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的權威性之小感悟
今天中午和xx老師一起出去逛街,突然聊到了關于教師的權威性。孩子們是天真無邪的,老師對他們說的話,讓他們做的事情,他們都是非常信任的,這就源于親其師信其道。正如蘇霍姆林斯基說:“在教師所擁有的教育手段中,對孩子們的權威是最要緊、最普通、包羅一切,同時又是最銳利和不安全的手段。它是考驗教師的意志和克制精神、確立勇氣與智慧的工具,但同時它也可能傷害學生的心靈。”這是教育藝術永不干涸的源泉之一。只要在你理解和體會到兒童對你的無限信任以及由此而必然產生的無力自衛(wèi)狀態(tài)。并在這種信任與無力自衛(wèi)的基礎上建立起自己對孩子的權威的時候,你才有資格做一名導師與教育者。在談到如何讓孩子們的表現(xiàn)一直積極時,我們想到了一起。首先作為教師的我們自己就要擺好心態(tài),時刻記住自己的身份是一名老師。做好一名老師的事情,不要吝嗇對每一個孩子的愛,并對他們說出來,每個孩子都擁有它的特點和個性,所以我們也要做到對每個孩子的了解,并根據他們個性和喜好來進行“對癥下藥”。
其次,只了解孩子還是不夠的,身為教師的我們一言一行,都會對孩子產生示范性,讓孩子對老師的印象產生影響。例如,我們常常教育孩子們要做到物歸原處,讓每一個物品都有一個家,假如這時老師卻把東西隨手亂放的話,本身就沒有做到良好的示范作用,反而只會讓孩子們學到了不好的習慣。孩子就像一面鏡子,在他們身上折射出來的行為,也是值得我們來反思的。所以我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也要考慮到自己是否也做到了?怎樣培養(yǎng)孩子們養(yǎng)成好的行為習慣等等。
再者,把握好自己所扮演的身份。身為幼兒教師的我們,在游戲中,我們是幼兒的玩伴;在活動中,我們是孩子們的指導著者;在生活中,我們是孩子們的老師,也是他們的另一個“媽 媽”。我們在不同的時間扮演著不同的角色,然而,如果我們沒有把握好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在活動中還是扮演者幼兒的玩伴,那孩子們也不會聽你的話,因為這些小“外交家”們很會察言觀色,當他們覺得老師不會管我們,或者他們就沒有認可你的時候,那么活動也就沒有辦法進行下去了。即使老師很生氣很無奈,孩子們還無動于衷的話,這時老師就必須要好好反思自己為什么會這樣了。
所以教師的權威性很重要,只靠批評并不一定就會達到效果,學會靈活的變化方法,不斷的提升自己,才能在恰當的時候體現(xiàn)出教師的權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