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隨筆:關于班級活動區的設置
我的地盤我做主
活動區活動是幼兒在園的一項重要活動,這學期為了解決大班班額過大,臨時分出了一個新班級。我接手新的班級。新的班級全部的資源就是:1個老師、30個孩子、若干桌椅,新的班級面臨著巨大的壓力,需要熟悉孩子、創設環境、建立班級規則等,單人單班的壓力可想而知。面對著空空的活動室,我心中犯了嘀咕,我該如何為孩子創設環境?活動區該從何著手開展?
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我們班級的最大的資源便是30個聰明能干的孩子。大班孩子動手能力、創造力都很強,有強烈的任務意識,老師一個人的頭腦和雙手能想能做的事情有限,但30個孩子的力量是無窮的。我決定依靠團隊的力量,師幼合作著手創設活動區。我首先將孩子分成了5個小組,每個小組討論確定一個感興趣的區域,然后由小組長牽頭帶領小組成員選擇活動區的位置、收集活動區的材料、確定玩法等,有需要全班收集的材料,由小組長向班級發出倡議,教師主要聽取小組的意見,提出合理化建議,協助制作一些大型的玩具,其余的工作則交給小組自主完成。孩子們很快就商定了班級區域的種類:表演區、建構區、美工區、語言區、飯店、玩具交換區。這些都是他們在原來的班級經常玩喜歡玩的區域。比如玩具交換區,是小朋友將自己的玩具帶來,放在里面互相交換玩,這個是孩子們在中班就開展的一個區域,十分熱門。各小組確定好位置,做好計劃,便開始熱火朝天地準備起來。我跟孩子們約定,每天上午孩子們盡情地玩,下午區域活動時則是準備材料的時間,有需要制作的玩具在美工區制作。
一個周以后,各個區域初見雛形:表演區有孩子們從其他班級借到的是綢子、演出服、各種自制的打擊樂器,與家長一起制作的頭飾、面具等。玩具交換區有孩子們自帶的若干玩具,孩子們將其分類擺放在紙箱子做成的展示臺上;飯店液化氣、操作臺、飯桌、碗筷、菜肴等幾乎都是孩子們在美工區自制的,這個過程中,我只負責做粗活,比如挖洞、剪、拆等。
經過近兩周的忙碌,孩子們已經可以在區域內開心自主地玩了。接下來,我的任務便是觀察了解孩子們在區域內的活動,了解他們的需要。經過近一個月的實踐,我逐漸發現了活動區的缺陷,比如飯店內食品菜肴種類太少,沒有菜譜,沒有特色;表演區缺少打擊樂器;益智區內可操作的材料不足,活動不具有挑戰性;圖書角內圖書沒有分類,自然角缺少觀察記錄本等。諸多問題的存在導致孩子們在活動區內活動是保持興趣的時間短,個別區域無人問津,比如益智區、圖書角鮮有人問津;許多幼兒喜歡在一個區域內反復玩,不愿意嘗試其他區域的活動……這些問題該如何解決?孩子的事情還是要讓孩子自己解決,而如何引導幼兒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反思自己這一階段對區域活動的指導,我發現自己一直不夠重視活動后的評價分享環節,這也是這些問題一直存在沒有解決的問題所在。找到原因,接下來我就重視每天的活動后的評價環節,引導每個小組說說自己區域存在的問題,找找原因,想想辦法。我再將自己發現的問題拋出來,請孩子幫忙解決。經過幾次討論,各小組分別歸納出各自區域存在的問題,并將這些問題記錄下來,在逐一提出解決方案,并著手解決。比如飯店菜譜由美工區活動人員負責繪制,再根據菜譜自己動手找替代物或動手制作。益智區將學過的加減運算融入棋類游戲中,提高益智游戲的挑戰性,吸引大家參加;圖書角設定出分類標志,推出“新書推介”欄目,向幼兒介紹本周新書的種類及內容;自然角分組裝訂記錄小冊子,組內成員輪流記錄植物生長情況。活動區的更新進一步引發了孩子們的好奇心、好勝心,孩子們這一階段的游戲興趣明顯提高,對活動材料的收拾整理也更有條理性。
我和孩子的活動區口號是:我的地盤我做主!將活動區真正還給孩子,給予孩子更多的自由和自主的機會,這樣既解放了老師,也鍛煉發展了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