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手讓孩子體驗,大膽讓孩子創新
摘要:在幼兒園,孩子們剛入園上小班時,看得出來大多數的孩子們都是很喜歡動手做一些小事或者是進行一些小創作的。然而,孩子們固然還小,他們的動手能力一定不強,要他們做出一件好的作品,那就要求孩子具備一定的動手技能。當個別孩子不具備這些技能,在教師傳授了新的內容時,他們會因為一時的學不會而不斷尋求幫助,一次兩次的求助得到了滿足,就會讓孩子形成習慣性的依賴思想,導致了最后的一遇到一點小困難,孩子就會放棄努力,求助于大人了。因此,在孩子們的生活與學習過程中,放手讓孩子體驗,大膽讓孩子創新就是減少孩子像大人求助的途徑之一。因此,讓我們用愛、用賞識、用贊美的心態放手讓我們的孩子去體驗、去感悟;給他們尊重與信任,讓他們大膽地去創新,讓每一個孩子都能勇敢地說:“我能行!”
近年來,在我們身邊越來越多地聽到那些抱怨聲:“現在的孩子都懶得很,不肯動手,不肯動口,什么都想依賴大人……”聽著這些抱怨聲,有時候自己也會隨著附和幾句,但有時候靜下心來想想,造成人們所抱怨的這些現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難道問題不是出在大人們的身上嗎?難道不是大人們的那些控制欲望將孩子們牢牢地束縛住了嗎?在幼兒園也是這樣,孩子們剛入園上小班時,看得出來大多數的孩子們都是很喜歡動手做一些小事或者是進行一些小創作的。然而,孩子們固然還小,他們的動手能力一定不強,要他們做出一件好的作品,那就要求孩子具備一定的動手技能。當個別孩子不具備這些技能,在教師傳授了新的內容時,他們會因為一時的學不會而不斷尋求幫助,一次兩次的求助得到了滿足,就會讓孩子形成習慣性的依賴思想,導致了最后的一遇到一點小困難,孩子就會放棄努力,求助于大人了。因此,在孩子們的生活與學習過程中,放手讓孩子體驗,大膽讓孩子創新就是減少孩子像大人求助的途徑之一。
一、淡化結果,和孩子一起享受操作的過程。
我曾教過一個孩子,那還是上小班的時候。有一天放學,小朋友們拿著自己在幼兒園學做的手工作品:小房子高高興興地等待著大人們來接他們放學,當爸爸媽媽來的時候,孩子們都高高興興地將自己的小作品拿給爸爸媽媽看。當康康的媽媽來接他的時候,康康將自己的“小房子”緊緊地攥在手里,緩緩走向來接他的媽媽。康康媽媽看著康康好像不開心,就問他為什么不開心,這是我也走上前來詢問:“康康,怎么不開心了?今天不是做了手工嗎?快拿出來給媽媽看看啊。”于是,康康慢慢地拿出了他的小房子,“咦,你的小房子怎么只有一半呀?怎么沒有屋頂呢?”康康撅著嘴說:“我不會做屋頂,媽媽,你幫我做吧!蔽亿s忙鼓勵康康:“康康最棒了!你一定可以學會的!薄翱墒牵瑡寢寱治易龅牟缓茫瑫u我的!边@是,康康的媽媽低下了頭……
之后我才知道,原來康康的媽媽在家對康康要求很高,總希望康康能按照他的要求做地完美,其實,這樣恰恰是打消了孩子的積極性了。如果大人很在意孩子的作品是否完美,那么對于技能還不熟練的孩子來說,無疑會產生一種壓力。孩子越是有壓力,對于作品完成的完整性就越是有影響。如果大人不如將要求降低,循序漸進,和孩子一起享受這個動手操作的過程,還可以陪著孩子一起進行手動制作等活動。這樣,孩子們在玩的過程中不感覺有壓力,沒有大人過多的干涉和要求,孩子也許就會表現地更出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