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幼兒園教案(精選5篇)
雨幼兒園教案 篇1
一、活動目標:
1、在活動中體驗與朋友一起唱、玩的快樂。
2、學習創編歌詞及動作表達自己的感受。
3、學唱歌曲,掌握斷頓、歡快和連貫、舒緩的不同演唱方法。
4、初步欣賞歌曲,感受歌曲活潑歡快的節奏既充滿幻想希望的情感,并嘗試用語言進行表述。
二、活動準備:
1、幼兒已基本會唱《幸福拍手歌》
2、電子琴、各種小樂器、頭飾、面具、綢帶等
三、活動過程:
1、輕松活動——幼兒聽音樂隨意做動作。
2、師生互相說說與朋友一起玩的感受。教師:好玩嗎?為什么好玩?心情怎么樣?怎么表現出來讓別人知道?
3、復習歌曲《幸福拍手歌》并創編歌詞和動作表達自己的感受。
a、正確歌唱的方法。練聲。
b、小游戲:彈奏《幸福拍手歌》的旋律,請幼兒猜猜是什么歌曲?大家唱。
c、幼兒創編歌詞、動作,即興表演(提供各種道具如小樂器、面具)
d、幼兒表達自己的.感受
四、延伸活動
幼兒自由結伴唱一唱《找朋友》,一起跳一跳、玩一玩。
活動反思:
在整個活動過程中,孩子們很活躍,心情都很快樂,圍繞在我的身邊唱、跳、編和大膽地表達自己的真實感受。基本上達到了預期的目標。
我總想完成得很好,但由于經驗不足、場地改變等原因,在這個活動中還出現了這樣和那樣的不如意:
1、活動過程中,我還未能全面地顧及觀察到所以孩子的行為、感受,沒能及時發現孩子行為中與活動相關聯的好的地方給予及時表現。
2、常規仍需要重視培養,但不要限制。日常生活中,孩子已經養成聽鈴鼓聲安定的習慣了,這次以琴聲來組織孩子安定很吃力時,當即就應該反應需要運用到鈴鼓,但看到孩子不受控制的場面,自己一時著急就忘了。連著提醒孩子收拾玩具的常規也忘了。
3、帶孩子進入歌詞、動作創編環節中,本以為讓孩子們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進行活動,不控制孩子那么多的行為,讓孩子快快樂樂地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但由于自己經驗不足,沒有考慮到環境的改變對孩子影響的問題,孩子當時特別興奮急噪,所以沒能收放自如地控制孩子的行為,使活動更加順利地開展。
雨幼兒園教案 篇2
活動目標:
1欣賞歌曲,感受大雨、小雨的不同音樂情境。
2.能用大小不同的音量、肢體動作表現大雨和小雨的區別,探索鈴鼓的不同演奏方法。
活動準備:
幼兒有觀察過大雨和小雨的情形,聆聽過他們的聲音以及使用鈴鼓的經驗。
1.鈴鼓幼兒人手一只。
2.音樂cd或磁帶。
活動過程:
一、回憶有關下雨的經驗,引發對大雨、小雨的探討。
1.教師:你們見過小雨嗎?下大雨是什么樣的?下小雨又是怎么樣的呢?它和大雨的聲音有什么不同?
二、幼兒欣賞教師演唱《大雨和小雨》,感受大雨、小雨的不同音樂情境。
1.教師一邊做動作,一邊用較慢的速度清唱歌曲,引起幼兒對歌曲的興趣。
2.感受大雨、小雨的不同音樂情境。
——教師:大雨的聲音是怎樣的呢?小雨的聲音又是怎樣的呢?
3.教師帶領幼兒演唱大雨和小雨的聲音,并用動作表現。
4.教師再次清唱歌曲,幼兒用動作表現下大雨、小雨的節奏。
三、根據大雨和小雨的不同音色和節奏,探索鈴鼓的不同演奏方法。
1.教師出示鈴鼓,引導幼兒探討怎樣表現大雨、小雨的音色。
——教師:怎樣演奏鈴鼓,使它發出的聲音像大雨呢?
——教師:怎樣演奏鈴鼓,發出的聲音像小雨呢?
2.引導幼兒空手模仿鈴鼓演奏大雨、小雨的方法。
3.完整演唱歌曲,并引導幼兒嘗試分別在“嘩啦嘩啦”、“滴答滴答”中加入鈴鼓的演奏動作,表現“大雨”、“小雨”。
四、在音樂中演奏。
1.教師可通過眼神和動作信號,引導幼兒跟隨音樂演奏,并在不演奏時學會控制住鈴鼓,使其不發出聲音。
2.幼兒分組演奏。
——幼兒分成大雨組和小雨組,在教師的語言提示和動作指揮下,嘗試準確地演奏自己的角色。
雨幼兒園教案 篇3
活動目標:
1 、通過嘗試活動感受音樂的強弱。
2 、讓幼兒知道歌曲的名稱《大雨和小雨》,熟悉歌曲的旋律及歌詞內容。
3 、嘗試仿編歌詞,樂意說說歌曲意思。
4 、隨歌曲旋律唱出來。
活動實錄:
一、帶入聲音,使幼兒產生興趣
1、教師播放“大雨和小雨”錄音,引導幼兒自由傾聽。
2、剛才你聽到了什么聲音?(打雷和小雨的聲音)打雷后要干什么呢?
3、下的是什么雨呢?(大雨)
評析:在傾聽中分辨出大雨和小雨的不同,引起幼兒學習的興趣。
二、初步嘗試用聲音、動作來表現大雨和小雨
1、下大雨的聲音怎么樣的呀?(嘩啦嘩啦……)我們用能干的小手來表示一下,誰來做一做?(盡量用夸張的動作來表示)我們再來用能干的小手邊念邊做吧!
2、大雨下的可真大,慢慢地雨變小了!我們來聽一聽……播放小雨錄音。
3、小雨下的聲音是怎么樣的呀?(淅瀝淅瀝……)小手也來表示一下吧!我們也來一起來念一念。
評析:直觀的教具容易引起小班幼兒的注意,用圖片來幫助幼兒理解歌詞內容,更好地為下一環節作好鋪墊。
三、熟悉歌曲、大膽地表現大雨和小雨不同的強弱力度
1、大雨、小雨高高興興地從天上落下來,聽,它們還在唱著好聽的歌呢!
2、它們唱的好聽嗎?大雨落下來時是怎么唱的啊?小雨又是怎么唱的啊?來,我們來唱一唱吧!讓幼兒嘗試唱歌。
3、讓我們再來聽一聽,聽聽看下大雨和下小雨的聲音一樣嗎?欣賞歌曲第二遍,感受大雨聲和小雨聲的不同。
4大雨唱的時候是響響的,小雨唱的.時候是輕輕的。現在我們一起來唱一唱吧!
5、現在讓我們來學一學大雨和小雨,一邊唱一邊從天上落下來吧!
評析:在學唱中感受大小、強弱的力度,鼓勵幼兒在想唱,敢唱的基礎上,用肢體語言來表現歌曲。
四、大雨和小雨
1現在老師來做大雨,請小朋友來做小雨,我們一起來做游戲吧!但是有一個規則:唱大雨的時候用小絲巾用力揮,唱小雨的時候輕輕地揮。明白嗎?
2、教師先示范完整唱一遍。
3、全體幼兒一起邊舞邊唱。
4、大雨小雨們我們一起到外面去玩吧!
評析:在游戲活動中,進一步感受歌曲和游戲所帶來的快樂!
課后反思:
《大雨和小雨》是一首富有童趣的歌曲,歌詞模仿了大雨嘩啦啦和小雨淅瀝瀝的聲音。歌曲旋律流暢、節奏簡單,音樂形象鮮明,富有兒童特點。聲音是孩子日常生活中最常感受到的一種自然現象。幼兒對聲音大小的感覺有許多生活經歷,其中下雨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雨聲有大有小,不同的變化形成了強弱的節奏。于是,我在電腦上下載了大雨“嘩啦嘩啦”的聲音和小雨“淅瀝淅瀝”的聲音,主要目的是讓幼兒的聽覺有一個明顯的分辨。特別在第四個游戲板塊中,當唱到大雨時,我讓幼兒用力揮絲巾,唱到小雨時,讓幼兒輕輕地揮絲巾。這種邊唱邊表演的形式,會提高幼兒學習的積極性,所以這節課幼兒的積極參與性很高,課堂氣氛活躍。孩子們在玩的過程中學會了歌曲,并從中感受到了大雨和小雨的區別。所以,只要給孩子一個展示自己的舞臺,我想他們一定會學的更好!
雨幼兒園教案 篇4
一、設計意圖
《大雨小雨》這是一首節奏歡快的兩段體音樂,曲式結構清晰,歌詞簡單容易記。音樂中有大雨和小雨這兩種形象。大雨嘩啦啦,小雨淅瀝瀝,形象分明,容易選用不同的樂器進行表現。大班幼兒已經對節奏把握較好,能夠對節奏較快的歌曲做出反應。學習打擊樂《大雨小雨》能夠促進幼兒對音樂節奏的把握和對音樂形象的感知。
二、教學分析
(1)幼兒分析
大班(5-6歲)這一階段的幼兒使用和掌握的打擊樂器種類更多,能力也較強了。他們能演奏一些使用小肌肉操作的樂器,如:鈴鼓,串鈴,雙響筒等。對于同種樂器演奏方法也更豐富,細化,比如本次活動用到的響板等。在演奏過程中,幼兒能夠根據《大雨小雨》音樂的音量及力度特點,調整自己的演奏方式和用力方法,有意識地控制適當的音量和音色。
另外,大班幼兒在打擊樂演奏過程中的合作協調能力也能得到很好的發展,他們能夠在較多的聲部節奏中主動調整好自己的聲部與其他聲部間在節奏,音色,速度,力度上的`合作要求,不僅能準確地演奏自己的聲部,而且也能主動地關注整體效果。
最重要的是,大班幼兒對指揮手勢的暗示理解也較明確,甚至能學會看指揮的即興變化來調整自己的演奏,還能與同伴以體態表情進行情感上的交流。在選擇何種樂器表現音樂特點的這個“創造性”方面,他們表現地更為主動和積極,不僅能積極地參與為樂曲選配合適的節奏型的配器方案討論,而且還能自發探索音樂,探索打擊樂器的制作,以及大膽地嘗試參與即興指揮等。
(2)教材分析
針對現在秋末冬初的一個明顯季節特征“秋雨綿綿”、“天氣易變化”的情況而選擇了“雨”作為活動的入腳點。“大雨嘩啦啦,小雨淅瀝瀝,嘩啦啦,淅瀝瀝,大雨小雨快快下……”,有趣的歌曲與有靈魂的打擊樂器相結合,教參書中提供了和雨有關的音樂素材,但我認為我選擇的“大雨和小雨”更符合我班幼兒的現狀。而且這一音樂版本速度較快,對大班幼兒來說有一定的挑戰性。同時歌曲形象的趣和美也可激發幼兒關注自然現象的興趣。
三、活動目標
1、在教師的引導下,幼兒能夠選用合適的打擊樂器來表現不同的音樂形象,如:大雨、小雨、哈哈笑、嘻嘻笑等。
2、幼兒能夠傾聽音樂的節奏跟著老師的指揮進行演奏。
3、幼兒樂于集體打擊樂演奏,學會配合他人。
四、活動準備
物質準備:下雨的聲音錄音、音樂《大雨小雨》、音樂演奏圖譜、鈴鼓、碰鈴、圓弧響板、串鈴、沙球等打擊樂器
經驗準備:
1、對音樂的節奏有一定的感知能力。
2、擁有一定的打擊樂活動的常規意識和行動。
3、懂得如何運用基本的打擊樂器。
五、活動過程
(一)導入
1、播放下雨的聲音請幼兒傾聽,請幼兒說出剛才聽到的是什么聲音。以此引入新的教學內容——用打擊樂器來表現不同的雨聲。
(二)傾聽音樂
1、播放《大雨小雨》音樂,讓幼兒先整體感受音樂。向幼兒提問音樂中有什么。第一段分別是下大雨和下小雨的不同形象,第二段是小朋友們看到下雨了都歡快地笑起來的形象。
2、再次聽音樂,請幼兒說說下大雨時是怎樣的?下小雨(音樂)時是怎樣的?小朋友們哈哈大笑時的聲音是怎樣的?嘻嘻時的聲音又是怎么樣的?
大雨的聲音比較重、比較響:下小雨的聲音比較輕,比較小。哈哈大笑時的聲音較大、較響:嘻嘻笑時聲音較輕、較小。
(三)為音樂配樂器(配器方案)
1、請幼兒從凳子底下拿出打擊樂器,讓幼兒先探索各種打擊樂器發出來的聲音是怎么樣的。
2、引導幼兒根據歌詞為音樂配上適當的樂器。讓幼兒自己說出那些樂器配哪一部分的聲音會更像、更好聽。如大雨就用聲音較大較響的鈴鼓、串鈴,小雨就用聲音較細的碰鈴、沙球的等。根據音響效果,教師把樂器分成三組:大鼓和響板為一組,鈴鼓和串鈴為一組,碰鈴和沙球一組。
3、教師與幼兒商量好哪些樂器用什么圖標表示,根據配好的演奏方案出示圖譜,先讓幼兒熟悉圖譜。
(四)演奏
1、教師把幼兒成三組,每組幼兒將演奏的樂器就如以上步驟所分,請同組的幼兒坐在一起,將組和組之間分開來,以便教師指揮。
2、教師擔任指揮,讓幼兒跟著音樂先空手嘗試如何與其他組幼兒“合奏”在這一過程中讓幼兒仔細傾聽音樂和觀察老師的指揮,知道自己在什么時候演奏。
3、教師擔任指揮者,指揮幼兒用樂器跟著音樂合奏。
4、讓幼兒自由交換樂器(樂器放在座位上,只交換幼兒位置)并演奏。
5、讓幼兒探討這首歌還可以如何演奏?嘗試幼兒想出來的演奏方式進行演奏。
六、活動延伸
在幼兒熟悉了如何演奏這首音樂后,可將幼兒分成四組、其中三組幼兒負責演奏,一組幼兒出來做相應的聲勢動作,集體進行演奏合唱《大雨小雨》!
雨幼兒園教案 篇5
活動目標:
1、在感受曲調、歌詞、節奏的基礎上學唱歌曲,用較自然的聲音、表情和親切活潑的情緒來演唱。
2、根據自己對歌詞的理解,創造性地選擇演唱形式來演唱,學習在集體歌唱活動中控制和調節自己的聲音,使之與他人相協調。
3、通過聽、唱、奏、舞等音樂活動,培養學生的創編能力與合作能力。
4、樂意參加音樂活動,體驗音樂活動中的快樂。
活動準備:
錄音機及磁帶。
活動過程:
1、練聲。
以歌曲中的一句作為練聲曲,師生問好。
2、談話導入活動。
①你們見過下小雨嗎?下小雨的'時候是怎樣的?你們見過下大雨嗎?下大雨的時候又是怎樣的呢?
②誰會用動作來表現小雨和大雨?
3、學習歌曲“大雨和小雨”
①放音樂,欣賞歌曲。
②引導幼兒有節奏地朗誦歌詞。
③學唱歌曲。
④小組比賽有表情地演唱歌曲。
4、引導幼兒創造性地選擇演唱的形式并演唱。
5、給歌曲起名字。
活動反思:
本次活動師幼興致盎然,課堂氣氛活躍,幼兒始終以愉快,飽滿的情緒進行演唱,取得較好效果。
音樂源于生活,生活中處處有音樂,音樂教育應讓幼兒聽懂或看懂,即感受音樂語言后再去用自己獨特的方式表達感受和情感。在本次活動中我緊扣“音的強弱”這一音樂要素,通過模仿、律動、欣賞體驗、游戲等一系列活動,讓幼兒感受理解,讓幼兒從已有的生活經驗中去進行分析比較:大雨和小雨的聲音誰強誰弱?雷聲和風聲有什么不同?幼兒從熟悉的事物中去探索、去領悟,體會到聲音有強有弱。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我們今天的“教”是為了明天的“不教”,幼兒通過無拘無束地探索,從生活中找到音樂,感受音樂,最終創造音樂,表現音樂,體會到學習音樂的樂趣,為實現音樂教育的總目標——使幼兒終身熱愛音樂奠定了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