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行為教育引導(1)
a)帶著孩子一起做(日本媽媽的例子,香港爸爸的例子)
b)讓孩子去發(fā)現(xiàn)
例如:數(shù)量守恒;發(fā)現(xiàn)知識比傳遞知識,效果要好
c)全感官活動
小學教學是要用眼睛和耳朵,幼兒園教學要全感官,摸到、聞到。
幼兒園不建議死學書本上的知識,因為對孩子沒有意義,也容易忘記。
必須要建立意義,孩子才能掌握
d)作品欣賞法
大人要注意信息分解,概念整合
五、問題解答
1.行為習慣類問題:
a)解決的辦法是為小孩設定時間規(guī)律。
b)還可以用玩具促進孩子的行為習慣的慢慢發(fā)展
c)孩子要從“服從規(guī)則”過渡到“制定規(guī)則”
d)教育不是一招,不是單向的,而是多種方法的組合。
e)教育的核心就是態(tài)度
2.氣質類問題:
a)產(chǎn)生這類問題的原因是家里原則性不夠強。例如:一個家長說要說打死孩子,其實并沒有打死孩子,因此家長應該說一些能夠做到的事情。大人不要樹立威嚴,要樹立誠信。
b)我們需要學會表達情緒,以模擬情景取代發(fā)脾氣
c)家長要成為孩子的傾述對象
3.學習類問題:
a)是學習還是游戲,不在于形式,而在心態(tài),或者說出發(fā)點。
b)在低幼時鋪墊大量直觀信息,將來學習比較快。
c)真實生活教育,比書本教育更好。
d)提倡在生活中認字,如:在學“水”這個字的時候,講清楚這個字是怎么來的,怎么演化的。孩子多了解這方面的信息,比單純增加識字的數(shù)量更有意義。
“小三現(xiàn)象”在佟老師博客里又稱為“小三效應”,以下是摘錄:
“讓五歲多的孩子學習小學一年級的內容!‘生意好得很哦’!因為幾乎所有的媽媽都會擔心寶寶上了小學后會跟不上……提前學習小學一年級的內容,確保孩子上小學不會落下!”
“在幼兒園階段學習小學的知識內容(如拼音、寫字、算數(shù)等),孩子到了小學后,的確會表現(xiàn)出很好的狀態(tài)!——有自信、什么都會、沒有給落下,甚至是班上的前幾名!考試幾乎都是滿分!家長看了孩子的這一狀況也一定很開心,認為提前學習相關的知識內容使得孩子‘如此優(yōu)秀’!”
“由于小學的內容在幼兒園(學前班)時學過了,因此孩子學起來是不費力的。也會因為內容都學過,再學一次也沒什么意思,而使得學習時積極性不高,易分心、注意力不集中……”
于是“到了小學三年級的時候,孩子開始表現(xiàn)出另一種學習狀態(tài)。”
“兩年的時間沒有認真聽,好好思考,學習習慣沒有很好的建立,甚至會有“我不怎么學也都會呀”這樣的心理……到了三年級的時候,幼兒園里所教援的知識內容用得差不多了,并且,幼兒園(學前班)里的教學方式和內容也不可能完全與小學的一樣!有一些需要一、二年級知識基礎的新內容出現(xiàn)的時候,孩子多會不能很好地理解(基礎不夠扎實)。這時再想靜下心來好好思考,其實是很難的事兒了。”
“有些孩子,可能學習成績在小學一二年級不怎么突出,但學習能力強,理解力好,三年級后更顯優(yōu)勢……有些孩子雖然提前學習后會有一定的‘效果’,如認字較多,算數(shù)很快,但三年級后,這些靠提前學出來的孩子,還是不如‘學習能力強’的孩子! ”
“簡單地說一說,小三效應就是指:提前將小學內容拿到幼兒園階段來學習,使得孩子在小學一、二年級重復性地學習同一內容。看似孩子學習不費力,但易引起學習習慣的培養(yǎng)沒有很好地養(yǎng)成。另外,在幼兒園階段,應該得到發(fā)展的如社會性交往能力、自主性(自發(fā)性)、自我服務能力及意識等因被‘學習小學知識內容’占去了,也沒有很好的發(fā)展,而最終是好心辦壞事,誤了孩子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