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我快樂,所以大家更快樂
古語曰:“六月天,孩子臉”,可見孩子的情緒變化是不定而高頻率的。作為幼兒老師,由于長時間和孩子在一起,對于孩子的“多變”更是深有體會:剛才還活蹦亂跳的,一會就不聲不響地在一旁沉思;或一改往日的乖巧,突然又哭又鬧地“作”了起來;又有者這不吃,那不吃,非要以“絕食”來抵抗什么……每每遇到這種情況,教師使出全身解數,又哄又騙,若不見什么效果,想必耐心再好的老師內心也是火冒三丈。面對孩子的多變,老師往往歸因于孩子自身的情緒特點,卻從未主動地思考自己的情緒表露,要知道人的情緒和流行病一樣也是會相互傳染的。 撇開“教師”這一職業稱謂,教師們也是有著七情六欲,也是會被生活瑣事搞得焦頭爛額。特別是我們幼兒教師,清一色的都是娘子軍,都說女人是善變的,加上每月都有那么幾天煩心的日子,所以我們的情緒常常不能得到很好的自控。有時,即使不良情緒流露在外,已經影響到孩子們了,我們也未曾意識到。相反在這外來事件(孩子的情緒表現)的刺激下,我們的情緒被惹得更加煩躁不安,進而我們對孩子也不免表現出更多地不悅。在這情緒的惡性循環中,教師和幼兒之間是相互影響的,兩者都是不良情緒的受害者,但歸咎原因,教師還是源頭所在,因此教師首先要管好自己的情緒,為孩子創造一個健康的情緒空間。 工作中,我也時常犯這樣的錯,讓我的情緒到處泛濫、破壞孩子的愉悅心境。一次由于家庭原因我很難過,次日,帶著失落的心情、拖著疲憊的腳步我走進了自己的班級,一進門就看見小杰沾滿顏料的雙手拿著他的“作品”,正得意洋洋的向我跑來,緊接著孩子雙手重重一彈,把他的畫鋪開展示在了我的辦公桌上。這下可好,我的寫字臺被畫上未干的顏料“潑墨”似的揮灑了一大灘。頓時,我心中的怒火被再次點燃了起來,并嚴肅地對小杰說:“你沒看到畫還沒有干啊?你怎么可以放在桌上呢?你知道你差點把老師的備課本弄臟了嗎?……”幾個問句把小杰唬得一愣一愣的,小杰睜圓著眼睛,歪斜著腦袋不惑地看著我。接著在我的指示下他去清洗了手,洗手回來孩子無精打采地座回了自己的小椅子上并擺弄著積塑……事后,我意識到自己情緒、行為的不當,主動和孩子溝通,但是孩子的活動熱情已經被我熄滅了,整個一天,孩子都沒有再去從事顏料繪畫,更多的時候是重復玩著同一樣積塑。我為此感到無限的愧疚,孩子跑來無非是想讓我和他一起分享他成功的快樂,這說明孩子是多么的信任和愛我,當時的他多么希望我能給他一定的肯定。而我呢?給孩子的不是贊揚而是一大盆的涼水,相信當時孩子應該是多么地詫異,他不明白自己為什么沒有得到老師的夸獎,相反得到的是一連串的疑問和指責?他也不明白自己滿心的歡喜為什么換來的是滿腹的失落? 那時我傷害的不僅是孩子那一份愉悅,也間接地掐滅了他創作的激情,毀壞了孩子的一份愛心,而這一切都是我糟糕的情緒“杰作”,要是在平日,我能如此聒噪、如此粗枝大葉?起碼我會認真地欣賞一下孩子的作品,以肯定的微笑來滿足孩子內心的一絲驕傲。 另一次,身體的不適讓我整日沉浸在低落的情緒中,無論是教學活動還是區域游戲,我都沒有活動的激情,很多時候都以沉默來對待孩子的提問和邀請。那一天孩子們似乎覺察到了什么,他們也變得很安靜,大家都很小心自己。雖然我沒有實證來證明孩子們一定是受了我情緒的影響,也陷入了低沉情緒中,但我能肯定我多少起了一些“破壞”作用。我們知道孩子們幼小的心靈是很容易受外界影響的,倘若他們的呼應不能很好地得到外界的回應,他們的積極性就會減弱,并且有意識的避開“危險”,進入了自我保護狀態。正如俗語“惹不起,我還躲得起”,孩子在幼兒園這個遠離家長的環境中,如果他們最信賴的老師都不睬他們,變得有點不“正常”了,試問,他們怎么會沒有危機感和失落感? 情緒的波動會讓一個人暫時地失去理智,這是有科學依據的,所以我們必須學會來收拾自己的情緒,更不能把情緒帶入工作。尤其是我們幼兒老師,工作中,面對的是一顆顆天真而又脆弱的心,我們的壞情緒不但能傳染給孩子,更有可能會讓我做出一些不當的舉動,進而傷害到孩子。 很久以前,教育界就提倡“樂學”,這表明孩子若是在積極情緒下快樂地學習,他們的學習會更有效。幼兒園的孩子更是如此,他們正處于人生最稚嫩的時期,我們應該為他們創造積極情緒的愉快體驗,讓孩子每一天都能在愉悅的笑聲中成長。 所以,作為幼兒教師的女性同伴們,讓我們一起重視自己的情緒,習慣每一天上班前都拾掇好自己的情緒,不要讓它破壞了班上幾十份孩子的心情。教師只有在健康、愉悅的情緒中,才可以高效地完成本職工作,也才可以全身心的把愛帶給孩子。記住:我快樂了,我們的孩子會更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