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引導大班幼兒學習自我的簡單的管理
在多年的教育工作中,我深深感到常規教育的過程是教育技術和教育藝術密切結合充分發揮師生潛能的過程。認識到這一點,在常規管理中我不斷探索,力求使良好的常規教育內化為幼兒自主的行為。同時又注意既要讓幼兒遵守規則,又不能束縛了幼兒的自主性,只有兩者有機結合,讓幼兒有機會享受自主、自由,也就樂于遵守合理的規則。兩者相輔相成、相互促進才能更好地促進幼兒身心和諧均衡發展。
1、讓故事引導孩子學習常規
大班幼兒對老師有著很強的信任感和依戀,故事又是他們百聽不厭的,于是我常常因勢利導將一些常規內容、要求編成小故事將給他們聽,讓幼兒從故事中來理解常規的內容,按故事情景來做。如為了讓孩子有序地歸放玩具和解決只丟不揀的現象,我設計了“玩具的家”這個故事,讓他們了解每一種積木都有自己的家,它們不喜歡住在別人家里,爸爸媽媽找不到寶寶會著急。讓孩子練習幾次后,小朋友都能把相同的積木歸放在一起,見到地上的積木會撿起來說“我送積木娃娃回家”。
2、在游戲中學習、練習。
幼兒喜歡在有趣的活動中接受教育,而游戲則是對幼兒進行常規教育的良好手段。因此,我充分利用教學游戲對幼兒進行生活常規教育。開學初,我組織幼兒玩“找朋友”的游戲,在老師的引導下認識自己的毛巾標記,并反復找出自己的標記,找自己的標記朋友,使幼兒很快地記住了自己的標記,學會用自己的杯子和毛巾。我還通過智力游戲“猜猜我是誰”,增進與老師、小朋友的感情。再如:個別孩子玩了玩具后容易亂扔、亂放,如果教師包辦代替,替幼兒收拾玩具,勢必違反了《綱要》中“避免不必要的管理行為”,作為教師應放手讓幼兒自己學習逐步進行自我的管理。我就采取了“送玩具回家”的游戲,當幼兒玩了玩具后,在收拾玩具時,我就說:“小朋友,送玩具回家了。”通過的游戲,幼兒知道什么玩具改該送什么地方,加深了幼兒玩具哪里拿,哪里放的常規習慣。
3、讓音樂與律動來串聯常規
大班幼兒最顯著的特點是穩定性差、好動、無意注意還占優勢。音樂、律動符合孩子的特點,能讓幼兒在音樂的伴奏下一邊收拾積木玩具,一邊隨著音樂做動作,減少等待和無所事事的現象,又可以減少彼此的等待時間,使得各個環節自然過度。
4、面向全體注重個別
常規面對的是全體師生,一旦形成就要一視同仁。尤其當孩子的行為出現差錯,我就及時制止并糾正。對于個別不愿服從的也要求他“別人這樣做,你也要這樣做”來要求,用集體行為來約束個別行為,保證常規的順利執行。
但我也明白我面對的是一個個截然不同的個體,用同一把尺來衡量每個孩子是不合理的。針對一些特別的孩子采用適宜的策略,尤其是一些自控能力弱的孩子,我采用了“等一等,放一放”的方法。“等一等”就是給予孩子充分的時間,允許他出現差錯,給予他改正和接納的時間。“放一放”就是對能力弱的孩子適當放低要求,能隨老師、同伴共同活動就行,逐漸縮短與同伴的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