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軟與硬》教學反思
我設計的這節課是《軟與硬》。在主題剛開始我就讓幼兒準備了許多軟硬不同的物體,如:海棉、橡皮、毛線團、氣球、餐巾紙、玻璃杯、木頭積木、貝殼、石頭、勺子等。一些幼兒眼睛特亮,發現了班級里的這些玩意兒,不停地問我這些東西要干嘛用的呀?見幼兒興趣那么高,就說:“那我們要用小手來摸一摸這些東西有什么不一樣,不能用小眼睛看哦!”話剛說完,幼兒就興奮起來,一個個閉上眼睛都想上來摸一摸…… 見幼兒沒有感覺到物體軟和硬的性質,我便再次引導說:“用你們的小手捏一捏,感覺他們有什么不一樣?”佳蒂說:“海綿很軟的,積木很硬的!”
聽了幼兒的回答,我暗自慶幸,幼兒的感知、探索能力真強,不僅能對物體的形狀、大小等性質進行比較,而且能大膽地用語言表達出來,雖然這次活動的重點是感知物體的軟和硬,但我并沒有對幼兒的其它發現不以理會,而是用耐心和欣賞的態度來觀察幼兒的探索行為,傾聽他們的感知表述。在之后的感知和尋找軟硬物體的環節中,我并不阻止幼兒的其它發現,相反還對他們進行了鼓勵,當然在感知環節中對物體軟硬的區別我還是進行了有意識的引導和幫助。
我想,在這次活動中,感知物體的軟硬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還是培養幼兒大膽的、積極的探索興趣和習慣,因此當幼兒的回答很另類,甚至沒有回答到你所期望的時,作為老師不要失望也不要不予理會,而應用耐心的態度來欣賞他們的閃光點,并給與適當的引導和幫助,在完成活動目標的同時,也不扼殺幼兒的興趣。
在日常生活中,我注重隨機教育,帶孩子到戶外,讓孩子自己去找找哪些是軟的、哪些是硬的,讓孩子自己探索。
其實在我們身邊,軟和硬的事物很多很多,通過這一主題的學習,孩子們在視覺、嗅覺、觸覺上都有了很大的進步,能夠準確說出軟和硬的不同。以后在上課之前,我要做更多的努力和材料的準備,吸取別人的優點,彌補自己的缺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