處設疑不僅能激發幼兒的興趣,而且還能培養幼兒的想象力。)
2、教師利用課件講述故事一遍。
師:有誰真的來到了小河邊?
幼:青蛙、鴨子、烏龜、河馬。
師:他們到小河邊干嘛的?
幼:跳下水
師:發出了什么聲音呀?
幼:撲通
師:你們想試一試嗎?
引導幼兒試著跳一跳
(幼兒動作的發展不僅對他們的身體發育,而且對他們的思維發展都有重要的價值。教師應充分理解和接納幼兒“邊做邊說”或“先做后說”的行為,給他們用口頭和肢體語言一同來表達思想的機會,使他們生活得更愉快。)
3、理解活動
(1)教師發書,讓幼兒自主閱讀。
讓幼兒閱讀故事,觀察畫面,理解故事的內容。引導幼兒用正確的姿勢和習慣閱讀圖書。
閱讀完后,幼兒有序收書。
(習慣的培養對于幼兒來說是至關重要的,任何活動中都不可少,當然,這里也不例外。)
(2)集體閱讀。
教師出示小河的背景圖,插入青蛙等動物的圖片,幫助幼兒了解故事內容。
講述:一只小青蛙,來到小河邊。教師手持青蛙圖片跳到“水中”。依次用同樣的方式講述小鴨子、大烏龜、大河馬跳入“水中”。
結合掛圖,提問:為什么小動物都不見了?后來怎么又出來了呢?
(3)教師將故事的內容完整地講述一遍。
4、故事表演。
教師提供頭飾引導幼兒邊講述邊進行故事表演。
(此處滿足了每個幼兒想動和說的欲望。既培養了幼兒的表演能力又發展了幼兒的口語表達能力。)
5、拓展經驗。
師:除了青蛙、鴨子、烏龜、河馬回來到小河邊,還會有哪些小動物來到小河邊呢?讓幼兒想一想、說一說。
(陳鶴琴先生說過:凡是兒童自己能夠做的,應該讓他自己去做,凡是兒童自己能夠想的,應該讓他自己想。兒童自己去探索、去發現,自己所求來的知識才是真知識,他自己所發現的世界才是真世界。)
6、延伸活動:
教師將頭飾和小動物圖片放在語言區,供幼兒繼續講述和表演這個故事。
《小河邊》幼兒園小班語言教案 篇2
幼兒是憑借色彩、圖像、文字并借助于成人形象的讀講來理解讀物的。蒙氏閱讀充分綜合了插畫、文字兩種表現形式的魅力,為孩子營造一個個完整的、有意義的、自然的閱讀學習環境,在輕松有趣的氛圍中反復閱讀兒歌故事。
《分級閱讀》是我們幼兒園初次接觸的特色課程,我接觸這個閱讀班也有一個多月了,其中不只孩子在學習,我們老師也在探索中,這一路走來,雖然阻礙不少,但也進步很大。
在上這本書之前,我都會慢慢地去閱讀故事的“作品賞析”清楚知道每一個故事要讓孩子們學到什么樣的知識,領悟到故事中什么樣的情感,同時,把平時上課的經驗和分級閱讀教師用書里的教案相結合起來,讓孩子們更容易接受這新的課程。這次公開課我就以它為主題,課程內容有故事,詩歌主要目標讓孩子會閱讀、能創編、善表演,而我選擇了故事《小河邊》。主要目標是體驗看懂圖畫帶來的樂趣,理解故事內容,學習文中的反復句式,認讀重點詞:一只、大、小、來到、小河邊。在自由閱讀觀看時,我會提出幾個簡單的問題,讓孩子帶著問題,有目的地去閱讀,引導幼兒認真觀察圖,讓幼兒大膽地去猜測,豐富地想象,發散幼兒思維讓幼兒學會探索,激發他們的閱讀欲望。理解閱讀也是閱讀活動中的重要部分,但對小班來說,上起來還是有一定的難度的 。我在平時的上課中,會加入一些情景表演,讓幼兒在原有的生活經驗上容易理解我們的故事內容和作品中人物的情感。
創編故事環節也是上閱讀課的課上一大難點,因為小班孩子的生活經驗和想象能力都非常有限,所以上課時要學會利用圖書后面已有的圖片,讓孩子看著圖片、實物進行創編。讓孩子們接受了以后,再通過一些易懂的語言,引導孩子想象,再幫助幼兒用肢體語言表達出來。如“小河邊”那一篇作品就非常適合小班的孩子創編,因為孩子有了那方面的經驗,如孩子會說小鴨子會游泳,來到小河邊,小蝦會游泳等,所以創編起來就比較容易。
表演故事是孩子最喜歡的環節,大部分孩子不需要老師去帶動,表演興趣濃厚,但可能是有些環節的細節考慮到還不夠周全,所以有些想要的效果還不是很好,為避免幼兒學習的單一性和重復性、使教學形式豐富多樣 , 也為了讓幼兒有良好的語言表述能力 ,在以后的閱讀教學中我們可以加入了看圖講述、故事表演、兒歌誦讀、聽說游戲等內容 , 這些結合小,中班幼兒年齡特點的教學方法和手段的應用極大的豐富了孩子的視聽覺 , 使孩子學習的興趣大增 ,《小河邊》蘊含了多樣的社會生活內容,滲透了豐富的人類情感經驗。這節課基本上的目標大致能達到,課堂上的細節方面在以后的課程中應多加注意,最后字卡游戲能與幼兒互動,整節課下來效果就非常好。我們不僅可以感受到他們內心的童話世界,更抒發了孩子們想要表達的思想感情,閱讀兒歌故事可以使幼兒的創造力受到激發,讓他們的想像馳騁飛奔,突破現實時空的限制,給我們構造出一個個充滿童趣的想像世界。有位教育家說過:“人類有兩種語言 , 一種是聽覺語言 , 一種是視覺語言。”根據教育家們長期的科學早教證明 , 兒童期不僅是人學習聽覺語言的最佳期 , 也是學習視覺語言的黃金期。如果兒童在學習發音說話的同時 , 早期學習識字、朗誦、閱讀 , 使視聽語言能夠與之并駕齊驅 , 這樣幼兒的智力發展水平就會突飛猛進的提高,總之閱讀班的每一位幼兒通過學習 , 變得愛說、愛唱、也愛大膽表現了,這些都離不開前面幾位老師的辛勤付出,還要感謝我們萬園長精彩的點評,讓我知道了哪方面繼續改進,而好的繼續發揚下去,在配教方面也多得幾位老師的協助,更讓我感受到了我們這個團隊的溫暖。
俗話說“好的習慣會陪伴孩子一生”,所以一直以來,在孩子的自由閱讀的時候,我們閱讀班比較注重孩子的閱讀習慣的培養,如要坐好才看書,翻書時要一頁一頁往下翻,不要太大力,要認真看圖,閱讀完后要把小圖書放好。上課時孩子的良好的習慣,也是老師上好一節課的基本,要認真抓好,如上課時,老師和同伴說話時要安靜傾聽,有問題或回答問題時要舉手發言等。孩子首先是用耳朵來“閱讀”,兒歌故事的語言是優美、規范的書面語言,通過欣賞和朗讀,孩子注意到語言中的邏輯停頓和語調中的抑揚頓挫,這有助于孩子對語言美和對作品的理解。
通過這次的講課,我們的分級閱讀取得了不少的進步, 也有一些方面做得不夠好,但我相信會在我們的努力下,讓我們的孩子受益更多,培養孩子閱讀能力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需要點點滴滴的積累。只有持之以恒才能得到良好的發展。“鳥欲高飛先振翅,人求上進先讀書”。以書為友,與書為伴,讓一縷書香伴你我同行!
《小河邊》幼兒園小班語言教案 篇3
活動目標:
1、感受故事中幽默愉快的氣氛。
2、理解故事內容,學習文中的反復句式。
3、能看懂畫面,并復述故事內容。
4、認讀重點字詞:小河邊、小、烏龜、撲通、大。
活動準備:
教師用材料:教學讀本1-3、大字卡第3張、頭飾“青蛙”“鴨子”“烏龜”“河馬”;收集動物在水中游泳的場景圖片。
幼兒用材料:幼兒讀本1-3人手一冊。
活動過程:
一、活動導入
看一看,說一說,引出故事主題。
1、欣賞動物在水中游泳的場景圖片,引導幼兒說一說動物在做什么。
2、介紹故事名稱,激發幼兒閱讀的興趣。
師: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一個故事《小河邊》,在小河邊發生了哪些有趣的事情呢?一起來看看吧。
二、自由閱讀
自主閱讀,根據畫面猜測故事內容。
1、幼兒人手一冊幼兒讀本,師引導幼兒說一說畫面中都有誰,它們在做什么。
2、給幼兒充足的時間閱讀,鼓勵幼兒和同伴小聲交流畫面的內容。
三、理解閱讀
集體閱讀,了解故事的角色和情節。
1、師翻開教學讀本,聲情并茂地講述故事一遍。
2、閱讀封二,遮住第1頁,引導幼兒說一說圖畫內容,想象并說出青跳入水中的“撲通”聲。
師:小河邊來了誰?小青蛙跳下水會發出什么聲音?
師:又有哪些小動物來到小河邊,它們在做什么?小河邊會發出什么聲音?
4、采用遮蓋法閱讀第8~11頁,感受閱讀帶來的驚喜和樂趣。
師:小動物們呢?它們在哪兒,讓我們一起把它們找出來吧!
5、請幼兒模仿小動物的表情和哈哈笑的聲音。
師:我們把小動物都找出來了,它們開心嗎?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師在引導的過程中可根據幼兒的回答,依次將頭飾“青蛙”“鴨子”“烏龜”“河馬”擺在黑板上,幫助幼兒了解故事大意,同時還可隨機出示大字卡“小河邊”“小”“烏龜”“撲通”“大”,帶領幼兒認讀。
6、小結:小動物們一個個“撲通,撲通”地跳下水,又從小到大一個個地從水里冒出來,它們在小河邊玩得真開心。
四、創意閱讀
復述故事內容,學說反復句式。
1、師帶領幼兒翻閱教學讀本,講述故事一遍。
2、逐一出示動物頭飾,引導幼兒運用故事中的反復句式進行講述。
如,師:誰來到了小河邊,“撲通”一聲跳下水?
幼兒:一只小青蛙,來到小河邊,“撲通”一聲跳下水。
五、結束活動
教師評價幼兒講述情況,自然結束活動。
《小河邊》幼兒園小班語言教案 篇4
活動目標
1、體驗看懂圖畫帶來的樂趣,喜歡上閱讀。
2、理解故事內容。
3、學習文中的反復句式,大膽說說故事。
4、能簡單復述故事內容,并進行角色表演。
5、理解故事內容,能認真傾聽,有良好的傾聽習慣。
教學重點、難點
1、理解故事內容,學習文中的反復句式。
2、大膽說說故事。
活動準備
1、幼兒準備
小圖書人手一冊。
2、教師準備
大圖書,錄音帶,大頭飾{青蛙,鴨子,烏龜,河馬}。
活動過程
一.預備導入
小朋友,今天老師來上班經過小河邊,突然聽到“撲通”一聲,你們知道這是什么聲音嗎?小河邊究竟發生了什么事?揭示課題。
二.大圖書閱讀
1、老師簡要介紹故事,逐一閱讀,并依次出示頭飾。
2、看第1頁,圖上是哪個小動物?它在干什么?引導幼兒想象并說出青蛙跳入水中的聲音“撲通”。
3、引導幼兒逐頁看大圖書第3~7頁。
4、引導幼兒看第8頁讓幼兒猜測,小動物都去了哪里?發生了什么事情?為什么小動物們都不見了?
5、繼續看第9~11頁,讓幼兒對照猜測的結果感受閱讀帶來的樂趣。
6、教師在幻燈上翻書,幼兒聽錄音故事。
三.自由閱讀
1、提示幼兒看書及翻書的常規。注意姿勢和動作是否規范。
2、給予充分時間讓幼兒自由閱讀。
四.幼兒完整欣賞故事一遍
討論分享,讓幼兒談談自己讀這個故事的感覺,如高興,覺得有趣,都可以說一說。
五.結束活動
教師和幼兒共同收書,整理物品。
故事導入部分一定要有趣味性,才能引起孩子們的興趣,專注于故事,理解故事的內容。學習看書的常規,老師還要重點示范,以及如何翻書、如何收書,這些看似很平常的東西卻對孩子起著潛移默化的影響。理解故事內容,初步學習文中的反復句式,還要孩子多說,善于表達。既鍛煉了他們的能力,又培養了他們的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