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愛” 傷害了孩子
別讓“愛” 傷害了孩子一、教學現狀:作為幼兒園的老師,最讓我們感到欣慰的是能每天看到孩子們快樂地游戲和乖巧地接受老師的正面教育。可是,當我們本著“一切為了孩子”的宗旨把最真摯的情感奉獻給孩子們,希望他們在自己的教導和關愛之下健康、愉快地成長時,事情卻總是不能象我們預設的結果那樣盡如人意。時間長了,教育者就會懷疑:是不是自己不適合幼教工作?是不是孩子們對教育逆反?難道我們的教育總是這樣事倍功半嗎?于是,我開始陷入極大的困惑之中了,總覺得問題出在孩子身上。很少把視角調過來反觀自己,所謂“君子求諸己。”還以為自己的愛付諸東流,有時連個“響聲”也聽不見。我們卻很少考慮自己的那種“愛”,在不知不覺中傷害了孩子。
如:教學活動中,老師正專心致志地講著“小烏鴉愛媽 媽”的故事,以期讓孩子們能感覺母愛的偉大,小烏鴉愛媽 媽的情感。大多數孩子都沉浸在故事中,但是小朋友杰杰卻在那里低頭自顧自地玩自己的手指頭,一會兒又將頭放在身旁的小朋友的身上,過了一會兒又把小椅子搖“砰砰”響。搞得老師不得不中止教學,其他小朋友的注意力也被他所牽引。這時,老師終于忍不住開口“教育”起來了:“你為什么那么調皮?你不知道這個故事是很好聽、很有意義的嗎?你想玩就不要打擾大家,請你到外面玩夠了再回來……”老師想趕緊維持好課堂紀律,好讓全班孩子認真聽,于是一個勁在那里對杰杰進行說教。可杰杰卻不領情,似懂非懂的看了眼老師,并沒有停下來聽課的意思,其他孩子也只能“傻傻的”等著老師繼續上課。
其實,這樣的小插曲,我們經常碰到。我們認真反思一下就會發現,自己的“教育“之所以沒有起到應該有的作用,原因就是教育方法的單一和不科學。對于幼兒園的孩子來講,空洞說教太抽象,態度的不和藹,無意之間“傷害”杰杰和其他孩子,打斷了其他的孩子的學習思路,造成了時間的隱性浪費。
相似的事發生在比較內向的女生麗麗身上,老師采用了同樣的方法,當眾批評說教。從那件事以后,這個本就比較內向的孩子從此再也沒有舉手過,甚至于很少開口說笑了。老師固然是出于一片好心,其結果卻是傷害了孩子們,這怎能不讓人深思呢?
我們都知道教師教育行為對兒童認知發展、社會性發展,特別是自我概念的發展和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影響。教師恰當的教育行為對學生的心理健康起著積極的作用。而不恰當的教育行為對學生的心理健康起著消極的作用,甚至會導致心理障礙。好心辦壞事,就是對老師錯誤教育行為的一個很好的解釋。想要避免這就需要我們合理的、科學的運用科學的教育手段,寓教育于無聲之中。所謂“大愛無痕”,所謂“君子行無言之教。”其實,很多時候,一個眼神,一個動作(撫摸),一個親切的微笑都是很好的教育。
二、原因分析:
1.孩子年齡小,對自己的行為可能造成的結果缺乏預測能力和判斷能力,同時也缺少控制能力。很多時候,孩子的作為都是無意識的行為。如:上面案例中杰杰的舉動,其實他的本意并不是想打擾大家,完全是天性使然。他們的“貪玩”和“調皮”,很多時候只是為了表現自己。孩子刻意的一個動作,如:冷不丁的大叫一聲。其實僅僅是為了在老師和同學們面前表現一下自己。孩子年齡小,直接決定了他們的注意力集中的時間相對比較短,長時間的靜下心來做事是比較難的。教師主觀武斷先入為主的“義務教育”在方法上和意識上均有不妥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