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行為教育引導(1)
推薦書目:
《學前兒童發展心理學》 陳幗眉 馮曉霞 龐麗娟著,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嘮叨以外的教育法》蔡偉忠著,吉林美術出版社
下面開始記錄講座中蔡老師對家長的問題回答,從中也可以看出蔡老師的觀點
引號中的是蔡老師原話
----后面是按我自己的理解加上去的解釋
如有不全或有誤的地方請別人補充哈
開始:
“有一個媽媽問,‘我怎么樣才能夠懲罰孩子?’這個問一問,我就覺得是觀念出問題了”
----父母應該與孩子站在同一立場,而不是對立面
“還有一位媽媽問我說,“我孩子兩歲,怎么樣能夠讓他不要老是搗蛋,老是說不呢?”這個也是觀念的問題,根本不用思考,這個孩子的行為是正確的”
----這位媽媽不了解孩子成長的規律
“有一次我從廣州坐火車來深圳,坐在我后面有一對年輕的夫妻,估計也就是20歲左右,帶著一個bb,可能一歲不到,兩夫妻很好玩,剛開始的時候抱著bb在玩,等一下bb開始哭了,然后兩個年輕的夫妻就開始不耐煩了,“哭,別哭了。”然后就開始猜了,是不是要喝奶?給他奶不喝。是不是要尿了?發燒了?哭到后面,就“怎么搞的老哭,怎么不聽話呢?你叫他別哭。”然后那個老公好聽老婆話,“你別哭好不好,你知不知道爸爸媽媽很煩的,你哭。”然后老婆就說,“這樣子,打他小屁股,看他還哭不哭。”老公真聽話,“再哭打你屁股。”然后就打了。我坐在前面坐,也不敢多事,一路在聽,覺得這對父母也真的沒有好好讀書,你跟一個一歲的孩子講“你別哭,爸爸媽媽很煩。”能不能聽懂?在座的都會笑,還說“打你屁股,再哭再打你。”有沒有用?小孩聽得懂嗎?你們都在笑。”
----故事中“這對父母沒有好好讀書”也是指不了解孩子成長的規律
“我有次去龍崗一家幼兒園,園長告訴我,開車下去,第三個路口左拐一樣,我開車一下去,第一個小路口沒有交通燈的,我納悶,這個算不算路口?去到第二個路口更要命,交叉路口,算兩個起來算一個?別說孩子了,我們大人的語言都同多少都會有問題。就像今天搞會場一樣,今天現場的工作人大家都想把事情做好,問題出在語言溝通,沒做好,講的一句話,大家的理解不一樣。你別說孩子了,我們大人多少次出現問題,都是語言溝通沒做好。我們在社會做人,知道這是怎么回事,你跟孩子用語言講,他哪里能聽懂。初生的孩子你就把它當成小動物,就像小狗看到你陌生想過去侵犯它的地盤,小狗就會咬你了。”
----三歲以內的孩子,基本上都有“動物屬性”
““趕快過來吃飯。”“還不趕快起來,磨磨蹭蹭。”“你干嘛這樣做?你收拾玩具。”其實你在支配孩子……在座的有誰小時候被父母揍過的?基本上都被揍過。所以基本上就會很習慣地重復我們受教的階段,覺得這就是一個教孩子的方法”。
“100個中國的父母有99個都犯這個錯,……(錯在)沒有跟孩子坐到同一條船上,你是把孩子分離了,你不是跟他同一個立場。你是告訴孩子你該怎么樣,而不是告訴他我們該怎么樣,我們可以怎么樣。這就是很多父母教育兩歲、三歲到五、六歲的孩子犯的一個毛病。就是你心態沒有擺正。你不知道應該跟孩子一起去解決問題,你不應該吩咐他,你要怎么做。這就是父母到了孩子兩、三歲的時候要明白的,你跟孩子的立場是要一致的,就是你不是叫他怎么做,而是說爸爸媽媽跟你一塊克服問題,不是讓他一個人去克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