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筆記:用愛解讀孩子的語言
《兒童的一百種語言》,初聽這一書名就引起了我強烈的好奇心:這到底是怎樣的一本書?它是如何來闡釋兒童的“一百種語言”的呢?用什么樣神奇的方法才能讀懂孩子的千奇百怪的語言呢?帶著這些疑問我翻開了這本厚厚的書。本書總共分為五個部分,從介紹相關背景開始,到介紹瑞吉歐的歷史、觀點、基本理念以及教育及保育的空間設計、教師的角色等等。不能說細細研讀,只能說在粗略地翻閱之后,我發現雖然書里描述的有些教育環境與中國的有很大不同,但我想其書所要表達的主要思想卻是可以全世界通用的,我的理解就是:尊重孩子的個體差異,相信和理解孩子的行為,因為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個完全不同的個體。套用一句俗語:世界上找不到兩片完全一樣的樹葉,同樣世界上也找不到兩個完全一樣的孩子。我這里所說的一樣不僅僅指的是外表,它更多指的是孩子的思維、行為等更深層次的東西,因此即使是外表一模一樣的同卵雙胞胎,他們的思維方式和行為特點肯定也會有很多的不同點。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在教育過程中為什么要因材施教,不能一刀切的緣由所在吧。 記得很久以前看見過這樣一組具有諷刺意味的漫畫:第一幅圖開學了,入學前孩子們都是不同形狀的(有三角形、長方形、正方形等等),排著整齊的隊伍跨進了學校的大門;第二幅圖是孩子們畢業了,依舊是排著整齊的隊伍走出校門,但不同的是孩子們由當初的形態各異、棱角分明變成了整齊劃一的圓形。我記得當時看了這幅圖后心情很不是滋味:我們的教育難道是流水線嗎?難不成孩子成了這條流水線生產的符合統一標準的產品嗎?我們的教育目的難道就是將我們孩子的棱角磨平,然后用同樣的模具鑄造成千顏一面嗎?如果真是這樣,那將是我們的教育的失敗,教育者的恥辱,亦是國家的災難,相信這是每個人都不愿意看到的。因此教師在面對孩子的調皮時,應少一份埋怨,多一份寬容;當孩子退步時,教師應少一份苛求,多一份理解;當孩子違紀時,教師應少一份指責,多一份尊重,努力去理解孩子們的每一個也許在常人看來“不可理喻”的行為,多為孩子創設輕松和諧的氛圍,鼓勵幼兒用發散性思維考慮問題,讓每一個孩子最都能最大程度地發揮出自己的優勢和長處。說著容易,真正做到實屬不易,這不僅需要教師具有較強的專業水平,我認為更重要的是要有一顆熱愛孩子的心,只要用愛用心就能解讀出孩子的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