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語言課《數腳》課后反思
中班的第一次家長開放日活動我選擇上語言課《數腳》,第一次在中(1)班試教時,我設計的環節是剛開始看ppt,然后跟著兒歌了解小動物們腳的數量以及它們走路的樣子,這個環節中小朋友們配合得比較好,但是在最后的環節,我出示了各種小動物的圖片,讓他們自主交流,然后請小朋友大膽說出他選擇的這個小動物腳的數量,用一個詞語來說一說它們走路的樣子。到了這個環節,我發現孩子們都不會表達,對于有的小動物它們都不了解,對于它們腳的數量,大部分小朋友都是知道的,但是要他們用詞匯來表達,這個問題讓他們變得沉默。在接下來我就讓他們和客人老師交流表達,但是在客人老師交流的過程中,孩子們都是不會表達,完全依賴客人老師的幫助。在集體講述的時候,只有幾個小朋友記住把客人老師的詞匯展示給大家。這樣一來讓原本活躍的課堂變得安靜,讓孩子們變得乏味。
第一次試教的失敗,讓我倍感失落。在大家的討論下,我把課程的環節又做了一次修改,把動物的數量由原來的豐富變成了和課程中的小動物相對應的幾種。這樣也達成了教學目標,讓孩子們理解“又輕又巧”、“蹦蹦跳跳”、“大搖大擺”和“橫行霸道”這幾個詞匯。在討論中還有老師提出,孩子們的課前經驗準備也是至關重要的,對于他們平時生活中了解甚少的知識經驗,在課堂中的回應也是消極的。所以,這這節課前,經驗準備、積累也是非常重要的。在之后的第二次試教活動中,我有選擇性地選擇的五種小動物,分別是蟋蟀、蜘蛛、貓、烏龜、鴨子,這些小動物在平時的生活中小朋友可能有接觸過,他們有一定的生活經驗積累,這就讓孩子們在課堂中更加樂意參與活動,在此同時,我也讓孩子們課前看了動物世界,了解各種動物的行走姿態,讓他們在觀察中進行課前準備。準備充分后,進行了第二次試教,這次的試教比第一次的試教有所改善、進步。孩子們有了充分的經驗準備,在課堂中,對于老師的提問再也不會出現是沉默是金的現象了,而且就算有的語言表達能力弱的孩子也會積極參與,他可能語言表達能力有限,但是他會用動作來表現,這也能體現他對課堂中教師的回應。
在我平時的教學活動中,有時會忽略課前的經驗準備,孩子們課堂中的談話,語言的表達,有的都是來自于生活經驗,特別是語言課中,有的語言活動,需要孩子們談談自己對某種現象的看法,有的孩子的表達能力就強,有的孩子總是只做聆聽者,這讓他們失去了更多學習的機會。由于我們班是新生班,語言表達能力和同班組孩子比較相對較弱,我們更加要努力,讓他們在活動中得到更好的學習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