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家長工作案例分析研究
案例背景:《幼兒園指導綱要》中指出,家庭是幼兒園重要的合作伙伴。幼兒教師應本著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則,爭取家長的理解、支持和主動參與,幫助家長了解幼兒的特點,提高教育能力,有針對性地開展教育,家園配合工作,使幼兒在園獲得的學習經驗能夠在家庭中得到延續、鞏固和發展。這些新的理念要求我們將幼兒園家長工作做得更細致,更廣泛,更完善。小班是幼兒園中年齡最小的班級,如何處理好小班的家長工作,是我這一學年來一直研究的主題。為此,在進一步領會新《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精神的同時,我在一日活動中關注細節,注重對孩子進行觀察、記錄、研究反思,從案例分析入手,及時采取各種有效的方法和家長溝通,努力把家長工作做得更好。通過一學年的深入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效。
案例描述一:軒軒的外公有一天來送孩子時支支吾吾地對我說:“沈老師,軒軒回去說在幼兒園沒吃飯,是怎么回事?”我微笑著摸摸軒軒的頭說:“軒軒每天都吃完自己的一份飯菜,都是自己吃,很能干的。”外公將信將疑地回去了。
事后我及時和軒軒媽媽電訪,我了解到,軒軒每天放學在路上就要外公買各種零食給他吃,外公不依,他就大吵,說肚子餓,在幼兒園沒吃飯,搞得外公很舍不得,只得依他,要買什么就買什么給他吃。可是,到吃晚飯時,他就什么也不肯吃了,搞得家人很無奈。了解情況之后,我向軒軒外公做解釋。軒軒在老師的鼓勵下,每天飯吃得很好,我們經常給他貼笑臉花的。可軒軒的外公覺得我在敷衍他,不相信軒軒在幼兒園的表現。第二天早上,我特意邀請軒軒的外公中午吃飯時“偷偷”地來園觀摩。外公過后激動地握著我的手說:“沈老師,這下我真正放心了,軒軒在幼兒園是有自己吃飯的,老師真有辦法鼓勵他吃的,看來我是錯信孩子的話了,老師,真對不住了!”
分析與反思:我們老師知道:小班孩子想象的特點之一,就是想象容易與現實混淆,軒軒的這種行為,我們不能斥之為“說謊”。其實,這是由孩子想象的特點造成的。幼兒期的孩子往往不容易分清想象和現實之間的界線,他們的言談中常常有虛構的成份,對事物的某些特征和情節還會加以夸大,還不十分理解什么是實際存在的東西,什么是想象出來的東西、常常把自己的幻想與真實的東西混在了一起。
我們要讓家長了解孩子這個年齡段的一些常見的行為特點,當家長發現自己的孩子有這樣的行為時,不必訓斥,相信隨著年齡的增大,孩子想象的某些特征會逐漸得以消失。
于是我采取了以下措施幫助家長逐步了解小班年齡段孩子易出現的一些行為現象和孩子在園的情況:
1、在家園聯系欄《教師的話》中,將一些小班孩子生活中常見的一些行為現象向家長做宣傳。
2、在家園聯系中每天張貼幼兒在園的一日活動安排,讓家長及時了解孩子在園的一日活動,并用情真意切的語言表示,老師了解家長的心情,忠心承諾我們會盡心盡力地把每一個孩子都照顧好,請家長放心,在感情上拉近家長和老師的距離。
3、正確把握好早晚兩次和家長見面關,取得家長的信任。早上幼兒來園時,不管他是什么情緒,老師都從家長手中把孩子接過來,用臉上的微笑,親切的話語,關愛的動作對待每個孩子,并及時詢問孩子的情況,對家長有特殊要求的馬上記下來,以免遺忘。下午家長接孩子時,老師用三言兩語主動向每個家長介紹孩子在園的一天表現,包括吃飯、睡眠、大小便、一日活動時的情緒表現等等。幼兒在園的點滴進步都要告訴家長,表示老師喜歡孩子,然后再耐心誠懇地指出存在的不足。還講講孩子在園的一些趣事,讓家長感到老師的細心,周到,能放心地把孩子交給老師。當然,老師所說的一切要實事求是,不能夸大其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