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活動《看誰抓得多》課后反思
教材分析:
《看誰抓得多》是大班建構式課程中的一個科學活動,本活動來源于幼兒生活,是幼兒生活中常會遇到的事情。而《綱要》中也指出把幼兒身邊的事物與現象作為科學探索的依據,所以本次活動非常適合大班的幼兒探索。在平時的活動中孩子們往往只注重于對物體的抓握動作的反復操作,而忽視了對一些規律性東西經驗的提升,在這個活動中,不僅讓孩子操作,也讓孩子記錄,更讓孩子從中觀察、比較、分析,從而得出結論。讓孩子在做的過程中體驗科學規律,使本來無意識的操作變為了有意識的探索,使活動變得生動有趣。
活動情況:
一、目標定位:
1.學習用數字記錄自己的操作結果。
2.學習多角度地思考問題,能有計劃地進行活動。
二、活動過程:
(一)導入活動。
觀察操作材料,了解操作材料的特點。(教室分別提供雪花片、小積木和塑料插片)
(二)怎樣玩,引發幼兒探索的興趣。
教室介紹操作要求:讓孩子在每種積木中抓一把,然后數一數多少個,并做記錄。要求自己的記錄能讓別人看懂。
(三)集體操作,學習記錄。
幼兒自由操作并記錄。幼兒操作期間教室做巡回觀察。
(四)交流發現。
1.請幼兒介紹自己的記錄情況。
2.觀察怎樣的記錄方式更恰當。
3.發現因玩具大小不同所以抓的數量多少也不同。教室小結:玩具大抓得少,玩具小抓得少。
4.教師操作抓玩具,并數一數,引導幼兒發現同樣的玩具手的大小不同抓得玩具多少也不同。手大抓得玩具多,手小抓得玩具少。
(五)第二次操作。
1.教師提出要求:如何讓自己能抓到更多的積木。
2.幼兒操作。
3.交流總結
活動反思:活動中這兩個目標中都蘊涵了數學能力的培養、主動探索的經驗獲得和對事物歸納總結能力的提高,體驗了目標的綜合性和層次性。在科學教育中,討論是一種常用的方法,但是,討論的時機選擇在操作的不同時間,就會對幼兒的具體操作及思維活動起不同的作用。在本次活動中我一直猶豫于是否該告訴幼兒記錄的方法。在第一次活動時我沒有告知,發現孩子們剛開始記錄時有些盲目,所以在第二次執教時我還是讓幼兒做適當的討論該如何記錄,讓幼兒大膽發表自己的意見。注重了幼兒之間經驗的交流與分享,通過這些碰撞來激發孩子思維的火花讓孩子帶著目的去操作。通過操作之后讓孩子們自己驗證了怎樣的記錄方式更恰當。在科學活動中教師提出的要求一定要簡潔精煉,在第二次操作時我沒有給孩子們提出要求,只是在操作之后讓孩子們說說怎樣抓得更多,所以孩子們有些答不上來。如果把這個要求放到第二次操作活動之前效果會更好一些。另外科學活動中教師的小結也是不可少的,這是對幼兒知識經驗的總結與提煉。總的來說,孩子們參與活動的積極性還是挺高的,目標達成度也還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