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教師教育隨筆10篇
不要挫傷孩子的積極性
孩子對什么都感興趣,有著強烈的探索精神。他們常會問我們,自己是怎么出現在這個世界上的。作為家長,我們應好好地回答他們的問題,而不要隨隨便便地搪塞一些答案。例如:“路上撿到的”,“從石頭縫里蹦出來的”等等。這樣不但會使孩子幼小的心靈感到害怕,也很可能會使他失去再提問題的興趣。相反,如果我們的回答既生動又活潑。例如,直接回答孩子“是從媽媽的肚子里生下來的”孩子也許會有一連串的聯想。“為什么會有我,媽媽又是從哪里來的等等”無形之中就能幫助孩子建立對生命、未來的好奇心。
所以,我們應充分發揮自己的童心和想象力。用淺顯活潑的字眼來回答孩子的問題,不但可以使孩子能接受,也可以增進親子間的互動與互信。
多些快樂給她
所有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快樂,可是很多時候,已經擁有豐裕物質生活的孩子去不快樂。為什么呢?
其實,是能力弱的孩子不快樂。
真真是個能力比較弱的孩子,在班里,小朋友都不愿意和她一組玩游戲。在一次數學游戲中,真真舉起了手,于是我請她來回答問題,沒想到真真一站起來,別的小朋友就馬上說:“真真肯定不會,她肯定會做錯的。” 看到這里,我批評了其他幼兒,鼓勵真真大膽的表現自己。可是,她的勇氣受到了打擊,垂頭喪氣的在我面前比劃了一下,就回位了。并留下了傷心的眼淚。
幼兒在游戲活動中,常常會根據能力的強弱來選擇合作伙伴。能力弱的孩子,會遭到排斥,因為在游戲活動中他們不能達到和同伴相同的水平。但是,如果一個孩子他經常受到排斥,就會影響到幼兒的智力發展的。
鑒于這種情況,我在班里組織了抱一抱活動,讓每位幼兒都和真真做朋友,都和她抱一抱,和老師一同來幫助、關心、鼓勵她。現在,真真已經漸漸擺脫了不良情緒,和其他幼兒一起快樂而健康的成長起來……
給孩子多一些鼓勵
在幼兒園工作時間長了,常聽到家長在接孩子的時候問:今天你學什么了?你怎么就學不會呢?你瞧某某某畫的多好!你看看你畫的那是什么呀?諸如此類的話語。家長的心情可以理解,但孩子對這些話,就不容易接受了,我認為比較有效的做法是多給孩子一些鼓勵。
作為一名幼兒教師,我對班上的孩子從不做太苛刻的要求,在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培養孩子的自信力和健全人格,我始終堅持以鼓勵為主,畢竟,個體差異是客觀存在的,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長處和弱點,如果家長和老師經常通過橫向比較評價孩子,甚至用責怪的口氣教訓孩子,說孩子不如這、不如那,孩子很容易產生自卑感,其天性和創造力可能會被抑制。特別是對那些性格比較內向、表現欲望不太強的孩子,多給予鼓勵顯得更為重要。
我的兒子18個月才學會走路,近3周歲時才學會說話,而且口齒也不清楚。用我們一個同事的話說:“你兒子總是比別人慢半拍。”兒子膽子比較小,平時不愛說話,適應新環境的能力不強,這是客觀事實,我和先生都很清楚,但我們沒有拿他跟別人的孩子比,更沒有訓斥孩子。我們始終通過各種辦法傳遞給孩子這樣的信息:我們相信他,他是最棒的!我兒子幼兒園的老師—方玉玲對待孩子老師有著豐富的經驗,在對兒子的教育問題上費了很大心思。兒子剛來我們幼兒園上學時,整整哭了兩周,在幼兒園連滑梯都不敢上,也不跟其他小朋友玩。方老師用了“鼓勵+強制+鼓勵”的辦法,逐漸,他的自信心增強了,也慢慢有了一些積極勇敢的表現,上大班那年六一兒童節還表演了節目呢!如今,他已經是小學二年級學生了,讓我們感到很欣慰的是,他不僅學習成績名列前茅,性格也越來越活潑,自信心和表現欲增強了許多,能積極回答問題,還主動報名參加了一些有益的活動,我們都很高興!