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愛” 傷害了孩子
2.教師在教育時,沒有考慮自己的教育行為是否符合孩子心理發展的規律,沒有滿足孩子的心理需要,沒有考慮這種方式是否尊重孩子和他們是否能接受。不同情形不同對象都要用不同方法。說服法并不是每個孩子都能接受的。特別是一些性格內向的孩子,我們教育時更因該注意環境以及方法。幼兒園這個階段的孩子,他們對成人還有很大的依賴性。老師在教育時,應充分考慮以上這些。
3.教師在教育孩子時,通常喜歡“一刀切”,發現問題,當著大家集體交流。形式比較單一,缺少更進一步的思考。用劃一的標準評價不同的孩子,當然缺少對孩子的個體差異的尊重。同時,“一刀切”又很容易造成時間的隱性浪費。
4.其實我們教師過于注重行為上或品質上的優差之別。評定一個學生總是從這個孩子上課坐得端不端正,學習怎么樣啊等等這些方面出發。忘了一些隱性的東西(其實是本質的東西):如性格、情感等的培養,及心理問題的處理和關懷。心理衛生知識的不深入了解,使得教師不能及時地發現學生的心理問題,不能正確地判斷學生的心理問題,在處理學生的心理問題時就比較盲目,采取不恰當的措施,從而影響學生的健康發展。
5.另外還應該注意到一個問題,那就是“過度教育”問題,即,教師的教育行為過多,喋喋不休,嘮叨絮叨,如對一件事情的評價沒完沒了。就像營養過剩一樣要不得?傄詾檎_的就一定可以實施,“理所應當”有時并不正確,其實恰當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我們應該實施牢記這一點。
三、解決措施:
1.教育孩子的本質是傳遞愛。而要傳遞愛,就必須時時做一個有“心”的人。教育家鈴木鎮一提出:對待孩子要有一顆寬容的心和平靜的心。當孩子出現所謂的調皮時,是否可以先穩定自己的情緒,冷靜分析。當你能夠把握自己和孩子的時候,再用一顆寬容的心、恰當的方法去和孩子交流,與孩子產生共鳴。這樣一定會事半功倍。
2.對孩子的教育應該有不同的處理方式,避免“一刀切”。只有尊重孩子的個體發展和個性差異,教育才能真正實現從學生出發,讓孩子成為學習的主人,教育的主體。如:有時可以根據每個孩子的個性、喜好特點來讓孩子選擇活動內容,如午餐后,可以讓孩子自己選擇看電視、畫畫、寫字等,讓孩子的選擇,不一定要在一定時間統一做同一樣事。
同時,個別孩子的個別錯誤行為,不一定對孩子要采取集體批評,可以個別交流,了解孩子的心理,采取措施。同時,當老師想對孩子提出意見時,還可以采用給孩子們講故事的形式,讓孩子來討論該怎么辦;可以給孩子講身邊的小事,讓孩子知道自己的錯誤行為,把教育寓各種形式中;對普遍的錯誤或非常嚴重的錯誤,可以采取集體教育。
3.承認孩子的起點不同,用發展的眼光看孩子!缎戮V要》指出:對孩子,老師要承認和關注孩子的個體差異,應該要縱向比較,在幼兒面前慎用橫向標準。個性的不同,環境的不同等原因造就了不同的孩子,然而也正因如此我們更要學會平等地、真誠地看待每一個孩子。課上不僅要關注積極發言的好孩子,而且也不能忽視“中游”不聲不響的乖乖生,對與一些能力比較差的孩子,老師更要特別關注。不要在孩子們面前總是一味地批評他們,老師要用平等的心態、發展的眼光去看待孩子,對能力弱的孩子的進步也要經常表揚,建立孩子的自信心,擁有克服困難的堅強意志,給孩子一個心理健康發展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