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科學《包裝袋》反思
本次活動的重點定位為引導幼兒認識食品包裝袋上的各種標識,難點是將包裝袋按照不同的特征進行分類,預設的活動過程是先讓孩子自由探索,自己發現食品包裝袋上的秘密,然后教師帶領幼兒一起認識各種食品標志,再創設超市的情景,請幼兒將包裝袋進行分類,最后是一個復習鞏固的環節,請幼兒為剛生產出來的食品貼食品標志。
活動中,導入部分進展地還是比較順利的,孩子帶著問題去觀察食品包裝袋,在讓幼兒給包裝袋分類的環節,由于我沒有提出明確的要求,所以孩子開始亂擺,整個環節顯得有些亂。由于包裝袋的材料、種類繁多,很難規定一個標準,因此,幼兒操作起來會很困難,沒有明確的目標,這個環節完全可以簡化,教師小結一下食品包裝袋的種類很多,讓幼兒了解一下就可以了。
在教學課的第二局部“比較幾種食品的保質期”的時候,我采用一袋從抽屜中翻出來的麥片引入,這樣很自然地引起同學對保質期的注意。但教學后總感覺還缺少什么?保質期固然是一個大家都很關注的內容,但生活中同學在選擇食品的時候是不是只關注保質期呢?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對食品的名稱、商標等因素也非常關注。所以我覺得這個情景可以再生活化一點,比方老師準備到超市買鮮牛奶,請同學們介紹介紹自身平時如何選擇的經驗。在同學介紹的中,對食品商標品牌、保質期、生產日期等都會有一個選擇的過程,經過交流、討論同學自然會選擇一些質量把關較好知名度較好的品牌的牛奶,然后從中挑選沒有超越保質期的,在都沒有超越保質期的情況下,選擇生產日期近的更新鮮等,同時注意一些“早產奶”等等。最后再自然地過度到比較幾種食品包裝袋上保質期的長短,猜想影響保質期的長短的因素、尋找證據等環節。
“一切科學發現都從觀察開始”。的確,觀察在科學研究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沒有全面深入地觀察就沒有高質量的科學發現。本次活動開門見山引入學習的內容以后,放手讓幼兒觀察食物包裝上的信息,從孩子們的反饋來看,顯然還沒有深入觀察,有的孩子甚至是看到一樣說一樣,缺乏整體性、系統性。孩子們較多地關注保質期、生產日期、配料、營養成分、生產廠家等文字信息,而對一些花花綠綠的圖片視而不見,對質量平安標識、條形碼、撕口等很少關注。這時候,教師應該和時介入,對同學進行適當的指導,如問同學我們從食品包裝上除了能獲取保質期、商品名稱等文字信息以外還有其他的發現嗎?這樣同學的關注點就會像條形碼、鋸齒形等非文字的轉移,從而更加全面地從食物包裝上獲取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