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大班數學活動《趣味數數》教案(通用2篇)
幼兒園大班數學活動《趣味數數》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對數數感興趣,能正確的點數物體并記錄。
2、通過活動,探索出數數的方法,并找出規律。
3、培養幼兒比較和判斷的能力。
4、培養幼兒的觀察力、判斷力及動手操作能力。
教學重點
喜歡數數游戲,愿意感受并學習同伴的數數方法。
教學難點
能正確的點數物體。
《綱要》在數學領域的目標和價值取向中明確指出:“能從生活和游戲中感受事物的數量關系,并體驗到數學的重要和有趣”。此次活動的內容選材來源于幼兒的實際生活,看似簡單的數數活動卻讓幼兒學會一些技巧,懂得了一些規律。
本節課一共設計了兩個活動。活動第二部分中,讓孩子明白括弧中的小字代表不同的意思,小字不同,數量也不同是活動的難點部分。而我在引導孩子解決發現活動的難點時,由于“種”字有點方言色彩,孩子不能準備的理解這個小環節的意思,課后聽其他老師說,如果換成“類”也許會讓孩子更好理解些。還有就是問奶粉下面非要寫上數字四,括號里的小字改成什么就可以了?能回答出來的幼兒不多,有個孩子回答除了“桶”,我立即給出了表揚,繼續追問還有沒有不同的答案?結果沒有孩子回答,我就直接告訴了孩子,除了桶之外,還有罐、箱、碗等等,在這個環節中,幼兒的反應有點似懂非懂的。組織好問題的語言是引導幼兒理解活動內容的關鍵。
在最后結束的環節中,我的提問上有些不明確“你們還在哪里見過這些數字”。我是想讓孩子回答出類似生產日期、標簽、數量等方面的數字,可有的孩子說了些像電話號碼、車牌號、樓梯號等。這個問題我應該如何問才能問到我想要的答案上來呢?如果說“你們還在那些商品上見到過這些數字,你覺得這些數字代表的是什么意思?”不知道語言上準確不準確?
在整個活動的準備、設計到開展,才發現原來在模仿名師的一節課也不是個簡單是事,把名師上課中說的話完全照搬下來未必適合自己班里的孩子。我們在模仿中還要有所創新,要有自己的東西,要根據自己班里孩子的特點設計教學環節。然而,不管自己的成功與否,從模仿名師的課當中,還是學到了很多東西的,比如在設計問題上,要有預設,語言上要簡單明了。每個環節之后的小結語要怎么說,過度語是如何設計的等等,都要細細揣摩。
幼兒園大班數學活動《趣味數數》教案 篇2
今天我中班教研組活動中,組長引領我組教師集體觀摩了上海名師吳佳瑛老師的數學教學活動,我感受到了名師的教學風采,認識到數學活動原來也可這樣充滿趣味性,活動中吳老師從幼兒的的年齡特點出發,將幼兒日常的生活經驗與數學聯系在一起,抓住了幼兒的興趣點所在,讓孩子們暢游在數學的海洋中,流連忘返。
吳老師的這個數學活動的一大亮點就是與幼兒的日常生活經驗相聯系,把枯燥無味數學活動與幼兒再熟悉不過的日常經驗結合在一起,從幼兒的經驗積累出發,引申到數學活動上來。數數其實對于幼兒園孩子來說是一件再常見不過的事了,然而孩子們在日常的數數過程中,其實并不是發在內心的充滿了興趣,而是機械般的記憶,因此會顯得枯燥乏味,所以許多幼兒對數字都缺乏興趣,敏感度不強。然而吳老師的《趣味數數》活動,讓我一改對數學活動一些偏激看法,原來數數也可以如此有趣。吳老師結合了生活中孩子們耳熟能詳的物品,在孩子們的經驗基礎上開展數學活動,通過數數物品的多少,引導孩子發現為了確保數數的正確性要有一定的數數方法。
吳老師執教活動中值得欣賞的就是發現孩子的差異,二對于能力較弱的幼兒,并不是選擇忽視或是放棄,而是要因材施教,讓每個孩子在其原有水平上獲得發展。吳老師此次活動中就及時發現了胳臂幼兒在數學方面存在的差距與不足,當吳老師提出的問題“你最多數數能夠數到多少?”時,她更多關注的是那些不作回應的孩子,她并沒有忽視他們的存在,而是同樣關切的問“你最多能夠數到幾呀?”在吳老師積極正確的引導下孩子的數數技能得到了提高,更重要的是更加增強了孩子的自信心、自尊心。
數學活動之所以顯得枯燥是因為數學內容是抽象的,而還在的思維仍停留在具體的事物上,怎樣變抽象為具體,就是吳老師此次活動的一個重要詮釋,選擇貼近幼兒的生活,在幼兒已有的生活經驗的基礎上,借住具體的生活事物來幫助孩子學習抽象的數學活動。其實,在活動中做到關注每一位幼兒是很難得的,因為班級里的幼兒發展水平存在著差異,做到事事據悉實在很難,然而,這并非不可能的。從吳老師的身上我就看到了她豐富的教學經驗下擁有一顆關注每一個幼兒的心。
通過此次觀摩視頻活動讓我感受到對數學活動的無限趣味性,作為教師要做到關注每一位幼兒,讓每個孩子都能在數學活動中獲得無限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