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中班教案:《花傘商店》(通用3篇)
幼兒園中班教案:《花傘商店》 篇1
一、活動目標:
1、在了解傘的不同特征的基礎上,繼續積累分類的經驗。
2、鼓勵幼兒用自己的方式簡單清楚地記錄,發展幼兒的觀察能力。
3、發展幼兒的觀察力、空間想象能力。
4、讓幼兒學習簡單的數學題目。
二、活動重難點:
1、根據傘的不同特征進行分類,并用圓點記錄傘的數量。
2、 能準確的進行分類,并能清楚的表述自己的分類結果。
三、活動準備:
1、小熊圖片、花傘圖片若干。
2、幼兒活動材料《數學》第13頁《花傘商店》
四、活動過程:
(一) 情景導入。
1、師:小熊新開了一家花傘商店,花傘商店是賣什么的?(傘)。小朋友有沒有自己的傘?我請小朋友來說說你的傘是什么樣子的?
2、幼兒評經驗講述自己傘的樣子,教師從傘的顏色、形狀、圖案引導。
3、師:小朋友的傘都不一樣,都非常漂亮。這個時候呀,小熊遇到了一個難題,花傘商店的傘太多了,小熊想把這些傘(出示六張花傘圖片)分分類,放放好(一樣的放一起),你們愿意幫助小熊嗎?
4、師:第一種方法是按顏色分類。黃傘和綠傘。黃傘有幾把?綠傘有幾把?我們把黃傘和綠傘的數量用圓點表示。
5、師:第二種方法是按傘柄的形狀分類。圓柄傘和彎柄傘。圓柄傘有幾把?彎柄傘有幾把?我們也用圓點表示傘的數量。
6、師:在這些傘中,黃色的彎柄傘有幾把?綠色的圓柄傘有幾把?
(二)哪一把不一樣。
1、出示第一組傘。師:小熊也整理了一些傘,他想把一樣的傘放進一個貨架,你們看看小熊放對了嗎?引導幼兒觀察、發現其中一把傘的傘柄形狀與其他傘的不同。
2、出示第二組傘。找出其中一把傘上的圖案數量與其他傘的不同。
3、出示第三組傘。找出其中一把傘的圖案形狀與其他傘的不同。
4、小結:我們可以從傘柄的圖案、傘上圖案的數量和形狀比較傘的不一樣。
(三)花傘架分類。
1、出示傘架和傘。師:老師把這些傘分成五類,就是有五種不同的傘。左邊是傘架,右邊是傘。每個傘架上都有一把傘,請你從右邊的傘中找出和傘架上一樣的傘,把傘貼在傘架上。
2、請幼兒找一找,做一做。
3、用圓點記錄每一個傘架上傘的數量。
4、師:剛剛我們小朋友上來找的時候是用了什么方法呢?(傘的顏色、傘柄的形狀、傘上圖案的形狀和數量)
5、師結:我們分類的時候你可以先看傘的顏色和傘柄的形狀,再看傘上圖案的數量。
(四)整理花傘架。
1、師:我們小朋友的數學本上面也有一個花傘架,讓我們小朋友把傘分分類,和我們剛剛用的方法是一樣的。找出相同的傘放到同一個傘架上,然后在右邊的格子里用圓點表示數量。(貼上去傘的數量)
2、教師來回觀察指導幼兒。
3、教師對作業作出評價。
幼兒園中班教案:《花傘商店》 篇2
細節描述:今天我執教的數學活動《花傘商店》《花傘商店》主要是讓幼兒學習按物體的顏色、形狀、圖案的不同進行分類,并在分類的基礎上學習統計的一個數學活動。在這一活動中,我以小熊開花傘商店引題,激發幼兒興趣,隨后,通過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的方式讓幼兒學習分類及統計。
課前我分別準備了兩種顏色相近的花傘,而且傘上的圖案用了與傘面成鮮明對比的顏色,這樣幼兒在比較過程中就能很清楚的發現其中的不同之處。
第一環節,我以小熊開商店進行導入,通過情景的創設引起幼兒對活動的興趣。
第二環節,我不按順序擺放圖譜,讓幼兒通過觀察發現花傘的特征,發現花傘的不同與相似。并進行簡單的示范。
第三環節,幼兒操作,教師巡回指導。
評價分析: 在幼兒操作材料“整理貨架”時。投放的操作材料時,我提供了兩種不同的材料,這樣就把操作材料簡單化了,如果操作材料中只有黃色和綠色的小傘,那只要把黃色和綠色的小傘分開來貼就可以了。所以在操作材料中可以加上不同花紋或者不同傘柄,但是同樣顏色的進去,這樣如果幼兒在操作時還是得看清楚才能選擇正確的貼上去,這樣就加大了操作的難度,也鍛煉了小朋友敏銳觀察的能力。操作完后記錄傘的數量時,很多幼兒都把前面的范例也數進去了,所以在設計操作表格時,可以不用把前面的范例隔開,這樣,幼兒在數的時候可以把范例也數進去。
所思所悟:語言是人們溝通最基本的方式。教師的語言應具有趣味性,激勵性以及簡約性。教師抑揚頓挫的教學聲音往往最能吸引幼兒認真聽講。數學活動很枯燥,這就需要老師用生動的語言來吸引幼兒了。如在提問之前加一個疑問詞“咦?” 幾名正處游離狀態的幼兒很快就會回過神來,繼續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去。數學活動又是一個邏輯性很強的學科,這就更需要老師說話簡練,既讓幼兒能聽明白,又要讓幼兒不感到啰嗦。
在《花傘商店》中,我將過渡語修改了一遍又一遍,最后終于使之變得較自然。但在與幼兒互動中,對于一些提問,對于幼兒的回應,就變得不那么自然了,有時會出現啰嗦或者該強調的地方沒有重點強調。今后在教學中應多向同行學習,多積累經驗,不斷提高課堂教學用語。
幼兒園中班教案:《花傘商店》 篇3
中班數學活動《花傘商店》是中班《快快慢慢》主題中的一節課。我分析教材,把活動目標定為:1.在了解傘的不同特征的基礎上,繼續積累分類的經驗。2.鼓勵幼兒用自己的方式簡單清楚地記錄,發展幼兒的觀察能力。
整個活動分為三部分:認識不同的傘——分類——找不同。一、情景導入。1.師:小朋友有沒有自己的傘?我請小朋友來說說你的傘是什么樣子的?2.幼兒評經驗講述自己傘的樣子,教師從傘的顏色、形狀、圖案引導。二、師:小朋友的傘都不一樣,都非常漂亮。這個時候呀,小熊遇到了一個難題,花傘商店的傘太多了,小熊想把這些傘(出示六張花傘圖片)分分類,放放好(一樣的放一起),你們愿意幫助小熊嗎?三、花傘架分類。1.出示傘架和傘。師:老師把這些傘分成五類,就是有五種不同的傘。左邊是傘架,右邊是傘。每個傘架上都有一把傘,請你從右邊的傘中找出和傘架上一樣的傘,把傘貼在傘架上。2.請幼兒找一找,做一做。3.用圓點記錄每一個傘架上傘的數量。
整個活動的重點是根據傘的不同特征進行分類,并用圓點記錄傘的數量。活動的難點是能準確的進行分類,并能清楚的表述自己的分類結果。但是我在整堂課中并沒有完全體現出來,在最后讓幼兒分類完之后沒有做出記錄,最重要的不笨沒有體現。整堂課的環節次序不夠合理,應該先找不同再分類。讓幼兒在認識完不同的傘之后對傘進行分類,然后對各類傘進行分類更合理。數學活動最好讓幼兒人手一份材料,我是讓幼兒集體操作,這樣一來就不能對全部的幼兒都做到檢查,而且次序很亂,幼兒都想表現自己,導致課堂紀律差,氛圍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