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中班教案:大象(通用2篇)
幼兒園中班教案:大象 篇1
《大象和小蚊子》是一節優秀音樂游戲,由小編新整理的獲獎教案,大象和蚊子這兩種幼兒在生活中熟悉的并在形態上反差大的動物,將生動有趣的故事人物與音樂、節奏有機地結合起來,感受音樂段落、音樂與《大象與小蚊子》故事情節的匹配。詳案如下:
設計意圖
夏天到了,討厭的蚊子又要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很多不便。雖然我們都不喜歡蚊子,但蚊子飛舞時發出的忽響忽輕的聲音,似乎就像蚊子在用高低不同的聲音“唱歌”,而我們有時拍打蚊子所發出的聲音又類似于某種節奏,這些讓我們聯想到了音樂教學活動中的一些元素,如長音與重音,我根據中班幼兒的年齡及興趣特點,結合他們已有經驗和發展水平,選擇了大象和蚊子這兩種幼兒在生活中熟悉的并在形態上反差大的動物,將生動有趣的故事人物與音樂、節奏有機地結合起來,以激發幼兒對音樂的興趣,讓幼兒在傾聽、欣賞、和游戲的過程中,自由表達對音樂的理解這就是這個音樂活動的總體設計思路。
活動目標
1、感受音樂段落、音樂與《大象與小蚊子》故事情節的匹配,初步嘗試用身體動作體驗和表現故事情節。
2、能運用小象散步、蚊子叮、趕蚊子等故事情節記憶動作順序,和同伴分角色玩音樂游戲。
3、感受游戲中小蚊子“叮”與大象“趕”有趣的逗樂情趣。
重點難點
活動重點:大膽想象,嘗試用不同的動作表現不同的音樂形象,感受樂曲結構,嘗試自己用身體動作大膽變現出來。
活動難點:能隨音樂完整表演。體驗想象。創造和表演的快樂。根據故事情節記憶動作順序,并和同伴分角色扮演。
活動準備
1.大象和小蚊子PPT課件(包含故事圖片、分段的音樂)
2.大象和小蚊子完整版音樂
活動過程
(一)、活動導入
師:今天,我給小朋友帶來了一個有趣的故事,這個故事的名字叫做《大象與小蚊子》,故事里的這頭大象,長得可大啦,腦袋大大的,身體大大的,屁股也好大好大。當大象碰到了小蚊子,它們之間會發生什么事情呢?(鼓勵幼兒想象猜測創編)
師:我們還是一起去聽一聽、看一看吧!
(二)、教師分段講述故事。引導幼兒欣賞樂曲
教師跟隨音樂節奏播放課件,引導幼兒感受大象走路的音樂節奏
師:(點開PPT課件圖,教師播放多媒體課件講訴故事)有一天,大象出門散步,它走———走———跳跳跳,走———走———跳跳跳,走———走———跳跳跳,走———走———跳跳跳,走累了,就趴在大樹下打起了瞌睡
提問:你剛才看到大象是怎么走路的呀?我們一起來學一學大象走路的樣子
吧!(引導幼兒創編走———走———跳跳跳的動作)
跟隨音樂節奏播放課件,感受蚊子飛來了的音樂節奏
師:大象睡的可香了,可是,就在這個時候,飛來了一群小蚊子嗡——嗡—
—嗡——嗡(點開PPT課件圖,教師播放多媒體課件)
提問:小蚊子是怎么飛的?(引導幼兒創編動作)提問:小蚊子看到大象在睡覺的時候,說了一句什么?(哇,好可愛的屁股啊,讓我們去叮叮它吧)
跟隨音樂播放課件,感受蚊子叮大象時的音樂節奏
師:(點開PPT課件圖④,教師一邊播放多媒體課件,一邊念節奏看見了
———叮,看見了———叮……
提問:小蚊子是怎么叮大象屁股的?(引導幼兒回答,并創編看見了———叮的動作)
④跟隨音樂播放課件,感受大象趕蚊子時的音樂節奏
師:小蚊子一直叮大象,大象被吵醒了,他會怎么趕走小蚊子?(點開PPT課件圖⑤,教師跟隨音樂節奏播放課件)
提問:大象是怎么趕小蚊子的?(引導幼兒創編動作,扇——扇——扇蚊子……)
師:小蚊子被趕走了,大象又重新換了一個地方繼續睡覺,可是,這時候,被趕走的小蚊子又來了(點開PPT課件圖⑥,教師跟隨音樂節奏播放課件)
⑤跟隨音樂播放課件,感受大象生氣跺腳時的音樂節奏
師:小蚊子又來叮大象了,這一次,大象終于生氣了(點開PPT課件圖⑦,教師跟隨音樂節奏播放課件)
師:大象說了什么?(我——生——氣——了跺腳:咚——咚——咚——咚,引導幼兒編動作)
提問:大象的腳使勁一咚,聲音大的把小蚊子都給嚇死啦
(三)、欣賞完整音樂,動作還原
播放完整音樂,引導幼兒跟隨音樂節奏做身體動作
師:誰能告訴大家在《大象和蚊子》的音樂故事里,大象做了哪些動作?(請個別幼兒講述并示范:走路和耳朵扇蚊子,教師再現)
提問:小蚊子又做了哪些動作?(飛和叮的動作)
師:那我們一起來跟著音樂做做動作吧!(播放完整音樂)
(四)、分角色音樂游戲
師:現在我們來玩一個游戲,我來當小蚊子,你們來當大象怎么樣?(播放音樂)
師:這次我們交換,老師當大象,小朋友當小蚊子好嗎?(播放音樂)幼兒交換角色再次游戲一次,教師完全退出。
教師小結:哎呀,玩了這么久,天都快要黑了,今天大象和小蚊子都快回家去睡覺了吧!我們下次又來玩!
幼兒園中班教案:大象 篇2
活動目標:
根據詩歌的句型結構仿編詩歌。
能簡單復述詩歌內容,并進行角色表演。
借助圖文并茂,以圖為主的形式,培養孩子仔細閱讀的習慣,激發閱讀興趣。
活動準備:
大象、長頸鹿、孔雀、袋鼠等動物圖片。
活動過程:
一、學習詩歌,了解詩歌的結構。
1、教師通過形體、語言等方式引出詩歌內容。
師:孩子們,你們猜一猜這是誰?
大象的什么地方最有趣?
你可以和它的鼻子玩什么游戲呢?
教師完整朗誦一遍詩歌。
2、幼兒學習朗誦詩歌,進一步熟悉詩歌的結構特點。
二、學習仿編詩歌。
1、想一想,大象的鼻子還能給我們當什么?
孩子們,我們用大象鼻子蕩秋千仿編一首詩歌,好嗎?
教師及時的給予鼓勵及肯定。
2、出示孔雀圖片
師:孔雀的什么地方最特別?樣子像什么?能給我們當什么玩?
3、引導幼兒嘗試用孔雀仿編詩歌。
三、分組練習仿編詩歌。
1、出示長頸鹿、袋鼠等動物的圖片引導幼兒說出其明顯特征部分。
2、引導幼兒分組練習仿編詩歌。
四、活動結束
幼兒朗誦自己仿編的詩歌,做相應的動作,離開活動室。
活動反思:
活動開始前,我通過肢體語言引出詩歌的內容,為激發幼兒想象做了鋪墊,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在活動中,我出示圖片且設計了一些開放性的問題,為幼兒理解詩歌的內容起到重要的作用,反復多次的朗誦,盡可能讓孩子自己發現詩歌的結構特點,可是只有少部分孩子能夠感悟,沒有達到預設的目標。所以我進行了及時的調整,將問題設計帶有了針對性,直接引導,效果很好。整節活動,孩子們積極、想象力豐富,如,袋鼠的口袋比作搖籃,孔雀的尾巴比作屏障等,氣氛活躍,既有集體合作完成,也有幼兒分組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