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大班幼兒時間感的培養
另外,教師在發展幼兒“時間感”的榜樣作用是至關重要的。很難設想,一個不愛幼教工作,缺乏熱情,對工作淡漠,漫不經心的教師,能培養出懂得效率和節奏的幼兒。教師在工作中有計劃,有條理,交待事宜要簡單明了,以減少幼兒等待的時間。有些父母可能會覺得時間感的培養不需要很早進行,當孩子慢慢的懂事了就會懂得,其實不然。時間感的培養不僅僅是指對時間的認知,更重要的是對時間的把握和感覺。一個有時間感的孩子,通常做事情會比較的有條理性,主次分明,效率很高,而沒有時間感的孩子,即使他知道幾點,幾號,星期幾,卻不一定懂得合理的使用和分配時間,做事情作風拖拉,沒有秩序感。所以,如果可以讓孩子從小就對時間有著很強的感覺和概念,能夠從小事起就可以合理的分配時間,將對孩子今后的生活學習非常有幫助。
二、責任心,讓幼兒由被動適應變為積極主動行事,保證有節奏地完成任務(一)以競賽性質游戲法,培養幼兒良好的時間觀念。
開展有趣的競賽性質游戲,在競爭中培養幼兒良好的時間觀念
到了大班,幼兒較以往有了較強的競爭意識,他們喜歡各種比賽,喜歡在比賽中取得好成績。針對這一特點,我經常在孩子們中間有意識或隨機地舉行一些比賽,如起床后的疊被子比賽,計算教育活動中書寫數字快慢的比賽(要求幼兒寫的既好又快)。區角活動結束時比收拾玩具比賽。通過這些比賽,以第一名為榜樣幼兒展開討論,讓幼兒知道他好在哪里,老師再加以獎勵和表揚,號召其他幼兒向第一名學習,我們又特意在活動室寢室內安裝了鐘表,幼兒隨時看鐘表,在比賽中為自己計時。這樣在活動中幼兒就輕松認識了鐘表,而且幫助幼兒掌握時間觀念,養成按時高效有序的良好習慣。
(二)以圖文表征法,引導幼兒在熟悉的生活中形成正確的時間概念
教幼兒認識時間概念,發展幼兒“時間感”要與日常生活的具體事件聯系起來,使之有可以感知的具體內容。如把入園、做操、區角活動、盥洗、教育活動、課間十分鐘、戶外活動、吃飯、散步、午睡、午點、離園等時間較固定的環節,用圖文并茂的圖畫表示相應的的活動內容,畫出鐘表的時間表示每一個環節的時間與內容,并配以簡單的文字,按一定的順序排列起來,引導幼兒根據活動內容認識時間,理解時間運行的方式和規律一些家長常抱怨孩子動作真慢,穿件衣服要半天,刷牙不催幾遍不去,或是寫字磨磨蹭蹭,邊玩邊干……針對這種情況,我們在認識時間的基礎上,要求幼兒同家長一起制定作息時間表,由每個幼兒介紹給全體小朋友聽。通過不斷完善,讓幼兒形成各自的、富有特色的生活規律。如:東東很胖,建議他早起慢跑兩圈;愛好電子琴、畫畫的幼兒,要寫上上課時間和游戲時間;還有的寫上幫媽媽做事的時間。有個幼兒口語差、膽怯,我們建議他訂上每天給爸爸媽媽或布娃娃講故事的時間,以提高口語表達能力……再反饋到家長,了解幼兒執行情況:早上是否主動起床、穿衣、刷牙;晚上不能因為看電視睡得太遲,能否按時睡覺……可以把作息時間表貼在墻上,有刷牙、洗臉、疊被、作業等項目。幼兒主動完成打“五星”或簽名,讓幼兒在指定時間內主動地有節奏地完成任務。同時有意識地強化一些關于時間的訓練,如,閉上眼睛感受一分鐘有多長,一分鐘可以做些什么事,通過翻日歷、月歷告訴幼兒月份或星期所要完成的任務。在平時教學中,給幼兒交代整個上午或下午的活動內容。這些做法讓幼兒在心理上形成“序”的概念。以便上小學后,不用大人催促就能按時起床、上課、做作業等,在有限的時間內集中地完成任務,使幼兒會獲得一種成功的體會。
當然如何讓幼兒理解時間的意義,使其更好地發揮效應,還有待于我們進一步研究、實踐,再研究、再實踐,使我們的幼教工作面向世界,面向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