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筆記:了解孩子的內(nèi)心
我們的孩子是個聰明但任性,好說又常常沉默的孩子,孩子給我們帶來了歡樂,也給我們帶來過煩惱。失敗的記錄與成功的喜悅幾乎填滿了我們帶他所走過的每一個腳步。幾年來的實踐使我們悟出了一個道理:孩子有自己的喜怒哀樂,熟悉和理解孩子,是培養(yǎng)和教育孩子的前提。
孩子愛聽故事,但有段時間,他從不說起故事里的任務(wù)和內(nèi)容。有一次,我們無意間談起了故事里的幾個人物,他顯得十分興奮,繪聲繪色地講起來,什么《怪小樹》、什么《月亮跟誰走》……講得可動聽呢!令我們大吃一驚。還有一次,孩子正在搭積木,我們問他在搭什么,他像沒聽見似的繼續(xù)玩他的。后來,我們也拿起積木搭起來,他對我們搭的“房子”評頭論足,話可多呢!這是孩子對我們的認同,孩子的世界并不自然向你敞開,但只要你留心孩子的喜好,花一點時間了解和熟悉那個豐富的世界,你就把握了一個了解孩子、與孩子交朋友的機會。
有段時間,孩子在看書時,常常開始還好好的,但突然會表現(xiàn)得十分煩躁。后來,我們發(fā)現(xiàn)這是孩子看不懂時的表現(xiàn),是孩子需要幫助的信號。在看電視時,有時孩子不能辨明是非,盲目的伸出大拇指表示真棒,這是一個不準確的手勢符號。父母要認真仔細的觀察,了解、掌握、熟悉孩子的各種信息、符號,才能幫助、引導孩子。
我們的孩子非常愛看兒童節(jié)目,但每天的兒童節(jié)目又在晚餐時間,于是吃晚飯與看電視便成了孩子生活里一個不大不小的矛盾,我們便采用了“先吃飯,后看電視,好嗎”這種肯定、征詢的語氣,使矛盾得到了較好的解決。這說明,孩子需要平等,訓斥和否定容易使孩子產(chǎn)生逆反和抵觸情緒,也不利于培養(yǎng)孩子聽取他人意見的良好習慣。
隨著孩子的成長,我們越來越感到,在孩子的世界里,尚有許多我們并不十分熟悉與理解的東西,這需要我們更多地與孩子接觸,真誠地走進孩子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