鯊魚幼兒園教案(通用7篇)
鯊魚幼兒園教案 篇1
活動目標:
1、激發幼兒能勇敢、大膽地與老師一起游戲,樂意扮演小魚角色。
2、發展幼兒跑、跳、躲的能力。
3、促進嬰幼兒大腦皮層運動能區的發展。
4、培養幼兒敏銳的觀察能力。
5、愿意與同伴、老師互動,喜歡表達自己的想法。
活動準備:
小魚胸飾、糖若干,鯊魚頭飾一個,錄音機、磁帶等。
活動過程:
一、引題
玩手指游戲,嬰幼兒跟老師學做。
"我的小手拍拍,我的小手轉一轉……,變變變,變出一條小魚。"(教師手持小魚,依次引導幼兒數小魚1-4)
"還有這么多小魚,我們就一起來扮小魚吧!"(幼兒上來領取小魚胸飾戴在胸前)
二、情景扮演
1、放音樂,幼兒跟隨教師學小魚游,鉆"珊瑚",(家長盡量讓嬰幼兒一起學做小魚游動作)
2、配班老師吹泡泡,嬰幼兒們一起追捉泡泡。
三、游戲"鯊魚來了"
播放"鯊魚"音樂,教師引導嬰幼兒快躲起來,家長則找一個跳袋,提醒嬰幼兒躲在跳袋里。
音樂停,"鯊魚"游走了,請"小魚"們又出來游玩,游戲二次。
四、分享食物
"小魚"在活動室里分散找食物(糖果),家長盡量讓小朋友自身去找,找到食物、洗手后再吃。
鯊魚幼兒園教案 篇2
活動名稱
鯊魚一家子
領域
藝術
班級
小班
時間
15分鐘
教材分析
本次活動《鯊魚一家子》屬于五大領域中藝術領域的律動部分。通過觀察模仿鯊魚一家五口的特征——嘴巴,并跟隨音樂進行律動。
設計思路(結合《綱要》)
《綱要》中對小班幼兒在藝術領域的目標有:
1.喜歡參加藝術活動,并能大膽的表現自己的情感和體驗;
2.能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藝術表現活動。
通過對《綱要》的解讀,我聯系幼兒實際生活,從有趣的謎語入手,引出本次活動的主人公鯊魚,通過直觀的圖片觀察從鯊魚嘴巴的角度,讓幼兒理解律動動作,并創設“鯊魚一家要表演節目”的情景,讓幼兒跟隨音樂一起律動,動作設計既包含了幼兒小肌肉運動的訓練,也包含了節奏感的培養。使幼兒在趣味游戲中鍛煉能力,體會參與活動的樂趣。
活動目標
認知目標
能初步了解歌曲內容以及基本的律動動作
動作技能目標
學會韻律動作并相互配合表演
情感態度目標
體會用肢體動作模仿動物的樂趣
活動重難點
重點:能初步了解歌曲內容以及基本的律動動作
難點:學會韻律動作并相互配合表演
活動準備
物質準備
歌曲音頻、PPT、鯊魚頭飾、鯊魚一家的圖片
經驗準備
幼兒基本的節奏律動經驗,對鯊魚的基本認知
活動方法
觀察法,參與法,模仿法,情境創設法
活動過程
開始部分
謎語導入:
教師邊說邊表演謎語引出本次活動主人公——鯊魚:
強壯的身體水里游,小小的眼睛大嘴巴,尖尖的牙齒吃魚蝦,海中霸王就是它。
幼兒根據老師的'表演猜謎語。
通過謎語的方式導入本節課,能夠吸引幼兒的注意力,更好的開展活動。
基本部分
一、認識鯊魚一家
1.教師依次出示鯊魚一家的圖片,引導幼兒觀察鯊魚的嘴巴和牙齒的特征(鯊魚寶寶嘴巴小,鯊魚媽媽嘴巴優雅的張開,鯊魚爸爸嘴巴最大,鯊魚奶奶沒有牙齒但很優雅,鯊魚爺爺沒有牙齒但嘴巴很大)。
2.教師引導幼兒用肢體動作模仿鯊魚一家子。
3.教師創設情境:鯊魚寶寶和鯊魚一家去參加幼兒園的親子活動日的表演,當鯊魚一家出現在海底的時候,其他的小魚們。都是什么反應?創設小魚們逃走,躲藏,鯊魚走后開心跳舞的情景,并創編動作。
二、一起動一動
1.教師示范律動“鯊魚一家子”,引導幼兒模仿。
2.教師結合圖片帶領幼兒回憶鯊魚一家的動作,注意帶有節奏地進行練習。
三、跟著音樂動起來
1.教師創設情景:鯊魚寶寶邀請我們所有的小朋友一起加入他們去幼兒園表演節目。
2.教師分發鯊魚一家魔法卡片,播放音樂,帶領幼兒一起跟著音樂律動。
幼兒根據教師的引導觀察鯊魚一家游的特點,并進行模仿。
幼兒根據教師的情景創設模仿小魚們的動作
幼兒觀察教師的示范。
幼兒跟隨教師一起有節奏的練習動作。
幼兒跟隨音樂一起律動。
這一環節用到觀察法,通過圖片的直觀展示,使幼兒能夠更加形象的模仿鯊魚的動作。
這一環節用到情境創設法,通過鯊魚一家出現,小魚們逃跑躲藏的情景,使幼兒能很快理解。
動作的練習加入節奏為后面的音樂做鋪墊。
結束部分
教師人物模擬代替鯊魚寶寶對幼兒表示感謝,并邀請幼兒下次再來海底世界玩。
延伸活動
請幼兒回家將這個律動和爸爸媽媽分享,拍成視頻,明天帶過來分享。
將這一活動延伸為親子活動,增進幼兒和家長之間的互動。
鯊魚幼兒園教案 篇3
設計意圖
這個韻律活動選自奧爾夫音樂《開始和停止》。該樂曲有反復的開始和突然停止的特點,帶給幼兒一種有趣好玩的感覺。采用許卓婭老師提倡的“傻瓜”流程,設計以小魚智斗大鯊魚的故事導入并貫穿整個韻律游戲,用圖譜的方法來幫助幼兒理解旋律,嘗試用小魚靜止變造型來表現這一音樂的特點,來提升幼兒沖動和控制的能力。
活動目標
1、熟悉樂曲旋律和句式,聽出樂句末的休止并做出靜止狀態。
2、愿意參加游戲,體驗游戲帶來的快樂。
3、感受旋律的氣氛以及和同伴一起參加集體音樂活動的樂趣。
4、對音樂活動感興趣,在唱唱玩玩中感到快樂。
5、感受歌曲詼諧幽默的特點,能聽著音樂游戲。
活動準備
音樂CD;海洋背景圖一副;大鯊魚頭飾1;大鯊魚圖片6張;記號筆一支。
活動過程
(一)傾聽音樂,感受音樂旋律
1、故事導入:在美麗的大海里,住著一群快樂的小魚,他們每天在大海里游來游去很幸福,突然有一天來了一條大鯊魚,小魚們靈機一動,大鯊魚東找找西找找,只看到水草、礁石,找不到一條小魚就走了。小魚得意洋洋的說“找不到我吧”,又開始游來游去,原來小魚們變成了海底不動生物,逃過了大鯊魚。今天老師帶來了一段音樂,這個故事就藏在音樂里,我們來聽一聽。
2、欣賞音樂第一遍,提問:哪一段音樂表示小魚在游,哪一段音樂表示大鯊魚出來了?
3、欣賞音樂第二遍,提問:那大鯊魚一共出來了幾次?
4、欣賞音樂第三遍,驗證鯊魚一共出來了幾次。
(二)結合圖譜,理解音樂旋律
1、欣賞音樂第四遍:用圖譜的形式表示小魚游過的.路線圖,感知樂句的長短。提問:你們發現了什么?
2、幼兒用手來表現小魚游,感受音樂開始和停止。
3、引導幼兒默念“找不到我吧”的方法感受樂句中停止部分的時間。
(三)通過游戲,表現音樂旋律
1、請幼兒猜想結果:小魚有沒有被大鯊魚吃掉?感受最后一句逃跑的樂句。引導幼兒游戲時逃到自己的位置上躲好。
2、教師扮演大鯊魚,幼兒扮演小魚靜止造型。(游戲2次)
(四)延伸
小魚憑借自己的智慧終于戰勝大鯊魚,沒有被大鯊魚吃掉,她們開心的游回了家。
活動反思
音樂審美感受是使兒童在學習音樂過程中,通過感知音樂作品的藝術美,在情感上產生共鳴,獲得美的感受。因此,音樂教育中無論是能力培養、思想認識提高,還是心靈陶冶都需要經過一個循序漸進的、連續不斷的、潛移默化的教育過程。
鯊魚幼兒園教案 篇4
設計思路(結合《綱要》)
《綱要》中對小班幼兒在藝術領域的目標有:
1.喜歡參加藝術活動,并能大膽的表現自己的情感和體驗;
2.能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藝術表現活動。
通過對《綱要》的解讀,我聯系幼兒實際生活,從有趣的謎語入手,引出本次活動的主人公鯊魚,通過直觀的圖片觀察從鯊魚嘴巴的角度,讓幼兒理解律動動作,并創設“鯊魚一家要表演節目”的情景,讓幼兒跟隨音樂一起律動,動作設計既包含了幼兒小肌肉運動的訓練,也包含了節奏感的培養。使幼兒在趣味游戲中鍛煉能力,體會參與活動的樂趣。
活動目標
認知目標能初步了解歌曲內容以及基本的律動動作
動作技能目標學會韻律動作并相互配合表演
情感態度目標體會用肢體動作模仿動物的樂趣
活動重難點
重點:能初步了解歌曲內容以及基本的律動動作
難點:學會韻律動作并相互配合表演
活動準備
物質準備
歌曲音頻、PPT、鯊魚頭飾、鯊魚一家的圖片
經驗準備
幼兒基本的節奏律動經驗,對鯊魚的基本認知
活動方法
觀察法,參與法,模仿法,情境創設法
活動過程
謎語導入:
教師邊說邊表演謎語引出本次活動主人公——鯊魚:
強壯的身體水里游,
小小的眼睛大嘴巴,
尖尖的牙齒吃魚蝦,
海中霸王就是它。
幼兒根據老師的表演猜謎語。通過謎語的方式導入本節課,能夠吸引幼兒的注意力,更好的開展活動。
基本部分
一、認識鯊魚一家
1.教師依次出示鯊魚一家的圖片,引導幼兒觀察鯊魚的嘴巴和牙齒的特征(鯊魚寶寶嘴巴小,鯊魚媽媽嘴巴優雅的張開,鯊魚爸爸嘴巴最大,鯊魚奶奶沒有牙齒但很優雅,鯊魚爺爺沒有牙齒但嘴巴很大)。
2.教師引導幼兒用肢體動作模仿鯊魚一家子。
3.教師創設情境:鯊魚寶寶和鯊魚一家去參加幼兒園的親子活動日的表演,當鯊魚一家出現在海底的時候,其他的小魚們。都是什么反應?創設小魚們逃走,躲藏,鯊魚走后開心跳舞的情景,并創編動作。
二、一起動一動
1.教師示范律動“鯊魚一家子”,引導幼兒模仿。
2.教師結合圖片帶領幼兒回憶鯊魚一家的動作,注意帶有節奏地進行練習。
三、跟著音樂動起來
1.教師創設情景:鯊魚寶寶邀請我們所有的小朋友一起加入他們去幼兒園表演節目。
2.教師分發鯊魚一家魔法卡片,播放音樂,帶領幼兒一起跟著音樂律動。
幼兒根據教師的引導觀察鯊魚一家游的特點,并進行模仿。幼兒根據教師的情景創設模仿小魚們的動作
幼兒觀察教師的示范。
幼兒跟隨教師一起有節奏的練習動作。幼兒跟隨音樂一起律動。
這一環節用到觀察法,通過圖片的直觀展示,使幼兒能夠更加形象的模仿鯊魚的動作。
這一環節用到情境創設法,通過鯊魚一家出現,小魚們逃跑躲藏的情景,使幼兒能很快理解。
動作的練習加入節奏為后面的音樂做鋪墊。
結束部分
教師人物模擬代替鯊魚寶寶對幼兒表示感謝,并邀請幼兒下次再來海底世界玩。
延伸活動
請幼兒回家將這個律動和爸爸媽媽分享,拍成視頻,明天帶過來分享。
鯊魚幼兒園教案 篇5
一、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復述課文中的兩個故事。
2.學會本課七個生字,只識不寫。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理解課文內容,懂得“規律往往隱藏在重復現象之中。
二、教學重點:
理解課文內容,懂得“規律往往隱藏在重復現象之中。并能在生活中發現并利用這種規律。
三、教學時間:
一課時。
四、教學過程:
(一)揭題,導入。
1.讀題。
2.質疑:吊燈和鯊魚身上發生了什么樣的故事呢?
(二)自學課文。
1.出示自學要求:
(1) 讀通課文,把生字字音讀正確。
(2) 想一想:課文講了兩個什么故事?分別在文章的哪幾個自然段?用自己的語言講一講這兩個故事。
2.學生自學,老師檢查自學效果。
(三)學習課文第二段。
1.自由讀第二段后,完成練習:因為伽利略( ),回到家里,他( ),從而,他發現了( ),所以,幾十年后,荷蘭的一位物理學家( )。
2.出示句子,比較:發現與發明的`區別
(1) 伽利略發現了擺動的等時性原理。
(2) 荷蘭物理學家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個擺鐘。
3.學生自己做實驗,體會擺動的等時性原理。
(四)學習第三段。
1.自由讀課文,思考:為什么海上救生圈與救生衣都要涂上橙黃色?
2.生討論交流。
(五)學習最后一個自然段。
1.讀了這一段,你明白了什么?
2.在生活中,你注意過這些現象嗎?
(六) 總結全文。
鯊魚幼兒園教案 篇6
【活動目標】
1、能夠認真傾聽老師講述,學會按照身體順序描述小魚,初步掌握“炯炯有神”、“彬彬有禮”等成語和“…就像…”等簡單的比喻句。
2、能夠按要求流暢的描述小魚,并大膽發揮想象創編故事。
3、樂于交流,能夠與同伴團結合作,體驗創編的樂趣。
4、探索、發現生活中的多樣性及特征。
【活動準備】
畫有魚的圖片4張
【活動過程】
一、傾聽
1、教師將一張圖片背向幼兒出示。
師:今天,老師帶來了一個新朋友,它有點特別,這個新朋友啊,和我們都不一樣,它生活在海里,但是小朋友們對它都非常熟悉,誰來猜一猜它是誰?
2、師:(翻轉圖片)這個新朋友是一條小鯊魚。接下來,老師要向小朋友們介紹它,請仔細聽老師的介紹,等我介紹完了,我要請小朋友們回答問題。
小鯊魚生活在廣闊無邊的海洋里,一出生就是金燦燦的顏色,所以有一個好聽的名字,叫做小黃。小黃有著大大的腦袋,黃豆般大小但是炯炯有神的眼睛,尖尖的嘴巴里有著潔白如玉的牙齒。小黃的腦袋上戴著一頂紫色的帽子,脖子上還系著黑色的蝴蝶結,看起來可紳士了!小黃的身體圓圓的,背上和兩側各長了一只淡黃色的三角形的鰭,看起來就像是小帆船上的帆。它的尾巴也是三角形的,好像一把精巧的小扇子。它彬彬有禮地笑著,似乎正準備去公司上班呢。
3、介紹完之后,教師提問。
①老師剛才都向大家介紹了小黃的哪些部位,是怎么形容的?
②老師剛才在形容小黃的什么的時候用了什么樣的成語?
③老師在形容什么的時候用了比喻句?
4、教師再復述一遍介紹,并提問幼兒介紹的順序。
二、描述
1、請兩個幼兒對這張圖片進行描述,要求按照一定順序描述,可以描述的與教師不同,但是需要運用至少一個成語和比喻句。
2、教師出示第二、三、四張小魚的圖片,請幼兒描述它們。
三、創編。
把四張圖片放在一起,讓幼兒分組創編故事,每人講一句話編成一個故事,教師與幼兒一起對故事進行簡單評價。
四、活動總結。
總結活動中出現的問題,對活動中表現好的小朋友提出表揚。
【活動反思】
《愛笑的鯊魚》塑造了一個與生俱來長著尖利的牙齒,又總是張大嘴巴的鯊魚“笑笑”形象。所有的海洋生物看到鯊魚的時候,都會懼怕于它的威猛敬而遠之,但是,鯊魚“笑笑”在可怕的外表下卻藏著一顆善良、真誠的心。于是,恐懼和善良之間的矛盾就這樣展開了。故事的最后鯊魚“笑笑”用自己的善良和智慧贏得了朋友的友誼。活動中采用出示主角,形象導入;逐頁觀察,理解故事;完整欣賞,提升主題的方式進行教學。讓幼兒在仔細觀察、大膽想象、主動表達的過程中體會《愛笑的鯊魚》——“交往”的智慧:不要以貌取人。無論外表怎樣,只要真心微笑、真誠幫助他人,就會被他人接受。活動的開始環節以看鯊魚牙齒的圖片,猜測并引出可怕的鯊魚,讓幼兒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說說對鯊魚的印象。幼兒的反應都覺得鯊魚很兇殘、很嚇人、要傷害別人的······活動的第二個環節出示一張微笑著的鯊魚圖片來扭轉鯊魚在幼兒心目中原本的形象,認識我們故事的主人公鯊魚笑笑,重點強調這是一條不一樣的鯊魚,開門見山地凸顯鯊魚笑笑外形與內心世界的反差。活動中我鼓勵幼兒仔細閱讀畫面,大膽猜測并且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詮釋對畫面的理解。學一學鯊魚笑笑和朋友打招呼的話,讓幼兒親身感受笑笑的真誠和友善。第一次笑笑碰到天使魚,幼兒都能從天使魚的表情讀懂它心里的想法,并且能夠大膽、清楚地用語言表達出來。天使魚嚇得逃走了這張圖片我應該再多給幼兒一些時間讓他們觀察、解讀,讓他們自己從中感受天使魚因為笑笑可怕的笑而害怕地逃走了。第二次笑笑碰到了刺鲀,幼兒也能從笑笑紅紅的鼻子看出原來是渾身長滿刺的刺鲀把它給刺傷了,并且用不高興的表情表示對笑笑的同情。第三次笑笑碰到海星,他們看懂了海星也不愿意和笑笑做朋友,而且轉了好幾圈逃走了。這一環節我還通過角色表演,師幼互動、幼兒之間的互動渲染活動氣氛,讓幼兒在表演中感受繪本人物真實的心理活動。以上部分我在時間上給與幼兒的還不夠充分,如果再多點時間讓他們仔細解讀,大膽訴說,再多點關注到每一個幼兒,那我想活動效果應該會更好些。魚兒們都逃走了,笑笑的心情會怎么樣?幼兒都能體會到笑笑此時此刻的心情,并且用不開心的表情來表示對鯊魚笑笑的同情。
鯊魚幼兒園教案 篇7
【活動目標】
1、能夠認真傾聽老師講述,學會按照身體順序描述小魚,初步掌握“炯炯有神”、“彬彬有禮”等成語和“…就像…”等簡單的比喻句。
2、能夠按要求流暢的描述小魚,并大膽發揮想象創編故事。
3、樂于交流,能夠與同伴團結合作,體驗創編的樂趣。
【活動準備】
畫有魚的圖片4張
【活動過程】
一、傾聽
1、教師將一張圖片背向幼兒出示。
師:今天,老師帶來了一個新朋友,它有點特別,這個新朋友啊,和我們都不一樣,它生活在海里,但是小朋友們對它都非常熟悉,誰來猜一猜它是誰?
2、師:(翻轉圖片)這個新朋友是一條小鯊魚。接下來,老師要向小朋友們介紹它,請仔細聽老師的介紹,等我介紹完了,我要請小朋友們回答問題。
小鯊魚生活在廣闊無邊的海洋里,一出生就是金燦燦的顏色,所以有一個好聽的名字,叫做小黃。小黃有著大大的腦袋,黃豆般大小但是炯炯有神的眼睛,尖尖的嘴巴里有著潔白如玉的牙齒。小黃的腦袋上戴著一頂紫色的帽子,脖子上還系著黑色的蝴蝶結,看起來可紳士了!小黃的身體圓圓的,背上和兩側各長了一只淡黃色的三角形的鰭,看起來就像是小帆船上的帆。它的尾巴也是三角形的,好像一把精巧的小扇子。它彬彬有禮地笑著,似乎正準備去公司上班呢。
3、介紹完之后,教師提問。
①老師剛才都向大家介紹了小黃的哪些部位,是怎么形容的?
②老師剛才在形容小黃的什么的時候用了什么樣的'成語?
③老師在形容什么的時候用了比喻句?
4、教師再復述一遍介紹,并提問幼兒介紹的順序。
二、描述
1、請兩個幼兒對這張圖片進行描述,要求按照一定順序描述,可以描述的與教師不同,但是需要運用至少一個成語和比喻句。
2、教師出示第二、三、四張小魚的圖片,請幼兒描述它們。
三、創編。
把四張圖片放在一起,讓幼兒分組創編故事,每人講一句話編成一個故事,教師與幼兒一起對故事進行簡單評價。
四、活動總結。
總結活動中出現的問題,對活動中表現好的小朋友提出表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