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隨筆:注重觀察,促進教育活動的開展
《幼兒園工作工作規程》中指出,幼兒園的活動是有計劃、有目的的教育過程,老師的計劃從何而來?應當根據幼兒自身的需要和學科知識、社會要求三者結合而來,但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往往偏重了學科知識與社會要求,而忽視了兒童個體發展的需要。隨著幼教改革的深入,幼兒園加大了課程改革的力度,課程更多地關注幼兒的興趣、需要,關注幼兒的個別差異和不同的發展要求。但教育是否能夠真正促進每個幼兒發展,最關鍵的因素不在于使用何種課程模式,而是取決于教師是否具有正確的觀念和良好的專業素質,其中,教師是否具有對幼兒深入準確的個別觀察能力和與幼兒互動的能力將直接影響著教育效果。
一、在觀察中生成活動
課程計劃可以從兒童和成人的生活中,特別是從孩子自身的生活經驗和興趣中生長出來,因為兒童的自發性需要有一個能夠使他們自由游戲和學習的空間。幼兒的需求和發展已經成為課程的中心指向,這不僅僅因為幼兒的興趣能有利于教育活動的有效進行,更重要的是,這是對幼兒人格、權利的尊重,對幼兒主體性、人格的尊重。雖然滿足兒童的興趣和需要本身并不是幼兒園教育的終極目標,但它卻是實現終極目標所必需的,可以說忽視兒童興趣和需要的教育不是以人為本的教育,任何發展性教育都是建立在高度重視兒童興趣、需要的基礎上的。
課程要想滿足兒童興趣和需要,其中很重要的一點是要了解兒童、觀察兒童,教師教育的教學過程中應有目的地觀察兒童,關注兒童的談話、討論,了解他們的興趣、需求,它可以是兒童在活動中提出的新聞,可以是兒童爭論的焦點,可以是兒童近期相對關注的話題;這樣的內容可以是在幼兒園發生的,也可以是在家庭中或社區中得來的經驗。教師要善于從中發現有價值的活動線索,這與教師的教育敏感度和個人的教育價值觀有直接的關系,當教師一旦發現并確定兒童的某個經驗具有較好的價值,那就可以著手準備在集體中進行這樣的活動。如:有一天,一名小朋友帶來了一只小白兔,其他幼兒也對可愛的兔子發生了極大的興趣,教師也加入到孩子們中來,仔細傾聽孩子們的交談:“我敢摸兔子”“不能摸,摸了它會死的,對不對,老師?”“它最喜歡吃青草”……既然孩子們這么喜歡小兔子,又有那么多的問題想了解,現在何不就進行“兔子”的活動呢?于是,接下的一段日子里,孩子們找來了各種盒子給小兔子做“家”。同時還帶來了各種有關兔子的玩具、圖書、圖片,相互翻閱,知道了兔子原來有白色、黑色、灰色的,只有白兔子的眼睛是紅色的等等。他們看到小兔子跑來跑去一蹦一蹦的,就模仿它玩“小兔子”的游戲。可以這樣說:是觀察提供了活動開展的線索。
二、在觀察中進行有效的指導
活動的進行不僅靠教學計劃的預先設計和準備,而且依靠兒童的反應和老師靈活的指導策略,在教學中,教師并不追隨計劃,而應是追隨幼兒。依據自己對兒童的觀察,從他們的反應之中敏感地捕捉有價值的信息,并給予適當的指導。只有通過細致的觀察,教師才能確定是否介入兒童的活動,以及何時介入,怎樣介入,否則教師的指導就成了無本之木、無源之水。
在教學中,教師不但要觀察兒童,還要根據活動的內容組織形式及兒童的特點,掌握一定的觀察技巧,合理分配觀察的時間,以取得最佳教育效果。例如:美術活動中,教師并不是一開始就進入某個小組進行指導,而是先全面了解,看看是不是所有的幼兒都已參加到活動中來,然后對能力弱,進入慢的幼兒重點觀察和指導。第二步,教師巡回觀察和指導大部分幼兒,在活動結束前十分鐘內觀察能力強的幼兒,給他們提出進一步的要求,最后五分鐘內又關注能力弱、速度慢的幼兒,指導其完成作品。這樣,在一節美術活動中,教師合理分配自己的觀察內容,既保證讓兒童共同進入活動,又照顧到各能力層次幼兒的指導,使每個兒童在活動中都得到成功感和滿足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