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大班案例反思:掌握愛的技巧
《指南》大班幼兒動作發展目標中指出:“能在斜坡、蕩橋和有一定間隔的物體上較平穩地行走。”教師應該開展多種活動發展身體平衡和協調能力。走輪胎就能鍛煉幼兒的平衡能力和協調能力。 幼兒園內的花壇旁邊都安裝了輪胎,幼兒非常喜歡去走,每次戶外活動時候,我都會帶幼兒去走一次輪胎,從一開始的搖搖晃晃到現在的行走自如,幼兒走輪胎越來越嫻熟,我總是站在起點看著一個個走上輪胎。忽然,一個不和諧的聲音傳入我的耳朵,“老師,他每天沒有走輪胎,是從輪胎的下面跑過去的。”我走過去問:“帆帆,你為什么不從輪胎上走過去呢?”他說:“我害怕掉下來,我不會走輪胎。”“那你前幾次是怎么走的。”“我每次都是跑過去的,一次也沒走過。”聽了他的話,我懵了,我帶幼兒走了那么多次輪胎,竟然一次也沒發現他沒走輪胎。 此時的我,腦中一片空白。我說:“老師拉著你的手走,好嗎?”他用害怕的眼神看著我,“不,我不會走輪胎,我會從上面掉下來的。”我說:“沒關系的,老師會幫助你的,只要你拉住老師的手,就不會從輪胎上掉下來的。”他疑惑地看著我。沒等他反應過來,我就拉起他的手讓他踏上輪胎,他很害怕一直不敢踏上去,我讓全班小朋友坐在一旁給他加油鼓勁,慢慢地他拉著我的手跨上了輪胎,但整個重心都壓在了我的身上,一步一步地向前走,我感覺到他的整個身體都在顫抖,雙手緊緊地拉住我的手,生怕從輪胎上掉下來。我一邊鼓勵他,一邊試著分散他的注意力,讓他緊繃的心放松下來。短短地一段路程,似乎走了很長很長時間。當他走到最后一個輪胎的時候,小朋友們都鼓掌了。我看到他的嘴角微微向上揚,額頭上還冒著汗,再看看我的手,已經被他拽得有勒痕了。雖然整個過程都是我拉著他過來的,但他也勇敢地邁出了第一步。 在接下來的幾天里,他每天在放學的時候讓媽媽拉著自己的手一遍一遍地走輪胎。 案例中的帆帆小朋友在平時就是一個平衡能力非常差的幼兒,如:在走樓梯的時候,必須扶著樓梯的欄桿,一個臺階一個臺階地走,他就連小班的目標也沒達到:“能雙腳靈活交替上下樓梯。”在老師的眼中,他是一個運動方面非常不協調的幼兒,上課也不愛舉手,不會發表自己的意見,老師對他的關注也不多。但從整個案例來說,我要反思幾點: 1、關注每一個孩子 在《給幼兒教師的建議》一書中有一篇文章,標題是“關注每一個孩子”,文中有這樣的一句話:“關注好的,關注差的,更關注不聲不響的孩子,這個最容易忽視的群體,恰恰是最需要給予關注和機會的”。是呀,一個平時話語不多的孩子,我明明知道他的平衡能力很差,但在實踐的過程中我卻把他給忽略了。在平時的活動和教學中,讓我多了一份關注,關注那些不引人注目的孩子。 2、多一點鼓勵和表揚 鼓勵與表揚孩子并不只是單單的用語言告訴他:“你很勇敢!”,“你真棒!”等等,因為孩子的感覺是很敏銳的,他能充分感覺到你的表達中有多少成份是發自內心的。在這里我想強調的是,如果想要表揚孩子,一定要發自內心或者有一部分是發自內心的,這是很重要的。當我發自內心的表揚了帆帆,我看到了他的堅持不懈,每天在媽媽的幫助下戰勝恐懼一次次地走過輪胎。這足以證明他細膩的內心世界,老師的一舉一動都牽動這他的內心。 我們天天說:“自己有多愛孩子,而現在的孩子卻不懂我們的愛,我們的用心良苦,孩子們都不當一回事。”羅丹說過: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我想,我們每位教師都需要一雙這樣善于發現教育契機的眼睛,在不知不覺中讓幼兒充滿自信的、自覺的朝那個目標努力。讓我們細細地去發現每一個孩子值得我們感動的細微之處,去發現每一個孩子都是值得我們真心喜愛的“小天使”。 借用《孩子,把你的手給我》一書中的啟示:讓我真正明白了只擁有愛是不夠的,掌握大量的教育經驗也是不夠的,自以為有了愛和教育經驗就可以教育孩子,其實并不一定能使孩子健康成長。愛是需要技巧的,讓我們在一次次地摸索中,掌握愛的技巧,讓每個孩子都能健康快樂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