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實踐教學中有效提問的幾種方法
我們在實際教學工作中,總結了幾種有效的提問方法,寫出來與大家共同提高。
1、引導式提問:
引導幼兒從最簡單的生活經驗開始,讓幼兒發揮想象,有助于促進幼兒思維的發展。如教師提問:“三只小豬在豬小弟的房子里會怎樣趕走大灰狼呢?”“臟寶寶怎樣可以變成講衛生的寶寶?”“影子是怎樣產生的?怎樣來改變影子的大小和形狀?”幼兒通過自己的生活經驗進行比較、對照、分析、判斷來進行回答。
2、層層推進式提問:
這種提問給幼兒侯答的時間,《聰明的小兔》活動中,教師的提問設計:1、小兔子是怎樣過河的?2、除了大象外,還有誰也能幫助小兔子過河?3、怎么幫呢?4、你有什么辦法幫助小兔子過河呢?從最簡單的生活經驗開始,由淺到深、由易到難,通過問題的層層遞進,讓幼兒發揮想象,多方面拓展思維。
3、承前啟后式提問:
這種提問給幼兒思維轉換的空間,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環節與環節之間的銜接是否流暢,這就需要教師設計承前啟后式地提問,讓幼兒的思維隨教師的提問自然而然地轉入下一個環節,這種提問很難,要求教師有著嫻熟的提問技巧。如活動中,教師的提問是這樣的:1、“小朋友,小兔子仰起臉看什么呢?藍藍的天空中有什么?(小鳥、飛機、蝴蝶……) ” 承前啟后:“小兔子頭上的花是紅色的,天上有什么東西也是紅色的呢?引出太陽,從而讓幼兒回答月亮、云彩等等。”
4、互動式問答:
這種提問讓幼兒的思維在碰撞中發展,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提出問題,引導幼兒進行討論,讓每個幼兒都有機會回答問題,有表達的機會,鼓勵幼兒相互學習。如在科學活動探究《風》的過程中,教師這樣設計問題:“你怎么知道有風?”“你怎么用自己的辦法分辨風的大?”“沒有風的時候,怎樣讓風車動起來?”“風給我們帶來了一些不便?那風有好處嗎?它能幫我們做什么?”這一系列有情趣、有指向性的問題可以引發幼兒的討論、思考與探索,引導他們感受風的存在,發現風的利弊,嘗試多種方法制造風。圍繞這些幼兒感興趣的問題展開,以問題為紐帶,拉近教師與幼兒、幼兒之間的思維距離,形成互動,繼而培養幼兒的創新思維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5、多角度答問:
這種提問引發幼兒發散思維,如《模仿動物》活動中,教師提問設計是這樣的:“小鳥飛呀飛,會飛到哪里去呢?”孩子的思維從一點向多點發散,會回答出多個答案,草原、森林、池塘、南極等。教師進一步提問:“小鳥飛到草原會看到誰?”“飛到森林會看到誰?”并讓幼兒進行模仿。通過設問,調動幼兒的思維,讓幼兒敢于從不同的角度想問題,習慣于從多個角度去思考。
6、開放式提問,
這種提問給幼兒留出足夠的思考空間。教師在提問時,應給幼兒留出思考的空間,使幼兒能夠積極地展開想象。如:“這個故事當中你喜歡誰?為什么?”,“你發現了什么?”,“假如你是小馬,你會怎樣過河呢?”“假如沒有水,世界會怎樣呢?”如果我們在設計和組織活動時,能經常保持這樣一種提問的方法,日積月累將有助于幼兒的主動活動,并使其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和個性品質,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
教師提問技能的提高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只要在日常教學中不斷地對自己的教育行為和教育觀念進行反思、分析,教師的提問技能就能不斷的進步和完善,從而賦予課堂教學以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