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隨筆:給孩子一個選擇的臺階
雯雯是個比較內向的孩子,她在午餐時常常有挑食現象,如果不喜歡吃的東西往往一口也不想吃。我們老師對她反復勸導,她卻還是依舊如此。又到午餐時間了,她一看見滿滿的一碗飯、胡蘿卜白菜、番茄炒蛋,眉頭又有點皺了起來,一副蔫蔫不振的感覺。我問她:“是不是不要吃飯?”她搖頭,“不要吃菜?”搖搖頭,“不要吃蛋?”她還是搖搖頭。既然要吃的,為什么搖頭呢?到底是什么原因?
我一邊巡視其他小朋友吃飯,一邊思考對策。突然我腦中閃過一個念頭,何不換一種方法試試,比如允許她少吃一點呢?于是,我對她說:“這樣吧,你能吃多少就吃多少吧”她聽了我的話,馬上點點頭,拿起筷子吃起來,一會兒就吃下了半碗飯菜,還一邊吃一邊瞄我一眼,我高興地對她拍拍肩。
從這件事中,我醒悟到:孩子不吃飯其實是有她的想法和原因的。滿滿一碗飯對她也許是個心理負擔,而我的一句提示話,給她一個選擇的臺階,使她減輕心理負擔,于是她就愉快輕松地進餐了。而如果我不讓步,強迫她吃,結果可能就很糟了。
由此我聯想到:每個孩子有他內心想法需求,而有些想法他不善于用言語表達卻由行為表現出來。即使外顯的行為,還會有多種不同的表現方式,而且在每個孩子的行為表現背后還有成人所不可理解的心結。所以只有深入地了解孩子的內在需求,采取適切有效的對策,那么在師生情感交流的同時,還有利于開啟孩子的心智,培養其健康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