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家長工作案例分析研究
通過宣傳家教知識,溝通幼兒在園情況,家長們漸漸地放心孩子在園的每一天了。
案例描述二:有一次,雅軒的媽媽小心翼翼地問我:“沈老師,我孩子在幼兒園午睡情況怎么樣?”我不假思索地說:“雅軒每天午睡很不乖的,都要老師一直安撫她很久才能睡著”。她媽媽聽了焦慮地點點頭就走了。
事情過后,我和班里的老師講起雅軒媽媽的問話,覺得其中肯定有原因。下午接孩子時,我請她先帶孩子玩一會兒,等家長把孩子都接完了,我們再聊。在交談中,我才知道,她媽媽早上問我話的真正用意是擔心孩子午睡時不睡,因為她在家要手一直捏一塊絨布才能睡著。我及時向她作了我們老師午睡時對孩子的保育工作,我們會讓每個孩子正確、安靜入睡的,并請她以后有什么事,盡管直說,老師和家長的愿望是一樣的,一切都是為了孩子。
分析與反思:幼兒心理學上說,象雅軒這樣喜歡捏東西睡覺的習慣,其實是孩子天生表現出皮膚對撫摸或接觸的饑渴感,可發展為戀物癖或強迫依賴癥,但只要及時進行語言溝通、勸制就可避免嚴重情況的發生。了解到雅軒的這一情況,我及時采取措施,每天在一旁安撫她正確的午睡,漸漸幫她改掉壞習慣。同時,和家長個別談心,讓她了解孩子睡覺時捏絨布的危害性,一定要在家配合老師的教育,這樣,才能雅軒才能健康成長。我想,這種情形不是獨有的,應該讓家長們了解這一現象的重要性。于是我又采取了以下措施:
1、首先在班級論壇發表話題,你的孩子睡覺習慣怎樣?進一步和家長聊聊有關話題,幫助孩子有此類習慣的家長養成孩子正確健康的睡姿,使孩子健康成長。
2、要求家長對老師暢所欲言,有話直說,這樣才能盡快融洽教師和家長的關系,讓老師及時了解孩子發生的情況,共同教育好每個孩子。
3、通過家長回帖我發現:一些家長由于不了解幼兒園中的一些保育做法,會對老師產生不信任,他們常常以委婉的方式提出自己的疑慮。如果老師此時不做個“有心人”,聽不出話中的潛臺詞,只從表面上去理解問題,不但得不到家長的認可,還會引起家長的誤解。我們在與家長溝通時,不光要注意語氣和語言的委婉,還要“多個心眼”,聽懂家長的潛臺詞,取得家長對老師、對幼兒園的信任。這樣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總之,小班家長把孩子送到幼兒園后,由于對孩子的成長、對幼兒園的信用、服務抱有很高的期望值,因此,一旦孩子在幼兒園的現象和家長對幼兒園的高期望值不能完全符合家長的意愿時,家長就會產生各種懷疑、不滿。比如,家長帶孩子在小區草坪上玩時,孩子摔了一跤,出現輕傷,家長會安慰孩子:“不要緊,下次小心。”而如果這個孩子是在幼兒園摔的,家長就有可能產生諸如對幼兒園的設施、教師責任等等的抱怨。老師受到抱怨當然不是一件愉快的事,特別是家長的情緒較為激烈時。但是如果我們把家長的抱怨看作是一貼苦口的良藥,多找找自身的不足,以更寬廣的胸懷、更可親的態度、去迎接家長、孩子,則家長工作質量就可以達到一個更高的境界。
通過一學年來的家長工作案例分析研究,我的家長工作做得更得心應手,促進了班級保教工作更好的開展,我們班的孩子一個個都健康活潑的成長。在“走進家長心門”和評選“家長滿意教師”活動中都取得滿意的效果。我覺得:要真正實現家園平等合作,關鍵是要通過老師與家長全方位真誠的溝通和交流。通過家園共育,可以使幼兒、家長和老師共同得到提高。只有家園共育與時俱進,我們的幼兒教育才更有效率,更有價值,更有生機。 才能真正使幼兒健康活潑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