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指尖上的玩偶》教學反思
在我們周圍,從地上的花草樹木、到天空的太陽、月亮等自然物和自然現象,無不充滿著科學的因素。在一次大班幼兒的科學活動中,我利用一次性筷子兩邊繞上鉛絲,請小朋友在筷子兩邊的鐵絲上掛雪花片的操作,來激發幼兒探索平衡的簡單原理。
在探索活動中,我看見很多幼兒先是在筷子的兩邊各掛了一片雪花片,然后將筷子放在自己的手指尖上,很快,指尖的筷子一下就倒了下來。好奇的幼兒就嘗試其他方法,如分別在筷子的兩邊掛上兩片、三片……雪花片,神奇的現象出現了,同樣還是那根筷子,居然能站立在小朋友自己的手指尖上了。我看到好多小朋友的表情驚奇得有點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一會兒又馬上將自己發現迫不及待地告訴旁邊的小朋友。
為了將幼兒的發現記錄匯總,我設計了一張集體記錄表,然后請個別幼兒介紹自己的玩法。幼兒高舉著小手告訴我:“老師,我在筷子的兩邊掛了兩片雪花片,筷子就站起來了。”另一小朋友說:“老師,我兩邊掛三片雪花片也能站起來的!”有小朋友說四片也能的。這時,我提示說:“還有不一樣的發現嗎?”班級里居然安靜了點,我接著追問:“哪些小朋友試過兩邊都掛一片的呀?”班上的小朋友似乎一點也不積極,沒人舉手。這真是奇了怪了!明明好多小朋友都試過的,怎么就每人講述呢?
為了課堂的效率,我自己示范了兩邊各掛一片的情況,結果,筷子倒下來了。我問:“你們也是這樣的嗎?”小朋友這時才說:“是的!”我有點猜到答案了,順著說道:“我們做科學實驗呀,就是要實事求是,不管結果成功與否,都要大聲說出來的哦!”接著老師和小朋友一起觀察記錄表,結合自己的操作實驗,發現要使筷子站起來,兩邊的鐵絲上必須要有一定的重量,太輕了就站不起來了。
探索活動還在繼續。課后,我與其他老師一起談到這個反常的現象,我覺得:大班小朋友由于自己對成功的需求與渴望,以至于他們往往積極地把自己成功的做法介紹給老師和同伴,相反,一些失敗經驗卻不愿與人分享。直到看到老師做實驗:兩邊都掛一片雪花片筷子也倒下來的,他們才愿意承認這樣的一個現實。其實,在小朋友的心里,想法是有的,但缺乏的是大聲說出來的勇氣啊!這堂課受到了很多小朋友的喜歡,運用生活中常見的材料讓幼兒在操作活動中學習到了簡單的平衡的原理,我總結有以下幾點要素:(1)用心挖掘身邊的科學
教師要考慮幼兒的年齡特點和經驗水平,要關注幼兒的興趣和需要,要學會站在幼兒的角度來提出問題,確定合適的探究問題。本次活動中的“平衡”是一種常見的科學現象,在幼兒園平時的生活中也隨處可見。如“走走平衡木,玩玩蹺蹺板,自轉幾圈不讓自己摔倒”等等都是平衡現象的體現。但是,孩子對此類現象的認識多為無意識的,為了激起孩子對身邊科學現象的關注,我運用生活中常見的雪花片、木珠、夾子等材料,讓幼兒通過探究尋求答案。
(2)教師提供“適宜”的材料
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認為:“最好的學習動機是學生對所學材料有內在興趣。”適宜的材料就是幼兒主動探索的作用物,它可以使幼兒按自己的想法與材料發生互動,以有利于幼兒運用原有經驗,并按自己的想法和方式解決問題,獲得有益的經驗。本次活動我在第一次操作活動時為幼兒提供了單個的和三個一串的雪花片,比較適合幼兒進行不同數量的探索。其實,剛開始我還提供了橡皮泥、螺帽、泡沫等材料,幼兒在比較的時候就沒有用雪花片來得更直觀、清楚。而其他東西由于形狀、大小不同,容易給幼兒造成干擾。雪花片可以用不同數量表示,幼兒通過實驗就知道:掛數量多的雪花片,筷子就站得穩,反之就倒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