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筆記:多給他一些空間
由于幼兒來自不同的家庭,各自積累的經驗互不相同,各種不同文化背景下形成了幼兒在認知發展上的個別差異,加上智力特征在個體上表現出來的不同。這些都使得幼兒各自具有不同的學習形式、學習速度。孩子們來園三個多月,基本上已適應幼兒園集體生活。由于孩子們來自不同的家庭,性格、個性的不同及家庭環境的影響,孩子們在活動中表現出來的情況也各不相同,嘉慶由于身體的原因比其他幼兒晚來園。在家訪時,我們了解到嘉青雖然在家比較活躍頑皮,但在新的環境特別膽小不愿說話,家長希望老師多關注他,多為他創設鍛煉的機會。為此,入園后老師對他格外關注,活動時常常注意他,可是孩子好像也沒能被調動起來。在幾次活動中偶然的發現,使我深受啟發。 那一天,我帶著孩子們正在戶外開展“網魚”的游戲,由于我既要扮“魚網”,又要關注扮“小魚”孩子的安全,一時間忽略了嘉青,我剛要尋找嘉青時,驚奇地發現嘉青正和金俊一起扮著“小魚”快樂地游著,滿臉笑容。可是當他看到老師在注意他時馬上又變得小心翼翼起來。 還有一次,我帶著孩子們來到了活動室,孩子們根據自己的意愿選擇了各種材料操作擺弄起來,這時我發現嘉青正用不同的工具把乒乓球從一個罐子運到另一個罐子里,在他旁邊陽陽也在玩,于是我就走過去,提議兩人一起比賽看誰運的又多又快,這時嘉青拿著小勺眼睛看著老師再也不操作了,任憑老師怎樣鼓勵,他就是不愿意再玩了。 這兩次偶然的發現,我開始反思自己的教育方法了,不在老師特意的關注下,孩子玩的比較自然、比較愉快,而老師的關注與指導反而影響了孩子的活動,于是我就改變了以往的教育方法,在以后的活動中,我有意地給他一些空間,別太“關注”他,漸漸地他開始參與到各種活動中來,也比以前活躍了。 對于幼兒而言,什么個性的幼兒都有。有動作慢的,有性格開朗的,有做事毛糙的,有不愛講話的,有脾氣死擰的等等,無論什么個性的幼兒,都有他的內心發現。教師就應該要從心理上理解、了解幼兒的需要,興趣、能力、智力、氣質及性格,尊重每個幼兒的個性,支持引導每個幼兒的發現。 我們總以為對一些比較膽小、畏縮的孩子,我們應該多關注、多鼓勵、多為他們創設機會與條件,這固然不錯,但有時也要針對不同的孩子采取不同的方法。其實,有些幼兒在老師過分地關注下,會讓他們更緊張,更畏縮,所以我們不妨降低關注度,給他們寬松的環境,多給他們一些自由的空間,讓他們能大膽地、真實地表現自我。其實他們在自己的空間里做自己的小主人,真的很開心,很有序。這樣做一方面便于老師觀察孩子,以便于教師采取合適的方法走進孩子的心靈,另一方面也便于幼兒逐漸調整自己的行為,盡快融入集體。讓我們一起走進孩子的世界,多一些自由,少一些“管束”,多一些寬容,少一些責備,讓這些祖國的花朵在未來綻放出自己耀眼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