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大班《溶解的秘密》科學教案(精選2篇)
幼兒園大班《溶解的秘密》科學教案 篇1
在這次的教學開放活動中,我在經過幾次的磨合之后,終于選定了中班科學:《溶解的秘密》。在平時活動中孩子在泡沖劑藥時或者飲料時產生了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但是他們對溶解的定義和哪些材料可以溶解于水卻了解不夠。于是在本活動中選擇了孩子熟悉的冰糖、沙子、小石子、酸梅晶和鹽這些具有代表性的材料,讓幼兒進行充分的操作、探索、記錄和個性化的講述,在猜測、觀察、比較、探究的過程中,使幼兒了解物質的溶解現象。同時,通過幼兒同伴之間對實驗現象提出異議,培養幼兒交往合作的能力和科學探究的態度。通過幼兒大膽描述自己在實驗中看到的現象,培養其他幼兒傾聽的能力。
在活動開始出示了材料沙子、小石頭、冰糖、酸梅晶、鹽,請幼兒猜測如果這些材料放入水里會產生什么現象,由此,引出溶解的概念。接下來就是進行猜測并記錄,在這一環節孩子能夠根據自己的猜測大膽記錄下來,有些孩子還能根據記錄表跟旁邊的孩子討論討論。猜測結束就開始實驗操作了,在實驗操作前向介紹并演示實驗方法,并要求孩子實驗一種并記錄一種,可是在課上很多孩子不能夠邊實驗邊記錄,甚至有一個孩子沉浸在操作活動中,他一個勁兒向同一杯水里加入不同的材料,我再三提醒后他甚至不覺。大多數孩子能按照試驗要求操作并記錄下來。最后在交流總結環節,為了讓孩子更直觀的發現不同的材料放到水里,會有不同的現象發生。小石頭、沙子是不能溶解的,鹽、酸梅晶和冰糖是可以在水中溶解的。特別是冰糖,冰糖在水中是可以溶解的,只是速度比較慢我們自己錄制了一段冰糖溶解的視頻并進行剪切。孩子在觀看活動中發生了一段小插曲,因為冰糖溶解的過程是剪切過的,因此,孩子不能理解。當一個孩子發出:“不可能吧”的聲音后,接下來又有幾個孩子跟著說不可能。在接下來的環節我請出這幾位說不能的孩子,想利用他們的話開頭,講解一下原因,可是孩子們竟然臨陣而逃,告訴我,我好像弄錯了,這讓我哭笑不得。
現在想來,上好一節課,教學目標要恰當,教學內容要科學,教學方法要合理,教學環境要良好,教師行為要恰當,學生行為要積極,這樣以來教學效果才能良好。但是在我們實際上課活動中總會遇到一些意外情況,當意外活動發生時我們應該怎么辦?是應該繼續還是假裝視而不見。在活動中,那個孩子投入的把各種材料裝入同一個杯子里面,然后驚喜的告訴我顏色變啦,變得越來越黑啦····在課上,我沒有給與評價,一方面是因為那時那刻我不知道該用和語言去回應,還有一方面是因為由于時間把握不夠準備,本節課時間有點超了。我知道其實這是逃避,在公開課結束后,我在班級里面帶著孩子再進行了一次實驗,并請那個孩子講述了他的操作,在孩子們的幫助下,那個孩子知道了實驗步驟,并重新進行了實驗。或許有時候課上不能完成的,我們課后可以繼續。
幼兒園大班《溶解的秘密》科學教案 篇2
下面是第一范文網小編整理的大班科學活動《溶解的秘密》說課稿模板,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一.設計思路
本活動是五月主題探索活動“水”的一個幼兒生成活動。源自幼兒對沖劑類藥物放入水中后會發生溶解現象的好奇。
根據大班幼兒的興趣所在以及他們在認知活動方面,無論是觀察、注意、記憶過程或是思維和想象過程,都有了自己的觀點和方法這一年齡特點。我主張讓幼兒通過自己動手嘗試、實驗,從中發現有些物質能溶解于水,有些物質不能溶解于水。重點培養幼兒的嘗試精神和細致的觀察力。
二.活動流程和教學方法
首先把活動室布置成實驗室,投放大量的實驗材料。以幼兒到實驗室做實驗的形式展開活動。
嘗試1:幼兒自行實驗→記錄結果并進行比較→交流討論教師巡回觀察指導幼兒,傾聽幼兒的想法,但并不真正加入實驗,旨在培養幼兒的獨立操作能力。
得出結論:1.一些物質放進水中會不見,這種現象叫溶解。
2.有些物質能溶解于水,有些物質不能溶解于水。
嘗試2:教師提出操作要求→幼兒自行實驗→交流討論教師以平行者的身份參與幼兒實驗,進行個別輔導。
得出結論:容器內水位升高,投放的物品卻不再溶解于水,這種現象叫飽和。
三.活動分析
在活動中,幼兒對顏色鮮艷、常見的實驗材料興趣較濃,使用頻繁。同時,幼兒獲得多次嘗試機會,運用一定的觀察操作方法,能將所獲取的經驗用記錄的方法表述。
四.延伸活動
在嘗試2中,幼兒發現飽和現象,提出許多解除飽和現象的方法,鼓勵幼兒進行嘗試,看看是否會解決飽和現象。
根據大班幼兒的興趣所在以及他們在認知活動方面,無論是觀察、注意、記憶過程或是思維和想象過程,都有了自己的觀點和方法這一年齡特點。我主張讓幼兒通過自己動手嘗試、實驗,從中發現有些物質能溶解于水,有些物質不能溶解于水。重點培養幼兒的嘗試精神和細致的觀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