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筆記:打架的背后
在自由活動開始不久,“張老師,張老師,天天和凱凱打起來了……”班里的“管理員”向我急著喊道,我一聽連忙走過去。 只見兩個小男孩怒發沖冠、面紅耳赤的。看情形肯定是為了什么事情而發生沖突的,那架式似乎都想把別人給吞了。“怎么回事?”我問道。 “是凱凱先打人的。”孩子們告訴我。 又是凱凱。我心里嘀咕道:最近他已經不知道打了多少人了。看到這種情形,我的火氣不由自主地冒了起來,正想大聲訓斥凱凱,可看到班內其他孩子放下了手里的玩具安靜地看著我時,我猛然意識到這不是解決問題的好辦法。 于是,我調整了一下情緒,讓其他孩子繼續活動。然后,牽著他們的小手來到旁邊,并搬來兩把椅子讓他們坐下。兩人低頭坐在我的面前,不敢看我。我:“打累了,先休息一會靜靜心再說。”過了一會兒,我開口了:“剛才怎么回事,能說我聽聽嗎?”兩人誰也不說話。“說吧,你們不說出來,我怎么知道誰對誰錯呢?”我輕輕地說。凱凱氣呼呼地說:“這個拿玩具是我的,天天一定要和我搶,所以……。”凱凱說到這里,突然低下頭不說了。 “所以你打了他?”我輕輕地問他。他點點頭。于是,我順水推舟問:“那你覺得是誰不對呢?”話音剛落,只見凱凱說:“是 我不對,不該打他的。”天天也連忙說:“是我不好。我不應該搶他的玩具。”這時凱凱伸出了手,天天見了也伸出了手,兩只小手緊緊地握在了一起,兩個人都不好意思地笑了。 雖然中班孩子在幼兒園里,同伴間發生爭執時,有時也能控制自己的情緒和行為。但是,他們并非對所有的事都能調節好,對特別感興趣的事和物仍然受情緒支配,甚至還會出現情緒“失控”現象,遇到不順心時仍會大發脾氣,造成攻擊性行為和肢體摩擦。而此正是中班孩子的一個特點,到了這個年齡孩子會產生渴望與人交往的心理,但是往往力不從心,不知道如何發起交往,因此才會有肢體的沖突。而這時我們教師不能一味的火上澆油,訓斥他們一頓,而是需要我們正確對待,耐心地在實際生活中多教孩子一些正確的交往方式,多鼓勵。不要采取簡單的方法去制止和責備。其實孩子本身并不是有意識的去“打架”, 現在的孩子都養尊處優,在家里當慣了小公主,小皇子。過慣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習慣了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圍著他們轉,要什么給什么的日子。因此在幼兒園里受了一點委屈就動手打人。所以在日常活動中我們教師需要向幼兒灌輸團結友愛的思想。比如多向幼兒講述一些團結友愛的故事,激發幼兒的團結意識。靜心的聽聽孩子們的想法,讓他們自己認識錯誤,以尋求友好的解決問題的途徑,我們教師只需起穿針引線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