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熊奶奶讀信》幼兒園教案(通用4篇)
《給熊奶奶讀信》幼兒園教案 篇1
活動目標:
1、理解故事,知道對待同樣的事會有完全不同的心態及語言表達。
2、能根據畫面用親熱、懇切的語言進行表達。
3、體驗“畫”信和讀圖畫信的樂趣。
活動準備:1、熊奶奶、小老鼠、小松鼠圖片各一張。
2、一只大信封,信封上畫有熊奶奶的頭像,落款處畫有小熊的頭像;信封內裝有圖畫信一張,畫著熊奶奶和小熊,小熊正在遞給熊奶奶一罐蜂蜜。
3、準備幾封有情節內容的信(畫)。
4、小信封及信紙每人一份、水彩筆。
活動過程:一、創設情景,激發興趣。
1、(出示熊奶奶)今天熊奶奶收到了一封信,讓我們來看一看是誰寄給熊奶奶的信?(出示信封)
2、(信封上畫著奶奶收信,又畫著小熊寄信)原來這是小熊給奶奶的一封信。
二、小老鼠和小松鼠讀信。
1、出示信。原來小熊的信是一張圖畫呀!
2、熊奶奶年紀大了,說先請小動物來幫她看看小熊在信里說了些什么。
3、教師講述故事一遍。
4、提問故事內容:
——聽了小老鼠念的信,熊奶奶為什么皺起眉頭生氣了?熊奶奶說了些什么?
——小松鼠念的信,熊奶奶喜歡嗎?熊奶奶為什么很高興?
——小松鼠和小老鼠讀的是同一封信,為什么小老鼠讀得讓熊奶奶生氣?小松鼠卻讀得讓熊奶奶滿臉都是笑呢?
5、教師小結。
——小老鼠只想著自己,他以為小熊也像他那樣只是來問奶奶要蜂蜜吃。只想著自己的孩子,對奶奶也就會沒禮貌“喂,喂”地喊。
——小松鼠總是想著別人,所以他知道小熊是想送一罐蜂蜜給奶奶,他知道小熊寫信,就是要說說他是多么想念奶奶。
三、我們來讀信。
(出示幾幅畫)引導幼兒像小松鼠那樣讀出親切感人的意味來。
——老師這兒還有幾封信,請大家來讀一讀,看看誰能讀得比小松鼠還要好。
四、我會畫信。
1、我們大家一起來給好朋友畫信,想一想你想在信里對他說些什么。你要讓別人能夠讀懂你的信,就要畫得讓人明白,還可以用箭頭等方法表示畫面的先后順序。
2、幼兒畫信,教師巡視,及時讀一讀幼兒的信,如有疑問,請該幼兒釋疑。
3、請你把畫好的信送給收信的好朋友,體驗讀圖畫信的獨特意味。制造懸念,留給幼兒想象的空間。
《給熊奶奶讀信》幼兒園教案 篇2
本周的全實踐,我上了一節集體語言領域課《給熊奶奶讀信》。因為各種原因,教案是從網絡上搜索得到的,在此基礎上我做了一些修改。首先是原教案中設計了認識寫信格式的這一教學目標,而我在修改教案是將這個目標刪去,原因在于我認為“認識信”這樣的目標中包含了很多內容,例如信封格式,寫信的格式等等,這些內容不可能在一個以感知情感為主的語言課中完成,只能一句帶過;第二個原因的事實上隨著電子科技的發展,現在的幼兒對傳統的信的接觸機會已經是很少了,想要實現這個教學目標前期需要足夠的經驗準備。 其次是對原教案中一邊看圖說故事一邊讓幼兒上臺角色扮演的教學設計在我看來這樣的設計很混亂,在幼兒還未完全理解故事的基礎上就嘗試表演老師分段講述的故事內容,幼兒對故事的印象還很零碎,模糊,這時插入表演環節會容易讓幼兒更加混亂,所以在修改過程中我將這部分改成模仿故事中角色的句子來加深幼兒對語言的理解。 我的教案大致分為三個部分:先看圖討論,分段講述故事,這一部分主要是讓幼兒大膽開口說;第二部分是由我結合圖片完整地講述故事,然后提一些關鍵的問題,為下一個環節作鋪墊;最后一個環節是“讀信環節”,類似于角色扮演。 整個課時一共上了25分鐘,時間拖的有點長,但是難得的是整節課幼兒的注意力都還比較集中。課上比較有意思的一件事:為了配合教學,我將網上找到的一套故事圖片做了處理,除去了原來有的文字和一張圖片上的小老鼠的圖片(見圖二),結果上課的時候有細心的孩子發現了這個問題,然后一直在問我為什么缺了一角,雖然我臨場想了一個理由說服了大部分孩子,但是還是有一個孩子到后來一直都試圖告訴我,她一直在注意這個缺口。由此我想到,這樣的現象是不是因為幼兒注意力不集中,容易轉移的原因。以我以往的經驗,覺得幼兒如果覺得你說的理由,原因合理能夠接受,那么他們的注意力不會持續的放在同一個問題上;如果以后再課堂上再遇到這樣的幼兒和問題,怎么樣的應對方法使她的注意力重新回到課堂內容上來,這都是我需要通過觀察,實踐去獲得答案的。 另外課后班主任張老師進行評課時,也向我提出一些細節上的意見,比如說教學環節之間的過渡問題,事實上在準備教案的時候我并沒有將很多心思放在這個部分上,而是花很多心思去思考每一個教學環節能不能讓我的教學目的達到,忽視了環節之間的銜接方式。 這次的教學反思大致就是這些,在我自己看來,這一次的語言課比上學期的第一次嘗試已經有所改觀,相比于上次沒有達到目標中最重要的讓幼兒理解故事內涵的失誤,這一次的教學活動最后還是達到了我想到的教學目的,幼兒雖然沒有很深入的理解了這個故事,不過至少他們知道了和他們說話是要有禮貌,要想到他人,這對他們以后在生活中的人際交往方面是很有用的。
《給熊奶奶讀信》幼兒園教案 篇3
活動《給熊奶奶讀信》結束后,我對本次活動進行了反思。活動的設計思路是:隨著信息時代的飛速發展,人們用電話、電腦聯系越來越多。容易把寫信、寄信給遺忘。此活動的故事內容,借小熊給奶奶讀信來豐富他們的生活經驗,充滿了尊敬、想念、關心,讓幼兒了解信的基本格式,提高幼兒的想象力、表達能力。語言活動主要是讓幼兒理解語言活動的內容,體驗其中的情感。在《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強調“語言能力是在運用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語言發展不是讓孩子強化大量的詞匯,而是讓孩子樂意交談、注意傾聽,理解內容,發表自己的看法。
中班語言《給熊奶奶讀信》這個教學活動,主要是借助故事讓孩子們理解其內容,知道對待同樣的事會有完全不同的心態及語言表達,并在生活中嘗試用恰當的語言來表達,并體驗恰當交談所帶來的美好心情。活動中我設計了讓孩子們主動參與,通過猜一猜,看一看,說一說,聽一聽,講一講等形式,讓孩子在多種感官、多次參與下進行學習,提高孩子們參與活動的積極性,真正體驗活動的快樂。
主要的活動目標是1、理解故事內容,知道對待同樣的事會有完全不同的心態及語言表達。2、借助兩種音樂的不同風格,感受兩種截然不同的讀信口吻,嘗試恰當地表達,體驗這種交談帶來的美好心情。
活動重點:理解故事內容,感受兩種截然不同的讀信口吻,知道用恰當的語言進行表達,體驗這種交談帶來的美好心情。活動難點:用完整的語言表達,體驗不同讀信口吻所帶來的不同感覺。
活動的反思:首先我以情景式的談話引入活動,并出示了信封來吸引孩子們的目光,同時通過觀察,讓小朋友們了解了信封的格式。通過畫面的觀察,小朋友們發揮著想象,大膽猜想著熊奶奶的小孫子在信中說了些什么?這一環節的大膽設想,為接下去猜信的內容作一個鋪墊。在這一環節中,我覺地孩子們的想象力還是比較好的,語言表述能力也比較好,能大膽、清楚地表述出來。在第三環節中,我覺地活動下來,一開始的設想:借助兩種音樂,感受不同的情感。這個環節設計地不是很好,活動下來,效果沒有很好地體現出來。在活動的過程中,還是比較順利的,在回答問題的時候,我發現有些小朋友的積極性沒有調動起來,師幼互動還是比較好的。通過這一環節,讓幼兒知道了小豬只想著自己,以為小熊也像他那樣只是來問奶奶要蜂蜜吃。只想著自己的孩子,對奶奶也很沒有禮貌“喂,喂,喂”地直喊。而小松鼠總是想著別人,所以他知道小熊是想送一罐蜂蜜給奶奶,他知道小熊寫信,就是要說說他是多么想念奶奶。在這一個環節中,我還應加入一個完整地欣賞讀信一遍,這樣整個活動也會比較地完整,再接下去的最后一個環節,升華主題,活動的延伸中,效果會比前面更加好的,我想。主要是讓幼兒感受幫助別人的快樂,體驗用恰當的語言來表達將會帶來一種美好的心情,最后,我請孩子們圍成小圈一起幫助小動物們讀信,在觀察中發現孩子們都能禮貌地讀信,知道用好聽的話語來表達是件很快樂的事。活動結束后,我把材料投放到了區域中,發現孩子們的興趣很高,還在圍著“信”在討論著,同時也幫另外的小動物們讀著信,效果還是比較好的,孩子們能通過對故事的理解,讀信語氣的模仿,內容的表達等方面來讀信,體驗到了活動快樂。
每一次活動的開展,總會從中發現很多,反思出來的問題我想都是我下一次活動開展的寶貴經驗。希望能夠通過活動,不斷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使自己能全面學習,不斷提高!
《給熊奶奶讀信》幼兒園教案 篇4
語言活動主要是讓幼兒理解語言活動的內容,體驗其中的情感。在《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強調“語言能力是在運用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語言發展不是讓孩子強化大量的詞匯,而是讓孩子樂意交談、注意傾聽、理解內容、發表自己的看法。以前的語言活動,我們通常是讓孩子聽故事,然后通過幾個問題讓孩子理解內容,最后在進行一個故事的講述,通過反復的聽,強化幼兒的記憶,以此達到理解的目的。我們很少考慮這樣的方式孩子喜不喜歡,這樣的方式孩子是否從心底里真正的理解。
對于《給熊奶奶讀信》這個教學活動的選材,一是正趕上本周這個主題活動的開展,我想隨堂課如果設計合理,還是可以同樣出彩的;二是我也仔細地研究了教材內容,覺得這個語言活動挺適合我們班的孩子,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想像力都不錯,同時也可以對孩子進行愛的教育,符合了我園本學期開展的“愛心大行動”主題活動。因此,我毫不猶豫地就確定了本次教學主題。
在設計《給熊奶奶讀信》這個教學活動,我改變了傳統的語言教學的方式,讓孩子主動參與,通過看一看、試一試、說一說、聽一聽、再講一講、說一說、畫一畫,讓孩子在多種感官、多層次參與下進行學習。開頭部分以熊奶奶收到的一封信,就自然而然地引出了故事的主題,簡單而又直接的引題,讓幼兒帶著對信內容的好奇,集中注意力看著圖畫去傾聽故事內容,這為接下來幼兒理解故事內容、正確回答問題奠定了良好的基礎。而我在講述小老鼠、小松鼠不同的讀信方式時,注意了用不同的語氣去詮釋對話,讓幼兒感受到了有無愛心的人所表現出來的心情,幼兒的情感有了一定的觸動。不過在后面讓幼兒幫小山羊、小兔子讀信時,教師對幼兒講不出完整的信的內容時,有些著急,沒有用不同的角色語調去引導幼兒,頻頻“搶話”,顯得老師的話過多,課堂語言不夠精練,這不但是幼兒教師上課的忌諱,也是我語言教學活動常犯的毛病。其實我應該給孩子再多一點時間,用婉轉的方法去引導他們,突出重點。值得欣慰的是,在一個個有條理的提問后,幼兒都紛紛表示要學心里總想著別人的小松鼠那樣,懷著一顆愛心去讀信,知道了關心、尊重別人,從而達到了我設計此活動的主要教學目標。在“我們來讀信”的環節,我自己創造設計的小羊和山羊爺爺、小兔和兔奶奶的卡通形像吸引了幼兒的目光,有了給熊奶奶讀信的經驗,他們對畫面的理解比較深刻,都能從關心人的角度出發,自己嘗試說一說,“送奶奶圍巾、送爺爺青草”是大家最后討論的結果,而且有幾個想像豐富、口語表達能干的幼兒還說出了“為什么送、怎么送”的原由。不過這里對于信的基本格式幼兒不了解,因為平時沒有機會接觸信、寫信,所以對信的稱謂、對話口氣和落款等都很茫然,導致了集體學讀信時以老師為主,幼兒的反應不熱烈,其實教師可以稍作介紹,讓他們了解一些信的基本知識。語言活動都是以聽、講為主,考慮到動靜結合,我在最后一個環節安排了讓幼兒畫一畫信,增加動手能力,但從幼兒實際的操作情況和時間上看,我覺得應該把這個環節改為延伸活動,讓有興趣的幼兒在區域活動或課間自由發揮、交流。
不論這次教學活動別人的評價如何,我覺得通過準備——設計——實施——反思這樣一個過程,自己從中領悟到,也學習到了很多,得出的經驗和教訓對今后的教學工作開展有很大的幫助,相信有壓力才有動力,以后的我會越來越成熟,向成功靠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