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敘事:我和月亮有個約會
在九月份進行的科學活動“月相變化”中,我和孩子們一起分享了有關月亮的故事:月亮姑娘做衣裳、望著月亮吃大餅、猴子撈月亮等等。在故事后的談話活動中,孩子們能夠說出許多關于月亮的比喻,如:月亮彎彎像小船、月亮圓圓像圓盤、月亮細細像眉毛等等。之后又通過觀看視頻的方式讓孩子們直觀地了解到,正是因為月球與地球的位置的不同變化,使月亮產生圓缺變化,從而呈現出月亮不同的形狀。最后通過對卡片進行不同形式的擺放,更加清晰直觀地讓孩子們感受到了一個月中月亮的不同變化。可是圖片畢竟是靜止不動的,對于好奇的孩子們來說,不能滿足他們進一步探索月相變化的欲望。 在活動后的幾天中,經常會聽到孩子們在互相討論前一天晚上看月亮的事情。一天早上,浩浩問我:“老師,這兩天晚上我怎么沒有看到月亮呢?”這時,我沒有立刻告訴他答案,而是和孩子們一起進行了一個小討論。有的孩子說:“是因為地球轉得太快了看不到月亮了”,有的孩子說:“只有到晚上很晚很安靜的時候才會看到月亮”,還有的孩子說:“云層太厚了擋住了月亮”等等。討論進行地很熱烈,孩子們紛紛發言興趣很高。為了進一步激發孩子們觀察的愿望,我提出和孩子們一起對月亮進行一個月的追蹤觀察,并讓他們的父母輔助他們制作觀察單,記錄觀察結果,活動得到了孩子們和家長的積極響應。從那天起,每天放學后孩子都會提醒爸爸媽媽趕快回家,盼望著月亮快快的出現。 在這一個月中,孩子們每天都會在一起討論前一天看到的月亮的情況。在中秋那天晚上,我接到好幾個孩子興奮的打給我的電話,“老師,今天晚上的月亮真圓,我們全家像故事中的小熊一樣吃著圓圓的月餅,真開心!薄袄蠋,今天晚上的月亮好亮呀,媽媽說這是一年中月亮最圓的一天!钡鹊。一個月很快的過去了,孩子們紛紛帶來了和家長共同制作的記錄表,讓我感到非常欣喜。 通過一個多月的追蹤反復觀察和記錄,孩子們變被動觀察為主動觀察,除了每天細心地觀察月亮之外,還無意中觀察除了月亮以外很多自然現象。例如:陰天、下雨天看不到月亮;太陽早升晚落;樹葉在秋天會變黃并飄落等很多細小的變化。孩子們觀察的細致性不斷增強,如:有的孩子能主動思考一些平時沒有注意過的或沒有通過表象看到內在的知識;有的孩子提出,秋天陰天、雨天比較多,可不可以在夏天晴朗的晚上觀察月亮;孩子們觀察的主動性也有一定的提高,知道生活中許多事物每天都在千變萬化,能主動去發現并注意觀察,在觀察中的過程中注意力持久性也有了明顯的提高。 《綱要》中指出:“引導幼兒對身邊常見事物和現象的特點、變化規律產生興趣和探究欲望。”活動中,孩子們通過觀察、交流、討論、記錄等多種方式,親身經歷,發現和獲得有關月相變化的相關經驗,極大的激發他們對自然界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使他們養成從小就善于觀察和發現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