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幼兒園大班教案集合(精選16篇)
關于幼兒園大班教案集合 篇1
一、活動內容的生成與依據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幼兒接觸汽車的機會越來越多,所以他們探究汽車的興趣越來越濃。從玩具汽車到真正的汽車,可以說汽車在孩子們的生活中無處不在。我決定把幼兒對汽車的興趣作為本次活動的切入點,及時把握住這一教育契機,讓幼兒進一步了解各種各樣的汽車及功能.并知道它們與人們之間的密切關系。《綱要》指出,幼兒是教育活動的積極參與者,活動內容必須與幼兒興趣、需要及接受能力相吻合,所以,根據幼兒的興趣,已有的生活經驗生成了本次活動。
二、活動目標
1、激發幼兒對汽車的興趣,培養科學探究精神;
2、引導幼兒用自己的語言描述汽車的主要特征和用途;
3、使幼兒認識各種各樣的汽車,知道它與人們生活的密切關系。
三、活動準備
1、日常生活中讓幼兒觀察馬路上的汽車。
2、師幼共同搜集各種汽車的玩具及圖片若干,教師準備一個汽車形的城堡,共同布置一個汽車城。
3、紅、黃、綠色交通信號燈模型各一個。
四、活動過程
。ㄒ唬、游戲導入
T:小朋友你們喜歡汽車嗎?今天老師就帶你們到汽車城去參觀,請小朋友坐上老師的汽車,出發嘍!
師做小司機帶孩子進入活動室。
在開車帶孩子進入活動室的過程中,可讓孩子們了解行車安全常識,如系好安全帶、抓好把手、頭不隨便向車外伸等。
。ǘ、創設情景、自由探索
帶幼兒參觀汽車城。
T:小朋友們,汽車城里有你喜歡的汽車嗎?你想買下來嗎?
C:想。
T:這里的汽車不用花錢買,只要你回答對兩個問題,你就可以把喜歡的車開走。
(1)、汽車為什么能順利行駛,他們身上都有什么?
(2)、你買的是什么汽車?
幼兒自由挑選汽車,教師參與其中并輕聲于幼兒交流。
(三)、交流討論、梳理經驗、概括分類
1、談談你的汽車
T:小朋友們,拿著你選的汽車坐到老師身邊來。
師幼圍坐在一起,請幼兒回答港剛才老師提出的問題,重點談出自己所喜歡的汽車有什么特殊本領。
(1)T:汽車為什么能開動?
C1:汽車上有輪子。
C2:汽車上有方向盤。
C3:有剎車。
C4:有發動機。
……
(2)T:你選的是一輛什么汽車?它有什么本領?
例:C:我選的是一輛警車,它能抓壞蛋。
T:警車與你平常見到的車有什么不一樣?
C:叫聲不一樣。
T:你能學一下警笛的聲音嗎?
C:嗚哇、嗚哇、嗚哇……
T:真好,那警車還有什么特別的地方?
C:有警燈,還是紅色和藍色的。
T:你觀察得真仔細
教師小節:有了緊急任務,警車就會拉響警笛、開亮警燈讓行人車輛自動讓路。
請幼兒介紹自己選的汽車,教師給于適當的引導。
2、看“汽車的本領”課件,
請幼兒根據特定的場景說出用那種汽車最合適,進一步讓幼兒了解一些常用汽車的功能。
3、給汽車分類
請幼兒根據剛才談到和看到的汽車的功能給汽車分類,玩“開汽車”的游戲分別將車開入載人汽車、載物汽車、特種汽車的車庫。
4、講講如何保養你的汽車
T:既然小朋友都擁有了自己的汽車,你打算怎樣保養你的汽車?
C1:洗車。
C2:車壞了修一修。
C3:給汽車打蠟。
C4:給車蓋上布,車就不會變臟。
師小節:小朋友都非常愛護自己的汽車,相信你的汽車一定會變得既漂亮又安全。
。ㄋ模、補充資料、開闊視野
T:你們都看到了這么多現代的汽車,想了解一下世界上最早的汽車長得什么樣子嗎?
師幼共同觀看汽車發展史課件。
(五)深入探索,遷移創造
1、T:汽車在帶來方便的同時還帶給人類許多煩惱和危害,誰能說一說汽車帶給我們那些煩惱和危害?
C1:汽車的喇叭聲很響。
C2:汽車排出的氣太臭了,還有毒。
C3:汽車把人撞死了。
C4:汽車太多了。
2、看課件“汽車帶給人類的煩惱和危害”
T:你能不能設計一種新型汽車為我們解決一下這些煩惱和危害呢?
T:你想設計什么樣的新型汽車?
C1:我想設計沒有聲音的汽車。
C2:我想設計穿著盔甲的汽車。
C3:我想設計能飛的汽車。
C4:我想設計不排臭氣的汽車。
C5:我想設計喝水的汽車。
關于幼兒園大班教案集合 篇2
《你最喜歡什么顏色》是以故事展開式為主的讀本,圖書本身的特征是:
(一)它包含了科學領域、語言領域和藝術領域的相關知識。
(二)圖畫情節平行,圖文相等。
(三)文字難度一般。
教學特征是:以故事的形式引入,重點讓幼兒掌握詞匯和復合句式。
《你最喜歡什么顏色》這一讀本符合中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和認知特點。幼兒對讀本產生濃厚的興趣并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活動中來。在第一階段和第二階段的教學中,孩子們積極參與活動。如:“配色活動”一一孩子們用配出的不同顏色畫出了自己喜歡的作品,并裝飾在墻面上;“大書導讀活動”一一孩子們在掌握基本的閱讀方法的基礎上,注意傾聽和觀
察;“小書閱讀活動”一一孩子們已養成了良好的閱讀習慣,并嘗試著說書中旬式;“幼兒口述日記”一一讓幼兒、家長和教師之間有了溝通的橋梁。第一次“口述日記”幼兒說出了“我最喜歡顏色的東西”,家長記錄后由教師來讀;第二次“口述日記”幼兒將自己最喜歡的顏色進行創編故事。幼兒在前面的活動中積極參與,進發出了極大的熱情。在第三
階段拓展活動中,教師將語言領域和藝術領域緊密相連,讓幼兒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感受快樂。
教師根據各領域的內容,設計了拓展活動的目標為:
1.語言領域:引導幼兒運用復合句式,提高幼兒的語言表達水平。
2.科學領域:能運用已有的知識和日常生活的經驗表達和表現自己的想法。
3.藝術領域:讓幼兒在各種活動中體驗各種顏色帶來的樂趣。
活動準備
1.物質準備
(1)紅、黃、藍顏料各一瓶,毛筆若干。
(2)各種顏色廢舊包裝紙、報紙、袋子、透明膠布、剪刀若干。
(3)京劇臉譜6個。
(4)白紙、水彩筆(根據幼兒人數而定)。
(5)各種顏色的圓形即時貼(貼在教師的衣服上作獎勵使用)。
(6)將大班6位幼兒打扮成服裝設計師。
2.經驗準備
(1)在第一階段中,幼兒感受三原色的配色活動。
(2)在第二階段中,讓幼兒回家口述日記:“我最喜歡的顏色”和“顏色的故事”。
(3)收集京劇臉譜圖片,讓幼兒觀察和討論色彩、圖形等。
活動流程
(一)教師讀幼兒口述日記:創編故事――顏色的故事
(這一內容是教師在第二階段教學中給幼兒布置的口頭內容,教師將幼兒的口述日記放在第三階段進行朗讀。)
1.活動過程 .
(1)教師說:“前面老師讓小朋友用最喜歡的顏色編一個故事,我們還像以前一樣,找幾個故事來讀一讀!
(2)教師讀口述日記,并對幼兒的口述日記進行獎勵。
(3)教師考慮到有些幼兒認識大量的漢字,請他們到前面來讀自己的口述日記。這樣,孩子們會更有興趣參與此項活動。
2.本活動意義
這一環節是與第二階段的活動相銜接的,是幼兒讀完讀本后的學習反饋,是家長了解和參與幼兒學習的途徑,是教師和幼兒之間的分享、溝通。
(二)說顏色
(這一環節教學目的在于想引導幼兒說出讀本中的復合句式。)
1.活動過程
(1)教師說:“你們看,老師身上有很多顏色的即時貼,你最喜歡什么顏色,從老師身上取下來后,到前面來說一說你最喜歡什么顏色的什么東西。”
(2)教師以瀏覽的方式讓幼兒看小書,激起幼兒想說的愿望。教師說:“你們還記得《你最喜歡什么顏色》的讀本中是怎么說的嗎?”
(3)請幼兒從教師身上選一個最喜歡的顏色,并用這個顏色說:“我最喜歡,我喜歡(黃色)的,還喜歡(黃色)的!
2.活動意義
教師以層層遞進的方式,讓幼兒模仿說出讀本中的復合句式,強化幼兒對詞匯和句式的表述能力。
(三)相互交流
(教師充分考慮幼兒的語言能力,讓每個幼兒都有機會發言,并相互表達自己的想法。)
1.活動過程
(1)幼兒之間相互交流,表達自己的想法。
(2)教師巡回指導、獎勵。
2.活動意義
教師鼓勵幼兒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自由表達復合句式,傾聽和分享表達不同的復合句式。
(四)區域活動
(教師簡單介紹區域,讓幼兒自由選擇喜歡的區域進行活動。)
區域一:涂京劇臉譜。
幼兒根據已有的經驗,為京劇臉譜涂色。教師在指導中通過提問的方式來了解幼兒對京劇臉譜的理解。這個區域能讓幼兒在涂顏色的過程中,進一步體驗京劇臉譜中圖形的結合、顏色的搭配和對稱關系。
區域二:制作圖書
幼兒可以欣賞別人的圖書作品,同樣可以將自己喜歡的顏色編成故事畫在紙上,教師將幼兒的語言記錄在畫紙上,幼兒可以用粘貼、縫制等方法做成完整的圖書。這個區域是將幼兒已有的閱讀經驗和繪畫活動整合,并讓幼兒親自體驗制作圖書和閱讀的快樂。
區域三:配色
這一活動幼兒已經做過,教師考慮到幼兒對這個活動的興趣濃厚,讓幼兒繼續體驗三原色相互調配后會變成什么顏色,親身體驗它們之間的關系。這個區域是讓幼兒進一步了解三原色和顏色的混合。
區域四:制作服裝
教師請大班幼兒扮成設計師與幼兒一起設計服裝,幼兒使用不同顏色的不同材料來設計自己喜歡的服裝。通過這個活動能鍛煉幼兒的審美能力和動手能力。
活動延伸:
1.讀書活動:幼兒選擇自己喜歡的圖書進行閱讀。
2.幼兒口述日記:我喜歡(教師請幼兒將今日的活動口述在日記上,請家長記錄下來)。
3.幼兒用京劇臉譜作品、配色作品、制作的圖書作品裝飾班級。
活動總結:
幼兒在拓展活動中是積極的、主動的、愉快的。教師在活動的設計中自然而巧妙的將前兩個階段的內容融入第三階段中,讓幼兒較好地掌握了復合句式,為幼兒提供了自由輕松的環境和有機會說、愿意說的語言環境。整個活動環環相扣,教師將語言學習與其他領域的學習相結合,靜態學習方式和動態學習方式相結合,以讀本內容、幼兒學習需要為基點安排分享閱讀活動與擴展活動,符合分享閱讀課程的實施原則,為其他教師提供了優秀的教學經驗。
關于幼兒園大班教案集合 篇3
活動目標:
1、幼兒用泥沙石堆積、黏結立體造型,發展幼兒合作力、想象力、表現美、創造美的能力。
2、在玩中進一步了解泥沙石的性質、作用、它們的聯系,體驗玩的樂趣,產生對自然物的喜愛,對家鄉美景的熱愛,對藝術家的敬佩之情。
3、大膽說出自己的理解。
4、主動參與活動,體驗活動的快樂及成功的喜悅。
活動準備:
1、錄像:家鄉的泥沙石景點。
2、室內有教師制作的泥沙石盆景兩個。
3、室外走廊有各種泥、各種石、沙盆、樹枝、假花。
4、勺、水桶、鏟子等操作工具、幼兒衛生服。
5、古典音樂、照相機。
活動過程:
1、欣賞錄象或下載圖片《家鄉的景點》。
小朋友,這些天我們在和泥土、沙、還有石頭交朋友。有的藝術家用泥沙石在我們家鄉和祖國造了許多美麗的景點。下面讓我們來欣賞。(有石林、建筑、假山、雕塑、石橋、泥塑作品等)
幼兒欣賞,交流。
你看到了什么美麗的景色? (關注幼兒描述)
這些景點是用什么做的? (幼兒觀察到各種泥沙石)
你喜歡泥沙石造的景點嗎?為什么?
2、欣賞教師的泥沙石作品盆景。
老師也很佩服這些藝術家,也學著他們造了許多美麗的景點, 請小朋友看一看。(教師泥塑的娃娃、花瓶;用泥沙石做的小橋流水人家)
欣賞教師作品,自由討論。
你最喜歡哪一處景點?
老師是怎樣做出來的?(關注制作技巧:堆積、拼搭、黏結方法)
3、好玩的泥沙石。(輕音樂)
你們想不想也來玩一玩呢?
跟你的好朋友商量一起:造個什么美麗的景點?用什么材料?
自由分組玩。
可以用各種黃、黑、彩泥捏塑;
可用各種石堆砌、用泥黏結造石頭亭子、寶塔、動物園、用泥磚造小房、拼成項鏈等)
可在沙盆里玩一玩。
為你的作品用花朵、樹枝、彩紙點綴。
4、玩游戲《旅游》。
帶領幼兒旅游,幼兒當導游介紹自己作品:“這是什么地方?叫什么名字?我們是怎么做的?”其他幼兒當游客,可以評價和猜想。
比如:
導游介紹:這是我們造的石頭山,下面是小河,有輪船;
其他游客猜想:石頭山里會有什么奇妙的東西?
把幼兒的作品用照相機拍攝。
放在電腦里配上古箏音樂給幼兒觀看。
活動延伸:
樹立長大做個藝術家的偉大愿望,把小盆景變成真正的景點。
活動反思:
本活動是一次生態式的審美活動,幼兒所喜愛的`泥沙石,就是一種小巧、可愛、有趣的自然界的生態物質,有的石頭形象富有想象性;活動中幼兒興趣始終處于興奮、主動、積極狀態,百玩不厭。
在活動中幼兒表現美,創造美,把自己與它們溶為一體。小朋友創造出了《沙漠家》、《恐龍家園》、《泥娃娃家》等泥沙石作品。最后把作品錄象配上音樂放在電視中看,簡直就是美的享受。
關于幼兒園大班教案集合 篇4
【活動設計】
生活化科學教育是一個歷久彌新的話題,它反映了科學經驗與生活現象的完美結合,“頂一頂”來自于孩子們的自發游戲,一些物品頂在頭上很好玩,做一個集體探究活動幫助孩子實現從“玩一玩”到“想一想”到“諦悟其中奧妙”的無痕遞進。
【活動目標】
1、探索“頂”的方法,感知不同物體都有一個能頂起來的支點,積累使物體保持空中平衡的`相關經驗。
2、樂于參加探究活動,體驗頂物的樂趣。
3、感受頂物給人們生活帶來的影響,關注頂物在生活中的運用。
4、培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于大膽探究和實驗。
5、培養幼兒觀察能力及動手操作能力。
【活動準備】
1、雜技節目《頂物》PPT;輕音樂《安妮的仙境》。
2、幼兒操作材料:①正方形紙板每人一張;②不規則紙板每人一張;③可以頂起來的生活用品若干;④頂物的工具:記號筆、牙膏盒、礦泉水瓶、彩色紙棒等。
3、紅綠小圓點每人2個;水彩筆;工具盒5只。
【活動過程】
一、設問引出,初次體驗頂紙板。
1、教師:今天我們用紙板玩一個有趣的游戲,看誰能把紙板穩穩地頂起來。
2、請個別幼兒嘗試,師小結。
二、第一次探索:頂正方形紙板,發現神奇的點。
1、交待操作要求:用多種工具把正方形紙板頂起來。
2、幼兒嘗試頂紙板,師巡回指導
3、集體驗證,分享成功的經驗
4、引導幼兒發現神奇的點。
三、第二次探索:頂不規則紙板,尋找神奇的點。
1、提供不一樣的紙板,幼兒猜想并記錄。
2、嘗試中找到神奇的點并記錄。
3、請幼兒展示自己的操作結果
4、小結:只要找到神奇的點,就能把物品穩穩地頂起來。
四、應用:生活中的“頂一頂”。
1、(出示PPT)觀看雜技表演。教師小結。
2、學做雜技演員頂球,感知另一種動態的平衡。
五、表演游戲:我們也來“頂一頂”。
1、幼兒自由組合生活用品嘗試頂物。
2、在音樂聲中上臺表演,體驗成功的快樂。
關于幼兒園大班教案集合 篇5
設計思路
本次集體學習活動源于我班當前的主題“我是中國人”下的二級主題“了不起的中國人”。在這個二級主題中,有一個京劇臉譜的內容,引起了幼兒對京劇的好奇和興趣。如何順應幼兒,滿足他們的需要呢?于是我決定利用京歌開展教學活動。京歌既有京劇的韻味,又有歌曲的風格,與純正的京劇相比,更易于幼兒理解。于是,我選擇了《北京,我們的首都》進行集體教學活動。這首京歌的曲調類似京劇,并配有一些鑼鼓經的節奏,有著濃郁的民族風味,歌詞淺顯易懂,能讓幼兒對首都北京及名勝古跡有所了解,并讓幼兒在演唱歌曲的過程中對京腔京韻有進一步的感受和體會。
在活動設計方面,我更多地考慮幼兒的發展,順應幼兒的需求,注重幼兒的體驗與感受。我嘗試通過幼兒在欣賞京歌后的自主討論,讓其發現京歌的獨特韻味,并能自主嘗試將這些特點融入《北京,我們的首都》這首歌曲中,使其更具有京劇的韻味。活動中,教師始終肯定幼兒的發現與嘗試,幫助幼兒梳理和提升經驗,不給予標準、統一的答案。
活動中,大班幼兒能與他人相互配合,也是獨立性的表現。因此在分散探索亮相動作時,能力強的幼兒就有了初步的相互合作表現的愿望,他們合作嘗試一個亮相的動作,進一步提升了創造力,動作表現力、合作能力和交往能力。
總之,希望通過這個活動帶給幼兒快樂的體驗,萌發幼兒對京劇藝術的喜愛。
活動目標
1.感受京歌的特點,了解“拖腔”“亮相”等京歌特有的表現方式。
2.對京歌的表演方式產生興趣,在演唱中表達對祖國的熱愛。
活動準備
1.經驗準備:幼兒初步學會演唱歌曲《北京,我們的首都》。
2.物質準備:電腦、視頻,鋼琴伴奏、京歌伴奏帶,板鼓、缽等。
活動過程
一、唱唱聽聽:感受京歌的特點
1.幼兒演唱歌曲《北京,我們的首都》。
2.欣賞視頻《說唱臉譜》。
“今天,老師請來了一個很會唱歌的小姐姐,我們仔細聽聽她演唱的歌曲!
3.幼兒討論:
“小姐姐唱的這首歌曲,和我們平時唱的歌曲有什么不一樣?”
(幼兒在欣賞視頻后自由討論。)
“這是一首帶有京劇味道的歌曲,我們可以叫它京歌。”
【設計意圖:這個環節主要是為了落實第一條教學目標,通過演唱歌曲一欣賞視頻一探索發現,讓幼兒感受京歌的特點。整個過程體現了幼兒在自主體驗與感受中形成對京歌的一些感性認識,了解京歌與普通歌曲的不同之處,為第二環節活動的開展奠定基礎!
二、說說唱唱:《北京,我們的首都》
1.說說唱唱京歌中的京味兒。
(1)“小姐姐唱京歌的聲音聽上去有什么感覺?”
(2)“小姐姐唱得好聽嗎?這首歌曲和我們平時唱的歌曲有什么不一樣的地方?”
幼兒有可能回答:
有點像京劇。
唱的時候有一個拖音。
小姐姐唱歌的時候眼睛睜得很大。
(3)小結:“小姐姐唱的這首歌不是一首普通的歌曲,而是一首帶有京劇味道的歌曲,有點像京劇又有點像歌曲,這樣的歌曲我們叫它京歌!
(4)“你們能不能用有力的、洪亮的聲音來演唱《北京,我們的首都》,唱出京歌的味兒?”
幼兒演唱一遍歌曲。
2.感受體驗京歌中的拖腔。
(1)幼兒嘗試拖長音演唱。
幼兒尋找適合拖音的句子并嘗試。
“你們覺得歌曲里哪句話在唱的時候可以把音拖得長一點?”
師幼拖音比賽。
“老師為什么能把音拖得那么長?你們有沒有發現我的小秘密?”
幼兒將拖長音的句子放進歌曲里嘗試演唱。
(2)觀看視頻中京劇演員的拖腔。
“你們的拖音拖得還真長,不過與京劇演員相比還有點差距,我們再來聽一聽、看一看!
3.嘗試表現京歌中的亮相。
(1)再次欣賞視頻《說唱臉譜》。
“小姐姐在唱這首京歌的時候,還有什么特別的地方?”
(2)幼兒學做亮相的動作。
(根據幼兒的即時反應,集體或個別模仿。)
幼兒嘗試五官的亮相。
幼兒嘗試頭部和五官的合作亮相。
*讓幼兒了解亮相的意思。
“把自己最神氣的姿勢亮出來給大家看,這就是京劇中的亮相動作!
(3)讓幼兒自選喜歡的圖片模仿亮相動作。
“京劇演員會表演各種各樣的亮相動作。今天,老師給大家準備了很多京劇演員亮相的動作圖片,你們可以去看一看,學一學。”
(4)幼兒嘗試表演。
“誰愿意把模仿的動作做給大家看看?”
“先別告訴大家,讓大家猜猜上來演示的小朋友做的是哪個動作。”
(個別表演和集體表演相結合。)
【設計意圖:這個環節要落實教學的難點。幼兒根據自己在第一環節中積累的經驗,通過在歌唱中唱出京味兒、感受拖腔、模仿亮相等,將感性認識轉化為實際體驗和嘗試。在整個活動過程中教師始終基于幼兒的需要,充分給予幼兒發揮的空間;在師幼互動中,教師鼓勵幼兒自主探索與發現,注重過程性體驗,幼兒的唱、演過程比較輕松愉快。】
三、唱唱演演:表演唱《北京,我們的首都》
幼兒嘗試改變歌曲后完整演唱。
“孩子們,剛才我們用了好幾個辦法讓歌曲有所變化,第一個辦法是用有力的聲音來唱,第二個辦法是在演唱時加個拖長音(可以在什么地方拖),第三個辦法是在演唱時再加上神氣的亮相動作(讓幼兒自由選擇做亮相動作的唱詞),F在我們把三個辦法都用到演唱歌曲中,看看這樣演唱是不是真的有點像京歌。”
(鋼琴伴奏,幼兒完整演唱。)
關于幼兒園大班教案集合 篇6
活動目標
1.運用不同的聲音表現小青蛙和老青蛙的叫聲。
2.初步體驗同聲合唱的樂趣。
3.感受樂曲歡快富有律動感的情緒。
4.能根據音樂的速度,變換動作速度。
教學重點、難點
運用不同的聲音表現小青蛙和老青蛙的叫聲,初步體驗同聲合唱的樂趣。
活動準備
1.錄音磁帶《我是一只小青蛙》。
2.大荷葉道具數張。
3.小雞、小鴨、青蛙小圖片各一張。
活動過程
一、學唱小青蛙和老青蛙的歌。
1、引出荷葉和青蛙。
師描述:清清的湖面上立著許多碧綠的荷葉,荷葉隨風擺呀擺。(請幼兒和老師一齊打開荷葉),起風了(一起抖動荷葉),風停了(一起停下);
師:這么美的荷葉,誰喜歡跳到上面玩耍呀?(師模仿青蛙動作,引導幼兒說出“青蛙”)
2、想象青蛙的叫聲
師小結:青蛙叫的聲音高低和節奏不一樣,表達的意思是不一樣的。
3、傾聽兩段高低不同的歌曲,感受老青蛙和小青蛙不同和聲音。(播放或彈唱《我是一只小青蛙》,請幼兒聽一遍,跟唱一遍)。
。1)有一只老青蛙和小青蛙正在荷葉上呢?聽!哪段是老青蛙唱的?哪段是小青蛙唱的。(播放歌曲)
(2)請若干幼兒模仿小青蛙和老青蛙叫。(據回答把幼兒分組)
。3)師小結:小青蛙的聲音清脆—比較尖;老青蛙的聲音低沉—比較粗。
4、請幼兒唱老青蛙和小青蛙的歌。
。1)師范唱
師:在平靜的`河面上,一只小青蛙和一只老青蛙跳上了荷葉(示意各一名幼兒上荷葉)小青蛙向老青蛙打招呼說“ 呱呱 ”,老青蛙也連忙回答“ 呱呱 ”.小青蛙很想和老青蛙交朋友,它用清脆的聲音介紹自己“我是一只小青蛙”,老青蛙覺得一個人很孤單,也想和小青蛙交朋友,它就用低沉的聲音介紹自己“我是一只老青蛙”,說著說著,它們就唱起來了。
。2)幼兒學唱。(師示意小青蛙組和琴聲學唱,再換老青蛙組唱)。
5、嘗試同聲合唱
師:雖然小青蛙和老青蛙的聲音不同,一個尖,一個粗,但它們很喜歡在一起唱歌,它們覺得那樣很快樂,你們想試試嗎?(請幼兒用兩種不同的聲音唱歌,合唱一遍后再換角色唱)。
二、動物音樂會(創編情境,進行表演)
1、師:想想還有哪些動物會唱歌?(請幼兒個別模仿;師隨機出示動物小圖片(小雞、小鴨等)貼在黑板上的歌譜下面)。
2、請幼兒根據自己的喜歡選擇黑板上的動物模仿唱歌。(先個別唱-----再合唱)
三、結束
師:今天,我們都是大一班“小青蛙合唱團”的小演員了,現在我們要去準備一下,要參加合唱比賽去啰。
1.活動過程對幼兒探索精神,合作能力得到了發展,充分做到了以幼兒為主體。幼兒通過美麗的荷葉展開想象,聯想到青蛙以及青蛙的各種叫聲并向同伴表現。
2.幼兒在師幼、同伴之間的的互動中感受音樂的樂趣,從而對音樂感興趣、能充分體驗、展開豐富想象和極力表現。感受平時也應該用合適的聲音表現歌曲,不能喊唱、亂唱。
3.存在不足:在進行同聲合唱時,分聲部站位不明顯,幼兒唱歌時容易跑調。
4.改進措施:
。1)加強單聲部練習,練習好單聲部再明顯安排站位進行合唱。
(2)在活動中,教師可視幼兒的興趣在區角活動進行延伸,提供更多的動物圖片,引發幼兒想象更豐富的聲音和節奏表現不同動物的叫聲,以便豐富合唱內容。
關于幼兒園大班教案集合 篇7
活動目標
1、體驗創作種子貼畫的快樂。
2、學習合理使用豆子的大小來布局畫面。
3、嘗試用綠豆、紅豆,進行種子貼畫。
活動準備
1、每桌綠豆、赤豆各一盒,若干勾畫了物體輪廓作品、雙面膠。
2、背景音樂。
活動過程
一、欣賞“種子貼畫”范例。
師:“你喜歡哪幅畫?它用了哪些豆豆?”了解可以用一種豆或兩種豆交替排列,也可以用一種豆貼出輪廓,細小的部分用另一種豆。
二、教師示范,勾畫物體輪廓,要求幼兒畫的`要大。
三、教師提出要求:
1、可以選擇老師提供的紙來貼,也可以自己設計,勾畫時要畫的大一點。
2、粘貼時,不用取很多豆子,豆子落到桌子要揀起來。
3、全部粘貼后,用手掌輕輕地壓一下。
四、幼兒操作,教師巡回指導。
提醒幼兒粘貼豆子時,手不要壓到雙面膠上,以免粘不住。
五、展示作品,幼兒相互交流自己喜歡的作品。
活動延伸
嘗試用葉子貼畫。
關于幼兒園大班教案集合 篇8
大班泥塑活動:小小手鏈設計師
活動目標
1.練習鞏固球、柱、水滴等基本造型的塑型手法。
2.能創造性地運用、搭配色彩,設計造型多樣的手鏈。
3.嘗試通過多樣化排列球、柱、水滴等基本造型,設計出造型多樣的手鏈。
活動準備:白色塑型泥20克、其他色塑型泥各10克,手鏈實物或圖片。
活動過程
教師先出示多種造型的手鏈實物或圖片,鼓勵幼兒嘗試從串珠的顏色、形狀以及排列規律上簡單描述每串手鏈的特點。然后,請幼兒選出自己認為最漂亮的手鏈,并說明原因。最后,教師指出有些手鏈的串珠顏色搭配得非常美,有些手鏈的串珠排列得十分有規律……現在就請小朋友們當小小手鏈設計師,嘗試用塑型泥來設計色彩美麗、造型獨特的手鏈。
1.制作手鏈的串珠。教師請幼兒用各種顏色的塑型泥制作串珠的基本造型:球形、柱形、水滴形。在制作過程中,教師可鼓勵幼兒多用幾種不同顏色的塑型泥來制作每種造型,而且每種造型都應有大、小兩種不同的型號。比如對球形造型,教師可以指導幼兒用紅色、綠色、藍色塑型泥來制作,并且每種顏色的球形造型都包括大、小兩種不同的型號。
2.嘗試多形式排列串珠。教師請幼兒用做好的串珠嘗試設計漂亮的手鏈,在幼兒設計前教師可以提醒幼兒,請他們想想自己準備怎樣排列各種不同顏色、形狀、大小的串珠?這些串珠怎樣排列才漂亮?在幼兒排列結束后,請幼兒互相欣賞、評價對方的設計。(在這個環節,教師可以鼓勵幼兒采用不同的方式多次排列串珠,設計多種造型的手鏈。)在串珠風干后,教師可和幼兒一起用線把串珠串起來,做成手鏈。教師可鼓勵幼兒用多種方式裝飾手鏈,如用泥塑工具刻畫花紋、用畫筆添畫等。
3.手鏈示例。
活動分析
1.豐富幼兒知識經驗,促使幼兒頭腦中“內在圖式”的積累。內在圖式指的是以信息形式儲存在頭腦中的種種表象、概念,它是幼兒從事泥塑活動的原材料。比如,要設計新的手鏈,幼兒頭腦中就必須有手鏈的相關信息存在,以及與設計有關的色彩和樣式組合方面的感知,否則就很難表現。因此,教師應通過多種途徑,豐富幼兒的知識經驗,擴大幼兒的知識面。
2.給幼兒創設審美環境,加強幼兒審美情感的體驗。要激發幼兒進行泥塑創作的動機,教師就必須先調動幼兒進行泥塑活動的情感因素。所以在泥塑活動中,教師應為幼兒創設一個輕松愉快的心理環境,讓幼兒有足夠的自由和信心,去獨立選擇與自己的活動目標相適應的材料,并按照自己的思路進行操作。同時,教師還應為幼兒創設充滿情感色彩的環境,使幼兒能夠積極主動地從事泥塑活動。
3.適時引導幼兒,培養幼兒的思維能力。在泥塑活動中,幼兒探索活動的意義遠大于做出一件作品的意義。在泥塑活動中教師要注意讓幼兒自主探索,培養幼兒的泥塑思維能力,引導幼兒對事物的形態、色彩、空間等要素組成的完整形象進行整體性把握。這有助于在幼兒頭腦中形成美的意象,為培養幼兒豐富的審美想象力、透徹的審美理解力和活躍的審美創造力打下基礎。為此,教師要多用提問、暗示、創設情境等方法對幼兒進行啟發和引導,以開闊幼兒的思路,引起幼兒進一步的思考,最終創作出富有創造性的作品。
關于幼兒園大班教案集合 篇9
設計意圖
幼兒都很喜歡玩球,在比賽滾球的游戲中,幼兒感覺到每次的輸贏結果都不相同,有時他贏、有時我贏,有的幼兒就對其產生了疑問。為了解決他們的疑惑,我們對球滾動的快慢進行了研究。本活動采取小朋友動手操作嘗試的方式,力求符合小班幼兒的認知特點。
活動目標
1、培養幼兒自我實驗、自我探索的興趣,并掌握探索滾球的基本方法。
2、通過探索活動,了解同樣大的球,用的力量越大,球滾得越快,而用同樣的力量,大球滾得快。
3、培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于大膽探究和實驗。
4、愿意大膽嘗試,并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發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活動準備
1、同樣大的皮球、乒乓球、木板,數量與幼兒人數相同。
2、平坦的場地。
活動一 輕輕推,慢慢跑;重重推,快快跑
活動過程
1、幼兒自由滾球,讓他們在游戲中自己發現:輕輕推,球就慢慢跑;重重推,球就快快跑。
注意:先讓幼兒比較球的大小,讓他們清楚游戲是在球同樣大小的情況下進行的;教師在幼兒自由游戲中,與幼兒個別交談,引導幼兒觀察、比較,并得出結論。
2、全體幼兒共同討論。以大部分小朋友的嘗試結果為暫時結論,讓幼兒根據此結論再次進行實驗(自由活動),看一看:是輕輕推,慢慢跑,還是重重推,快快跑。注意:用正確的方法滾球,不能使球跳起來而影響實驗結果;提醒幼兒力量差別越大,實驗的結果越明顯。
3、游戲:誰的球最聽話。幼兒按教師發出的命令(誰的球最先滾到或誰的球最后滾到)進行滾球,再次讓幼兒在游戲中體驗和掌握力量和球速的關系。
活動二 不同大小的球滾動得快與慢
活動過程
1、每位幼兒拿一個皮球、一個乒乓球,比較兩個球滾動的快慢。
注意:要求同時滾出去兩個球。
2、全體幼兒討論,找出意見不統一的原因。(不管球的大小,只要用的力量大,球就滾得快,因此會出現有的是大球快,有的是小球快。)
。1)討論為什么有的時候是大球快,有的時候是小球快。
。2)討論我們用什么方法能比出到底是大球快還是小球快。
3、幼兒嘗試用一塊木板同時推動大小兩個球,找到用同樣的力量時,大球、小球滾動的快慢情況。教師進行個別指導,幫助幼兒總結試驗結果。
4、全體幼兒共同討論探索結果,并得出結論。
活動延伸
帶領幼兒到戶外,在有斜面的大型玩具上繼續研究、探討:
1、除了球大、用的力量大可以使球滾得快外,還有什么方法可以使球滾得更快?
2、除了球小、用的力量小可以使球滾得慢外,還有什么方法可以使球滾得更慢?
活動反思
由于幼兒解決自己所發現問題的興致要比解決老師、家長提出的問題的興致高,探索的主動性強,所以此活動教師根據幼兒在自由活動中自發產生的問題而設計。同時,教師為幼兒提供相應的材料和探索環境,幫助幼兒掌握正確的實驗和探索方法,讓其在得出正確答案的過程中產生成就感,增強自信心。第一個活動中,在老師提出基本的要求下,幼兒通過自己積極的嘗試、反復的實驗得出了正確的結論,從中積累了探索的經驗,掌握了實驗的方法,為第二個活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在第二個活動中,幼兒能不斷進行實驗——結論——再實驗,完全投入到自我學習的樂趣中。
關于幼兒園大班教案集合 篇10
一、活動目標
1、觀察蔬果在水中的沉浮現象,初步獲得有關物體沉浮的經驗。
2、學習用簡單的方法記錄蔬果在水中的沉浮狀態。
3、增進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4、在交流活動中能注意傾聽并尊重同伴的講話。
5、體驗解決問題的成就感。
二、教學重點、難點
知道沉、浮
三、活動準備
1、實物蘋果、香蕉、梨、番茄、茄子、青椒若干
2、盆子、水、小毛巾
3、自制記錄卡、筆
四、活動過程
。ㄒ唬⿲
手指游戲:乒乓球
。ǘ┱J一認,猜一猜
1、認識教師準備有的所有水果蔬菜。
2、讓幼兒猜一猜將過放到水里會有什么樣的現象。教師取一樣水果做實驗,并將實驗前后的結果記錄在黑板上畫好的記錄卡內。
。ㄈ┰囈辉
1、介紹↑、↓、實驗記錄卡
2、實驗操作。讓幼兒分組操作并做好實驗結果的記錄。
。ㄋ模┙Y果展示和小結
教師將所有的蔬果都放到水里做實驗
。ㄎ澹┙Y束
讓幼兒回家試試一些常見的蔬果放到水中出現的現象。
五、教學反思
整個活動能夠按照我的流程進行,活動目標基本達到,幼兒的興趣都很高,都樂于參與到試驗活動當中,但是也存在不足,一是我對班上孩子的能力還把握得不夠好,在介紹上下牽頭時,只是和幼兒說了箭頭的名字,沒有教畫法;二是在孩子操作之前,要求說得不夠詳細,三是準備材料不夠充分,因為在之前沒有試驗過蔬果,導致幼兒試驗用的蔬果都是浮著的,沒有沉下去的蔬果;此外,在對蔬果沉浮現象的解釋上也不夠。
關于幼兒園大班教案集合 篇11
活動目標:
1、根據生活經驗找出男女生不同的地方。
2、認識男女生標記,知道要按性別進入盥洗間等公共場所。
3、培養幼兒初步的性別意識。
4、積極的參與活動,大膽的說出自己的想法。
5、知道檢查身體的重要性。
活動準備:
1、男女標記。
2、“門“的道具2個。
3、男女孩和爸爸媽媽的圖片(見幼兒用書)各1張
4、幼兒用書
活動過程:
一、以猜猜他是誰的游戲引入活動,激發幼兒學習興趣。
(1)、教師:穿著色衣服,色褲子,色鞋子小朋友是誰?頭發的小朋友是誰?(一位男孩)
(2)、教師:穿著色裙子,色鞋子的小朋友是誰?頭發的小朋友是誰?(一位女孩)
二、比較男女生的不同
(1)教師:我們找到的這兩位小朋友一位是男生,還有一位是?(幼兒答)
(2)打開幼兒用書,請幼兒看爸爸媽媽及男女生圖片。
教師:男生和女生有什么不一樣呢?
(3)幼兒觀察并回答。
(4)教師小結:大部分男生的頭發剪得比較短,女生可以扎辮子;男生夏天穿短褲,女生夏天穿裙子;男生聲音粗一些,女生聲音細一點;男生站著小便,女生蹲著。
三、認識男女標記及用途
(1)分辨男、女生的標記。
教師:男女生有很多不一樣的地方,這兒有兩張標記,你們看這張標記表示的是什么?那這張呢?
(2)你們在什么地方見過這兩種標記?(引導幼兒回憶生活經驗。)
(3)教師引導幼兒小結:在更衣室、浴室衛生間都能見到這兩種標記。
(4)教師:為什么在這些地方,男女生要分開房間呢?(鼓勵幼兒大膽講述)
(5)師生共同小結:男女生有很多地方不同,換衣服和上衛生間要分開是一種禮貌,也是一種規定。從以前到現在,大家都在遵守這個規定,看清楚男女生標記再進入,千萬不要弄錯了。
四、情景練習。
(1)情景一:教師引出公園內廁所的場景圖片。這是公園里的公共廁所。廁所門上掛著標記,你們看是什么(指給幼兒看場景,幼兒回答)現在請你們根據自己的性別選擇對應的廁所,注意進門的時候千萬不要弄錯了。
(2)情景二:游泳池。
(3)情景三:浴室。
結束活動
活動反思:
在游戲中感知男女的不同外形特征,通過按男女標志做不同的動作,強化孩子的性別意識。在活動的組織與互動過程中,我比較關注游戲活動積極氛圍的渲染。通過變一變、猜一猜、試一試等手段,充分調動小班孩子參與活動的積極性。讓他們身體的不同感官都調動起來,快樂的學習。
關于幼兒園大班教案集合 篇12
活動目標:
1、通過觀察、比較、討論,了解根的生長環境和根的形狀。
2、通過觀察實驗的方法了解根有儲水、吸水等作用。
3、通過觀察圖片、品嘗等方式了解根對于人類的作用,知道根和人類密切的關系,增加對植物的探索興趣。
4、學習用語言、符號等多種形式記錄自己的發現。
5、積極參與探索活動,萌發求知欲,體驗成功快樂、
活動準備:
1、紙箱中裝有一個樹根;水培吊蘭;
2、青菜、菠菜、蠶豆、小樹苗,小麥、蔥、大蒜等植物,每組4―5種,紅綠籃子每組各一;
3、活動前和孩子們一起做根吸水的小實驗:在清水中滴上紅墨水,然后將蘿卜的根放入;
活動過程:
一、摸摸,猜猜,導入活動
。ǔ鍪狙b有樹根的箱子)
1、孩子們,剛才我們一起分享了自己和同伴的秘密,知道了每一個人都會有一些秘密,真有意思。記得為好朋友守住秘密哦。
2、今天,老師帶來一樣東西,它也有很多的秘密,瞧,就藏在這個箱子里。等會請小朋友上來摸一摸,說說摸上去有什么感覺,再猜猜它是什么。
3、你摸到了嗎?什么感覺?你才它是什么?(你猜的很接近了,看,這是一個樹根;你一下就猜對了,真厲害!是的,這是一個樹根。)
4、孩子們,今天我們一起來找找根的秘密。
二、看看,說說,發現根的不同秘密
1、尋找植物的根。
師:孩子們,在你們桌上的籃子里有各種植物,請你們一起看看、說說,它們是什么?找一找,它們的根在哪里?指給好朋友看看……指給老師看一看……
2、區171177e根的不同形狀:直根和須根。
。1)自由觀察:孩子們,找到植物的根了嗎?仔細看看這些根是什么樣子的?像什么?
。2)集中觀察蔥的根:,請你帶著剛才觀察的蔥上來,向大家介紹一下它的根。這是什么?它的根是什么樣子的?像什么?(蔥的根細細的,軟軟的,有許多,像胡須) 像胡須,多么好的想法啊,真像!
小結:是呀,蔥的根細細的、軟軟的,有許多,像胡須一樣,這樣的根叫須根。(幼兒復述:須根)蔥的根就是須根。須根看起來就像什么。
(3)集中觀察菠菜的根:還有誰來介紹一下你觀察的植物。,請你上來給大家說說吧。這是什么?它的根是怎樣的?(菠菜的根硬硬的,有點粗)哦,硬硬的,你捏捏看。
小結:菠菜的根硬硬的、有點粗,這樣的根叫直根。(幼兒復述:直根)菠菜的根是――直根。
3、說說根的不同生長環境:土中、水中、空氣中。
(1)孩子們,分清了直根和須根,那你們知道這些植物的根都是生長在哪里的呢?(幼兒自由猜測、表達)
小結:對,青菜、菠菜、蠶豆、蔥的.根都是長在泥土里的。
。2)也有些植物的根不是長在泥土里的,那是長在哪里呢?
出示水培綠蘿,引導幼兒觀察:這是什么植物?(一帆風順)它的根生長在哪里?
小結:有些植物的根可以長在水里。
。3)出示榕樹的幻燈片,觀察根在空氣中的生長情況。
師:小朋友認識這是什么樹?這是樹的什么?(根)
它的這些根是生長在什么地方?(空氣中)
小結:有些植物的根還可以像榕樹這樣,生長在空氣中,叫氣生根。
4、討論、觀察實驗結果,發現根對于植物自身的作用:吸水。
。1)孩子們,根上還有什么秘密呢?老師做了一個實驗。
。2)出示吸收了紅色水的蘿卜,和幼兒一起觀察、討論。
師:看,這是什么?我把蘿卜浸在紅墨水里,已經好幾天了。你們猜會有什么變化?蘿卜的莖和下面的葉子變成什么顏色了?為什么?(幼兒猜想,表達)
你們的想法很奇妙,很聰明!到底是不是這樣呢?我們來一起來看。
。3)觀看Flash課件,了解根對于植物自身的作用:植物的根能吸收水分和養分,源源不斷地往上輸送,滿足植物生長的需要。
哦,原來,根對于植物的生長很重要呢。根的秘密可真不少。
三、看看、想想,總結根對于人類的作用
觀察實物,尋找新發現
(1)你們看,籃子里有什么?每人拿一樣,和好朋友互相看看、說說,它是什么?它是植物的那一部分?有什么用?(每人拿一樣后,老師收掉籃子)
。2)你拿的這是什么?你知道它是植物的那一部分?(它是什么做的?)它有什么用呢?
。3)個別介紹:誰來介紹一下你拿的是什么?
根雕:你這是什么?你知道它是什么做的?孩子們,這個用植物的根做成的藝術品叫根雕。(看課件)原來,有的根可以做根雕呢。真神奇啊!
板藍根:女孩,你拿的是什么?它有什么用?你們知道它是什么做的?(看課件)看,這種植物就是板藍根,人們用它的根做成了板藍根沖劑,F在我們知道了,有的植物的根可以做藥品。
蘿卜、山芋:還有什么沒有送上來嗎?舉起來看看?大家一起說說是什么?蘿卜和山芋對我們有什么用呀?你們猜猜蘿卜和山芋是植物的那一部分呀?它們也是植物的根,是一種變態根。
。ǹ凑n件)對,原來呀,有些植物的根是可以當食物的。
四、結束活動
1、今天我們發現了根的這么多的秘密,你們開心嗎?其實,根還有其他很多的秘密,你們還可以和好朋友、老師、爸爸媽媽一起繼續觀察、尋找,看誰找到的秘密最多好嗎?
2、孩子們,剛才我們觀察的植物已經離開泥土很長時間了,我們得趕快把它們重新栽倒土里去,不然它們會怎樣?好,帶上我們的植物,和客人老師說再見吧。
小百科:根是植物的營養器官,通常位于地表下面,負責吸收土壤里面的水分及溶解其中的無機鹽,并且具有支持、繁殖、貯存合成有機物質的作用。
關于幼兒園大班教案集合 篇13
活動目的:
1、初步感知理解散文的內容,感受體驗作品的語言美、意境美。
2、學習用完整連貫的語言講述,發展想象力。
3、知道鳥是人類的朋友,樹立愛護鳥的意識,萌發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活動準備:
實物投影儀一臺,幻燈片若干(配樂朗誦散文),錄音機一臺、圖片各一張。
活動過程:
一、談話引出課題。
1、師:“小朋友,今天老師給你們帶來了一根神奇的魔術棒,看一看它會變什么小動物?(教師變魔術)對了!是小鳥!
2、師:“在大森林里,有許多許多大樹,大樹上有許多許多小鳥,小鳥都愛唱歌,小鳥的歌會落在什么地方?(幼兒想象表述)
3、過渡:“小鳥的歌真美!真神奇!讓我們來聽一聽散文里是怎么說的?”
二、初步感知散文的主要內容。
提問:
。1)小朋友,剛才聽的散文的名字叫什么?聽了這首散文,你覺得怎么樣?
。2)散文里你聽到了什么?過渡語:小鳥的歌會落在什么地方?那里變得怎么樣,我們再來聽一聽散文。
三、分段感知散文內容。
教師逐一出示圖片,并朗誦散文。
第一段提問:森林里有什么?大樹上有什么?它們在干什么?
第二段提問:小鳥的歌灑向哪里?在樹枝的縫隙里瀉成了什么?小鳥的歌掉在哪里?草尖結出了什么?小鳥的歌落在地上,地上就長出了什么?
第三段提問:小鳥的歌投進溪水里,游成了歡蹦亂跳的什么?
師:“你聽,森林里到處都是小鳥的歌!
教師小結:小鳥的歌真好聽,落到哪里,哪里就會變得很美、很美!
四、幼兒學習朗誦散文。
(1)幼兒觀察畫面,一起輕輕地念散文。師:“我們用優美的聲音輕輕地念一念散文。”
。2)啟發幼兒根據畫面大膽講述來散文內容。師:“小朋友念的真不錯!下面請小朋友拿著圖畫紙,按著1、2、3、4的序號把這首好聽的散文念出來,你可以念給自己的好朋友聽,也可以念給后面的老師聽。
(3)幼兒完整念散文一遍。
五、激發幼兒的想象力。
。1)討論:小鳥的歌還會落在哪里?長出什么?
(2)師:“下課后我們把小朋友說的話,畫成美麗的畫,然后編進散文,好嗎?”
六、結束部分。
師:“小鳥是我們的好朋友,你們喜歡小鳥嗎?我們應該怎么樣呢?讓我們一起來做快樂的小鳥吧!”音樂《小鳥飛》走出教室。
關于幼兒園大班教案集合 篇14
活動目標:
1、學習整點、半點和的計時方法。2練習加減運算及看圖紡應用題。
活動準備:
上節課做的鐘面每人一個,大電子鐘一個;翻得數 3套;進位計數 6套(全組合用);減法運算 3套;記錄時間 6套(每套有鐘點記錄單若干張,鐘面卡3~5張,筆一支);說題列式(—) 6套;看圖編者按應用題(2)。
活動過程:
1、活動導入
。1)認識時鐘
、伲ǔ鍪倦娮隅姡╃娒媸鞘裁礃幼拥,有什么?有長針和短針。長針叫分針,短針叫時針,長針叫什么?短針叫什么?
、诋旈L針走一圈時,短針走幾個刻度?(請幼兒猜測,然后把鐘從12:00撥至1:00驗證)長針走一圈,短針走一格,是多少時間呢(一小時)
③請小朋友把自己的鐘面拿來出來,撥至一點。
、軆牲c鐘的時候,長針、短針是在什么位置?(請小朋友撥一撥鐘面,并回答,長針指向12,短針指向2)
、輧牲c半的時候,長針、短針是在什么位置?(請小朋友撥一撥鐘面,并回答,長針指向6,短針在數字1和2的中間)
、蘩蠋焾笳c,半點,幼兒撥鐘,老師撥鐘,幼兒說出時間。
。2)學習記時
、僭鯓影褧r間記錄下來呢?整點時把短針指向的數字記在記錄單左邊,把長針指向的位置記做“00”,就像這樣(示范記錄)。半點時,如二點半,把2記錄在記錄單左邊,把長針指向的位置記做“30”(示范記錄)。
、诶蠋煋茜娭聊痴c和半點,請幾個幼兒在黑板上記錄時間。
。3)學習新活動的規則
今天新活動的名字叫記錄時間(出示鐘面卡)看鐘面卡上有一個圖形標記,把圖形標記先記在作業單的左上角,然后再根據鐘面指針的位置,在記錄單上寫下鐘點,最后說一說是幾點鐘,新活動安排在第4組。
(4)介紹其他小組的活動內容與要求(略)
2、幼兒分組活動
(1)重點指導幼兒記錄時間,要求幼兒填寫3~5張不同的整點,半點記錄單,盡可能安排幼兒輪流到第4組活動一次。
。2)巡視其他小組活動情況,并酌情指導。
3、活動小結
(1)了解參加新活動的人數。
。2)指出小組活動中發現的問題:如把1:30填成2:30,討論如何判斷半點時間。
。3)根據常規提醒的要求小結。
4、活動建議:
本課導入部分內容多,可將“認識時鐘”的部分提前進行。
關于幼兒園大班教案集合 篇15
一、主題分析:
服飾使人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隨著科技的進步與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服飾越來越豐富,花樣越來越多,孩子們每天都會結出大量不同的服飾,我們的服飾。讓幼兒在生活中體驗設計、創造以及與同伴合作游戲的快樂,感受不同服飾的美;能積極參與搜集資料,并用恰當的語言、藝術等手段大膽的表達、表現對服裝、鞋、保等服飾的了解與認識,并能創造性地進行設計與制作;了解腐蝕與人們的密切關系,直到服裝、鞋、包時有多種材料之長的,有不同的樣式和功能,并能進行分類、統計、測量等;懂得愛惜服飾。
二、主題準備:
搜集不同功能、大小、顏色、材料的鞋子實物和圖片;大、小鞋各一雙,《大鞋和小鞋》錄音帶;故事圖片和課件,收集廢舊材料;制作鞋子的卡紙、彩紙、皺紋紙、小飾品等;搜集廣告詞、塑料布、軟尺、記錄表。
三、主題反思:
到了大班,孩子們開始關注自己和他人的服飾,喜歡設計、表演等活動。本主題從服飾的`大家族中選取了幼兒經常接觸的鞋、服裝、包三個切入點,引導幼兒進行深入的探究。教師還要注意通過引導幼兒搜集資料,創造項設計、制作、表演、講述、交流等不同的形式,激發幼兒對服飾的興趣。教師也可根據幼兒的興趣,將服裝、鞋、包單獨生成主題,深入研究,也可根據當地資源聲稱其他服飾類主題,如絲巾、帽子、扣子等。
關于幼兒園大班教案集合 篇16
一、活動目標。
1、感受初夏陽光的溫暖,萌發熱愛自然的情感。
2、初步了解太陽能的應用。
3、能積極參與操作實驗,并與同伴共享實驗成果。
二、重點難點:
1、重點:積極參與實驗,學會操作方法,感受陽光帶來的樂趣。
2、難點:初步了解太陽能的應用。
三、活動準備:
1、經驗準備:掌握初淺的風、火、煤、石油等自然能源的有關知識。
2、物質準備:教具——活動前將太陽能設備圖片張貼在活動室;自制的太陽能熱水箱;學具――幼兒人手一份放大鏡、凹面鏡、浸過四氯化碳液體的實驗紙。
四、活動過程:
。ㄒ唬w驗陽光的溫暖。
1、幼兒熱身運動。
2、幼兒裸著上身(可身穿背心),自由玩耍。
3、指導幼兒觀察天空,向著太陽呼叫,體驗在太陽光照射下的感覺。
(二)探索陽光轉化為熱能。
1、實驗一:手拿放大鏡在陽光下玩耍。
(1)提示幼兒不要透過放大鏡直視太陽,以免灼傷眼睛。
。2)用放大鏡玩一玩,你能發現什么? (發現放大鏡與太陽光的關系)
。3)把一張紙放在白光上,你又會發現什么?在樹蔭下,幼兒席地而坐,自由交談剛才的發現。
2、實驗二:出示簡易的太陽能熱水箱。
。1)幼兒試試水溫。
。2)然后把它放在太陽下,實驗后試試水溫,說出感受。
3、實驗三:將放大鏡放在太陽底下,再用實驗紙放在放大鏡的下面,發現紙會燃燒。
小結:小朋友都發現了在太陽光下用放大鏡會使紙燃燒、箱子里的水變熱了。
。ㄈ┙涣饔懻撎柲艿膽谩
1、提問:
(1)根據這一原理人們制造了許多太陽能設備,你知道有哪些?
(2)太陽能設備用不用燃料,太陽能會不會用完?
(3)如果你是設計師,你會利用太陽能制造什么?
2、延伸活動:
回家向爸爸媽媽了解有關太陽能的用途及知識。
3、活動評析。
五、設計意圖。
根據幼兒園科學活動的目標,我們進行了風、水、煤、石油等自然能源的教學,幼兒已初步了解能源的有關知識及其運用。有了這一基礎,讓大班幼兒了解太陽能是可以接受的。
太陽光是幼兒常見的自然物,如何讓幼兒理解太陽光轉化為熱能源,初步了解太陽能的初淺知識,根據幼兒認識特點,設計了室外科學活動,來幫助幼兒在實驗操作中理解。為達到寓教于樂,以“玩中學,學中玩”的.教育形式,從幼兒感興趣的事情著手:追逐太陽、向著太陽呼叫。并通過提供放大鏡、實驗紙、太陽能熱水箱、圖片布置、環境設置等,引導幼兒主動探索,使幼兒成為活動的主人,激發幼兒的學習主動性、積極性,使幼兒玩得愉快,學得輕松。
六、效果分析。
整個活動構思巧妙,內容生活化,強調了大班幼兒的年齡特征,每個環節在做做、玩玩的基礎上加上想想說說,特別是在實驗操作中,幼兒的積極性很高,爭相發言,孩子們把自己的一點一滴發現都說出來與老師、同伴分享。在最后環節中對實驗的經過、發現進行交流討論,將幼兒在實驗過程中獲取的、以往積累的種種零亂、模糊的經驗加以組織提升,使其想象創造出更多的太陽能設備,不僅讓幼兒獲得一些環境的知識、懂得環保的道理,也發展了幼兒主動參與改善和保護環境所需要的動機、能力等環境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