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中班知了教案(精選4篇)
幼兒園中班知了教案 篇1
活動目標
1.知道夏天到,知了叫,對夏天樹上知了的鳴叫感興趣。
2.感知兒歌的韻律和節奏,想象知了的叫聲和炎炎夏日的情景。
3.學習運用象聲詞仿編詩句。
4.喜歡欣賞兒歌,會大膽地朗誦。
5.樂意參加音樂活動,體驗音樂活動中的快樂。
活動重難點
活動重點
知道夏天到,感知兒歌的韻律和節奏,想象知了的叫聲和炎炎夏日的情景。
活動難點
感知兒歌的韻律和節奏,學習運用象聲詞仿編詩句。
活動準備
《小朋友的書夏天真熱》;磁帶及錄音機。
活動過程
一、幼兒欣賞“知了”的圖片,引發幼兒對知了的興趣。
提問:這是什么動物?
這是一種昆蟲,它的名字叫“知了”。
二、教師朗誦兒歌,幼兒理解詩歌。
1、教師朗誦兒歌第一遍,提問:
知了為什么不停地叫?
知了在什么地方叫,怎樣叫?
兒歌說怎樣的天,怎樣的風?(教師引導幼兒想象知了的叫聲和炎炎夏日的情景)
知了還有一個名字叫什么?
2、教師完整朗誦第二遍。
三、幼兒學習朗誦兒歌。
1、教師念前半句,幼兒念后半句“知了知了”。
2、幼兒看著書上的“知了”,完整朗誦兒歌。
四、仿編其他昆蟲的叫聲。
1、播放夏夜的蟲鳴蛙叫,讓幼兒聆聽。
2、幼兒嘗試仿編詩句。
3、你聽到了什么在叫,怎么叫的?
4、幼兒按兒歌的韻律說出叫聲,如“咕呱咕呱”,“蛐蛐蛐蛐”。
5、教師和幼兒對念仿編兒歌
教學反思:
“知了”這是一首通俗易懂、結構簡單的兒歌。其中的象聲詞是幼兒非常感興趣也十分容易掌握的內容之一。我抓住幼兒對象聲詞的興趣點導入,請幼兒聽聽是什么東西在叫,引出知了,再請幼兒仔細觀察知了的外形,從而引出問題“知了為什么不停地叫?”引發幼兒的討論與思考。孩子對自然界的動物是非常感興趣的,尤其是他們接觸到的、看到的、聽到的熟悉但又不很了解的動物。
通過這堂課,給我最大的感受是原來我對昆蟲也不是很了解,還遠遠不能回答幼兒所有的問題。在課堂中,最最后環節讓幼兒創編的過程中,幼兒提出了很多昆蟲,當他們問起他們的飲食習慣、生活起居的時候我也不知道,可見我應該在課前查閱一些常見昆蟲的相關知識。
幼兒園中班知了教案 篇2
活動目標:
1、通過粘知了,了解知了的生活習慣及外形特征。
2、在粘知了的過程中鼓勵幼兒大膽嘗試,培養做事認真仔細的態度,增強自制力。
3、在粘知了的整個過程中充分體驗粘知了的樂趣及分享的快樂。
活動過程:
1、將幼兒帶到戶外,找樹。、
2、幼兒自由組合粘知了。
幼兒1:快過來,這里有一只。
幼兒2:輕點,別讓它聽見了。
幼兒3:知了是聾子,聽不見,伸桿里別碰樹枝就行了。
(孩子們開始活動表現出極大的細心和耐心,并能將自己所獲得的知識經驗,運用到實際的操作活動中。)
(孩子們在粘知了的過程中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有的知了能叫,有的知了不能叫。)
幼兒1:知了嗓子啞了就不能叫。
幼兒2:不對,會叫的是公知了,不會叫的是母知了,這是我爺爺說的。
教師:等一會我們粘到知了就知道了。
(在這一過程中,教師給了孩子們自由的時間和空間,不斷地在實踐過程中提出自己的問題,并運用已有的`經驗與同伴進行交流。同時孩子們在好奇心的驅使下,迫不及待的希望粘住更多的知了,得到正確的答案。因此活動的積極性更加高漲。)
幼兒1:我粘住了,我粘住了。
眾幼兒:讓我看看,讓我看看。你是怎樣粘住的?(孩子們興奮地圍過來)
幼兒1:我用的是面筋,知了粘住就飛不了。
(有了成功的經驗,經過反復實驗,孩子們發現面筋的效果最好,于是大家調整了自己的工具終于又收獲了幾只知了。)
教師:你們看看所有的知了都一樣嗎?
幼兒1:翅膀都是透明的。
幼兒2:它們頭下面都有一根長管。
幼兒3:這個細管是它的嘴。
教師:你們猜猜它吃什么?是益蟲還是害蟲?
幼兒1:它吃樹葉,是害蟲。
幼兒2:我猜它吸樹桿里的水,你看它的嘴多象吸管,它是個大壞蛋。
教師:那為什么有的知了叫?有的不叫?(幼兒認真比較)
幼兒1:有的肚子上有兩個半圓;有的沒有。
幼兒2:我看見半圓在動。
幼兒3:有一點點麻的感覺,教師你來試試。(幼兒將手放在上面)
教師:這個半圓叫發聲器。
幼兒:我知道有發聲器的才能叫,是公知了;沒有的不叫,是母的。
(在自由探討的過程中,教師始終是孩子的支持者與引導著,通過開放式的提問時幼兒在主動探索的過程中,對知了的特征及生活習慣有了進一步的了解。在后面的活動中,孩子們會不時的說:“我粘住了一只公知了”、“我粘住了一只母知了”……言語中透著成功的喜悅)
(這次活動就在這喜悅的氣氛中持續了一個星期,活動場地也由園內擴展到了小區)
活動延伸:
1、制作標本。
2、手工制作,折紙“知了”。
3、繪畫,“粘知了”。
活動反思: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要求我們在幼兒園一日生活中,要“尊重幼兒身心發展的規律和學習特點,”“促進每個幼兒富有個性的發展”。興趣是最好的教師,而好奇又是孩子的天性。在“粘知了”活動的過程中,由于充分滿足了幼兒的興趣需要和好奇心,孩子們才充分地體驗和感受活動本身給他們帶來的樂趣,孩子們的探索才能始終如一地處于一種充沛、活躍、生動的狀態。這也是生成活動所特有的特征,這種特性也正符合幼兒的發展特點。同時,隨著幼兒園課程改革的進一步深入,生成活動已成為了幼兒園課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在“粘知了真有趣”這個活動中,教師順應孩子的學習興趣和學習趨勢,在平等、自主的活動氛圍中師生共同完成了學習活動。也讓我們感到,在將幼兒的興趣點轉化為具有教育價值的活動時,應充分考慮:此興趣點是否是孩子們真正所關注的,是否能使幼兒有進一步探究的欲望,是否具有可延伸性。此生成活動真正達到《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所提出的“善于發現幼兒感興趣的事物和偶發事件中所隱含的教育價值,把握教育的時機,提供適當的引導。”
幼兒園中班知了教案 篇3
活動目標
1、了解知了的有關知識,知道知了的發音器官。
2、通過折紙活動掌握知了的外形特征。
3、發展幼兒的動手能力和創造力。
4、增進參與環境布置的興趣和能力,體驗成功的快樂。
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觀察和了解知了的外形特征。
教學難點:掌握知了的外形特征。
活動準備
課件、手工紙、筆
活動過程
一、談話引入
1、師:小朋友們老師帶來一位昆蟲寶寶,你們猜猜它是誰?
2、播放課件,請幼兒觀看回答。
3、師:這節我們學習肚子唱歌的知了。
二、探索發現
1、師:請幼兒觀察知了是什么樣的。
幼兒:翅膀是透明的,
頭下面有一根長管,
這個細管就是它的嘴。
2、師:猜猜他們吃什么?
幼兒1:它吃樹葉。
幼兒2:我猜它吸樹干里的水。
3、師:知了都會叫么?
幼兒1:都會叫。
幼兒2:不都會叫。
師:為什么有的會叫有的不會叫呢?
看課件,請幼兒觀察比較。
幼兒:有的肚子上有個半圓,有的沒有。
師:這個半園叫發生器,有發生器的才會叫。
師:知了有公有母的,有發生器的是公知了,沒有發生器的是母知了。
三、動手操作
1、請幼兒折紙知了。
2、展示幼兒作品。
四小結
師幼共同總結知了的外形特征:知了有的會叫有的不會叫,發生器在肚子上。
教學反思:
折紙活動是一種深受幼兒喜愛的藝術活動形式,它既能鍛煉孩子手的靈活性,發展孩子的目測力、空間想像力和操作能力,同時還可以形成孩子的幾何形體概念。
幼兒園中班知了教案 篇4
活動目標:
1、練習雙腳向前行進跳。
2、練習單雙腳交替跳,保持身體的協調能力。
3、體驗一起游戲的樂趣。
活動準備:
自制荷葉若干(上面貼有腳印),小青蛙頭飾若干、平衡木、害蟲小圖片。
活動過程:
一、開始部分
老師扮青蛙媽媽,幼兒扮小青蛙。
師:寶寶們,今天天氣真好,我們先來活動活動身體。
老師邊念兒歌邊帶領幼兒做操:早上空氣真正好,我們大家來做操,伸伸臂,伸伸臂,彎彎腰,彎彎腰,踢踢腿,踢踢腿,蹦蹦跳,蹦蹦跳,扭扭屁股,扭扭屁股,天天鍛煉身體好。
二、基本部分
1、師:我們小青蛙有一個跳的本領,你們先給媽媽看看。(幼兒自由練習跳)
2、老師示范雙腳行進向前跳。(要求雙腳屈膝,屁股半蹲,輕巧)
3、單腳跳(幼兒自由練習)
4、單、雙腳交替跳。
跳法同上,只是在交替的時候要注意保持身體的平衡。
三、游戲《小青蛙捉害蟲》
1、交代游戲名稱和玩法
師:農民伯伯打來電話,說稻田里面發現許多害蟲,讓我們幫助去消來害蟲,小青蛙們要一個跟著一個跳和走,不要掉隊和迷路。
2、師:小青蛙在河邊發現許多荷葉,請你們來想一想,有的荷葉上有兩個腳印,有的只有一個腳印,我們該怎么辦呢?(幼兒自由發言)
師:哦,小青蛙都知道了該怎么辦,一個腳印的地方代表單腳跳,兩個腳印的地方用雙腳跳,那我們一起出發吧。
3、跳到田里捉害蟲,
四、結束部分
師:哎呀,天空黑乎乎的,快下雨了,我們回家吧。
帶領幼兒原路返回,走到小河邊時老師說:“下雨了,怎么辦呢?”(一起想辦法)撐著荷葉傘回家吧!
望采納,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