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學《好玩的對對碰》案例分析
案例:
對對碰游戲是大班孩子們喜歡的競賽類游戲,我班的科學區里就有一個數字對對碰,活動目標是幫助幼兒鞏固對10以內數的大小的理解。玩法很簡單:將內底貼有數字“2-10”的透明盒子倒扣在九宮格底盤上,每格內放一個,開始游戲。幼兒玩“剪刀石頭布”贏的人先翻開盒子,輸的人后翻,比比兩人翻的數字大小。數字大的就把盒子拿走,數字小的就把盒子繼續倒扣在底盤上,贏的一方繼續翻。以此類推,當底盤上剩下最后一個數字時游戲便結束了。結束后兩人分別數數自己拿到的盒子有幾個,數量多的為勝。
分析:
這個游戲看起來很簡單,雖然對于大部分幼兒來說都沒有問題,但也有部分幼兒對數字很不敏感,無法一眼辨別數的大小。這個數字對對碰其實也有很多種玩法,當這個游戲剛放進區角里的時候,孩子們很喜歡玩,但對于玩法和規則并不是很清楚。
措施:
1、對于無法一眼辨認數字大小的幼兒,可以增加一個驗證環節。給游戲雙方各準備一10各雪花片,當他們看不出數字大小時,便用比較雪花片多少的方式來驗證。
2、對于游戲規則不清楚的幼兒,我們將孩子們玩的過程,用照片的形勢記錄,并貼在柜子上,這樣孩子們就知道每一步該怎么做了。
總結:
班級區角里的游戲,應該適應班里的每一個幼兒。孩子們之間的個體大多存在著差異性。因此,游戲的難度也應該有層次的遞進。有時教師提供的材料和游戲,不一定會適應每一個幼兒,但經過孩子們反復的玩,教師能發現其中存在的問題,進而修改和更新。在這過程中受益的不僅是孩子,老師的個體水平也得到進一步的發展。
im'%e ??,?,??幼兒都沒有猜到,課件準備工作不充分,影響了4、5個幼兒體驗不到猜對的快樂感,也拖延了本環節的事件。在環節三中,幼兒對用筆拖拉數字進時鐘的小游戲非常感興趣,其中一個幼兒提出了大家輪流,這樣幼兒人人都可以人都可以動手操作。這既表明他們對這游戲的期待,也說明他們懂得快樂需要和大家一起分享,同時也體現了幼兒間的互相合作意識。孩子們在這樣的氛圍中學會了互相理解和尊重,這點體現了《綱要》的精神——“以幼兒為主體”這也是班級良好常規的有效措施之一。可見,大班幼兒有著一定的自我管理和約束能力,在班級的常規管理中做到了讓幼兒參與。但也同樣出現了準備工作不充分的情況。不過,老師現場調整也算是對自己準備工作不充分的補充。因白板課件的可操作性較強,所以有現場調整的空間。可如果換做傳統教學模式,用圖片代替課件,現場調整圖片大小就很麻煩。這也是白板教學區別與傳統教學的有益之處。老師制作的引人注目的課件,將聲音和圖片一體化,這也是傳統教學模式無法比擬的。幼兒對與這種活動的興趣很大程度來自于課件的趣味性。環節一中幼兒對聲音的敏感度極高,有的孩子覺得是火車的聲音,有的孩子覺得是動物的聲音,也有的孩子聽出是時鐘的聲音,音頻文件就不方便現場調整,所以,老師在準備課件時一定要細心和認真,以確保活動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