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戲規則要利于幼兒游戲
觀察實錄:
娃娃家和小醫院比鄰而居,吳蝶穎在玩娃娃家,伊伊在玩小醫院,只見吳蝶穎將娃娃從圍墻上遞給了伊伊“快點,我的娃娃病了,你給他看看。”看見我走過去,伊伊忙將娃娃送回去。這種情況已經不是第一次出現了,當時的解決方法是不可以從圍墻上遞娃娃。這次我仔細詢問了吳蝶穎:“為什么不送娃娃去醫院看病?”吳蝶穎支支吾吾,最后才知道,如果送娃娃去看病了可能就回不了娃娃家了。
反思:
原來是我指定的潛規則限制了孩子的游戲。
在托班,乃至小班上學期,孩子們都是以平行游戲為主,他們更多的沉浸在與材料的互動中,在操作擺弄中得到滿足和發展。而娃娃家這類角色游戲又是非常受孩子們歡迎的,為了防止人滿為患往往會采取放幾雙鞋就是幾個小朋友可以進去玩這種潛規則。
但隨著幼兒游戲的發展,他們開始需要交往交流,游戲情節也開始多起來,更多的朝著真實生活的情景發展,所以會出現送娃娃去醫院的情節(因為在現實生活中,這是她們一直會碰到的),但一旦娃娃家有人離開,肯定馬上又替補的進去,于是往往媽媽就回不了自己的家。
調整:
為了讓他們更明確角色的職責,也為了他們游戲中交往的發展。于是我開始以角色的飾品來區分娃娃家的主要角色,如:爸爸是一根領帶,媽媽是一頂帽子,如果這兩樣東西不在門口了就說明已經有人做了,其他人進去就是客人或是奶奶等其他角色。
再次反思:
經過調整,孩子們再也沒出現圍墻上遞娃娃的情景,而且出現了媽媽去上班了這種情況。同時孩子們慢慢的開始會協商了,可見游戲也在促進這孩子其他方面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