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對孩子說“不”》讀后感
要抓住時機教孩子,要寬松但不放任,不能總是滿足孩子的索要,培養孩子明智對待命題等一系列可操作的方法,真是受益匪淺。
在仔細閱讀后,我覺得就情景一發生的事情,我會這樣處理:首先會尊重孩子,讓他們擁有自尊,不要把搶奪高椅子色當成是一件大事,為孩子營造一個輕松快樂的環境;給孩子提供關心、支持和幫助,但是切忌不能把孩子從情景中保釋出來,事情困難時可以鼓勵、認可孩子,要對孩子的努力有耐心,讓琪琪和涵涵自己想一想“這種做法對不對?”始終以一種積極的態度,而不是指責的態度;對孩子的行為抱有高而具體的期望,我們可以鼓勵琪琪:“老師相信你一定可以的,既然你知道高椅子要高的孩子坐,那聰明的你一定知道你坐哪只椅子呢。”教孩子通過控制自己的行為來培養社交關系,幼兒園的孩子和他說大道理也許真的不理解,那么此時就要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引導他們,可以說:“琪琪,你看你這么做了其他小朋友都不想和你做好朋友了,他們都喜歡懂事的孩子呢。”同時不要吝嗇你的表揚,特別是要把表揚和真正的努力、行動或者結果掛鉤,而不是漫不經心的夸贊一番,只會讓孩子覺得是敷衍,在琪琪改正后,就要好好的夸獎一番:“琪琪現在不坐高椅子了,低椅子坐起來真神奇呀,小朋友可喜歡知錯就改的琪琪了呢,小紅花又要開在琪琪額頭上了呢。” 同時,我們也要允許孩子有一定的自由玩耍的時間,容許這種錯誤的存在,這也是自然習得自律的最佳方式,因為社會技能只有通過經驗才能掌握……
初讀《如何對孩子說“不”》讓我展開了如此多聯想,讓我對我的教育方式有所啟迪,也讓我對教育、社會有所感慨,用書中的話說:我們失去了平衡,人類掙扎著在保持平衡,而歷史的鐘擺幾個世紀來也不斷在左右擺動,歷史發展中,我們的教育從以成人為中心,慢慢地走向了以孩子為中心,這是歷史的一大進步,可是卻走過了頭,我們需要重新建立平衡,但是矯枉過正也不行。我們不需要非得把孩子送去訓練營地,揮鞭子或眾多的準則來束縛以至于我們與孩子失去了聯系。重點在于平衡——“不”和“是”之間的平衡;斥責和擁抱之間的平衡;規矩和合理協商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